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特別關注 > 正文

比特幣全世界的一半是中國人挖出來的 這說明什么?

時間:2017-10-07 09:14:13    來源:現代青年網    

專家研判世界科技革命新趨勢與中國經濟增長新動能

2017年9月26日,由上海市經濟學會、上海市世界經濟學會主辦的第三屆“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對話”高層論壇,在上海社科會堂舉行。本次論壇,聚焦“世界科技革命新趨勢與中國經濟增長新動能”主題,來自兩個學會共計百余名會員參會并聆聽了上海頂尖經濟學家們的主旨演講。

未來十年,哪類技術是科技革命的亮點

復旦大學殷醒民教授 ,通過大量的數據,論證分析了世界科技革命的新趨勢是什么?他通過國內與國外的數據研究,指出IT產業和IT技術,依然是未來十年科技革命的亮點。同時他指出,2008年金融危機后,以大眾消費為特征的智能科技產業再次成為推動經濟復興與增長的新動能。殷教授特別提醒大家注意“大眾消費為特征”,比如蘋果智能手機。殷教授的觀點得到許多參會學者認同,他們認為,如果沒有蘋果手機,美國經濟可能會更慘,連累世界的程度會更深。

殷教授還提出了兩個觀點:他認為,人均收入越高,智能科技對社會