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今日頭條 > 正文

聚焦315| 醫療美容機構因虛假宣傳被處罰 5年間投訴量增長近14倍

時間:2023-03-15 15:56:21    來源:藍鯨財經    

“以招聘名義進行套路美容貸”、“利用個人銀行賬戶收取醫美服務款并隱匿收入”、“xx醫療美容機構因虛假宣傳被處罰”…...

315前夕,記者注意到,諸如此類的新聞層出不窮。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些不合規的行為不僅會誤導消費者,還會給整個行業帶來負面影響,損害整個行業的聲譽和信任度。

醫美介于醫療和消費之間,是一個專業性強、風險性高的行業。而此前,國內對于醫美的監管一直處于摸索階段,市場略顯混亂。

3月14日,黑貓投訴發布的《2022年消費者權益保護白皮書》提到,2018年起,黑貓投訴平臺收到的醫美行業投訴整體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其中2022年醫美行業相關投訴7800余件。此外,中國消費者協會官網投訴數據顯示,僅2015年至2020年,全國消協組織收到的醫美行業投訴從483件增長到7233件,5年間投訴量增長近14倍。

如此數據,令人乍舌。

在此背景下,各地監管部門相繼開展打擊非法醫療美容服務專項整治工作,相關法律法規也陸續發布。而當醫美行業迎來“最嚴監管”時代,這個被業界認為未來規模超過萬億的市場,眼下各方究竟應該以何種姿態迎接?

“虛假宣傳”手段頗多,偷稅現象蔓延至醫美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審美觀念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自身形象和健康,這為醫療美容行業帶來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與此同時,醫療美容行業的技術日新月異,新設備、新產品層出不窮,也促進了行業的快速發展。

中信證券在此前發布的醫美行業研報中預測,2030年中國整體醫美市場規模將達到1.3萬億元。

不過,市場加速擴容之下,業內成員的競爭也日趨激烈,不少醫美機構開始采用各種營銷手段,例如廣告宣傳、促銷活動等,以提升知名度、爭奪用戶。然而,由于醫療美容行業本身存在一定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一些醫療美容機構或從業人員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會采取不合規的手段來進行廣告宣傳,例如夸大療效、虛假宣傳等,這也成為了醫美亂象重災區之一。

“茂名市貞康醫療美容有限公司因發布違法廣告被罰”、“深圳鵬愛醫療美容醫院3月份兩次因廣告違法收到罰單”……

而事實上,除了廣告層面的虛假宣傳外,日前,也有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爆料,稱部分醫療美容機構還會借招聘名義吸引人們到店進行醫療美容。

小王(化名)即是“受害者”之一,據她向記者回憶,當時自己應聘的是顧問崗,在面試通過后的培訓環節,被醫美機構培訓師持續灌輸“五官不夠好看需要調整”、“只有你變美了才會吸引更多客戶來消費”等觀點。在不斷洗腦之下,小王也有所心動,但了解價格之后開始猶豫。在此情況下,該培訓師開始向其推薦分期付款模式,隨后一步步引導其辦理美容貸款……

實際上,諸如此類的情況并不少。

“一些醫美機構在宣傳分期付款時,往往以低息吸引消費者,實際上利息遠遠高于國家規定貸款利率,有的平臺甚至宣稱0利息,實際上會收取各種手續費。”上觀新聞曾在報道中指出,一些貸款條件初看起來似乎很合算,但實際操作中,醫美機構和金融平臺往往以各種名目收取額外費用。

而利用種種不正當方式牟利的醫美機構,也往往存在財務管理不規范的情況,更甚者由于缺乏有效的內部控制,出現偷稅漏稅的問題。杭州古名文化藝術策劃有限公司即是典型案例之一。

據了解,該公司旗下千和醫療美容診所于2017年1月至2021年11月期間為客戶提供醫療美容項目服務,并利用個人銀行賬戶收取服務款并隱匿收入共計47.55億元,少繳企業所得稅1.47億元。

基于此,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條第一款之規定,杭州市稅務局對杭州古名文化隱匿收入少繳稅款的行為定性為偷稅,并對少繳的企業所得稅1.47億元處百分之六十罰款,罰款金額合計約8827萬元。

監管趨嚴加速醫美合規,專業人才缺口仍待補缺

上述亂象的背后,在業內人士看來,一方面是醫療美容行業監管不嚴,存在一些“黑中介”和“黑醫生”,他們以低價吸引消費者,但卻缺乏專業技術和資質,從而給消費者的健康和安全帶來了巨大風險。

其次,醫療美容行業的信息不對稱,消費者往往難以獲得全面和準確的信息,容易被夸大宣傳和虛假廣告所誤導。

此外,醫療美容行業存在一些問題,如價格不透明、服務不規范等,這也限制了其長期發展和可持續性。

意識到問題所在,近年來,國家各相關部門也逐步展開行動,通過加大監管及整治力度,不斷推動行業發展的合規化。

據了解,2021年6月10日,國家衛健委、中央網信辦等八部委聯合出手,印發《打擊非法醫療美容服務專項整治工作方案》;同年10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發布關于停止播出“美容貸”及類似廣告的通知;11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正式發布《醫療美容廣告執法指南》,明確了醫療美容廣告相關概念及監管重點等,至此,醫美行業迎強監管以來首次法規層面的指導。

而為規范和促進我國醫療美容行業健康有序發展,自2022年9月起,市場監管總局、公安部、商務部、國家衛生健康委、海關總署、稅務總局、國家網信辦、國家中醫藥局、國家藥監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11部門更是在全國范圍內集中開展了醫療美容行業突出問題專項治理行動。

據新華社報道,上述行動聚焦醫療美容行業群眾反映強烈、社會危害性大的虛假宣傳、非法行醫、假貨頻現、價格欺詐等違法違規問題,依法嚴厲打擊醫療美容機構和醫務人員違規從事醫美服務、相關藥品醫療器械使用環節違法違規行為,嚴格規范醫療美容行業價格收費、相關藥品醫療器械進口管理等。同時,針對行業深層次問題,進一步健全監管規則、加大制度供給,支持合法合規醫療美容機構發展壯大,提升醫療美容行業發展質量。

事實上,除了監管層面外,醫美行業要邁入合規化時代,在加強醫生的培訓和考核方面也不容小覷。業內人士指出,醫美手術需要高度專業化的技術和經驗,因此醫生的專業能力是醫美項目的關鍵。

然而,從供給端來看,專業人才的產出速度遠遠低于醫美消費需求的釋放速度,導致了市場上人才稀缺,不合規機構亂象頻出。對此,有觀點建議,醫美行業應該加強對醫生的培訓和考核,提高醫生的技術水平和安全意識。此外,醫美機構應該對醫生進行績效評估,確保醫生的質量和效率。

不過,上述問題的根源在于稀缺,如何提高人才供給,也是當前醫美行業亟待解決的痛點之一。CIC灼識咨詢合伙人王文華介紹,美容醫院的準入標準是至少有6名副主任醫師資格以上的主診醫師和2名主管護師資格以上的護士,但一個醫美人才的培養周期需要十數年。而與美韓市場相比,我國每十萬人口擁有的醫美機構及整形專業外科醫生的數量相差甚遠。

“以韓國為例,每十萬人口至少擁有約 24家醫美機構以及約10名專業整形醫生。而中國,每十萬人口僅擁有約7家醫美機構以及約0.5名整形外科醫生,供給端資源缺口大。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中國每十萬人口擁有的醫美機構已低至7家,這其中合法合規的醫美機構平均僅有1家,占14%。”王文華如是說。

不過,隨著各地監管部門相繼開展打擊非法醫療美容服務專項整治工作,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陸續發布,行業合規化得到加強。

但僅憑監管的趨嚴顯然不夠,在業內人士看來,醫美亂像是一個復雜的問題,需要包括政府部門、醫療美容機構、從業人員、媒體、消費者在內的各方共同努力來應對。

標簽: 醫美行業投訴 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 消費維權年 保障消費者權益 提振消費信心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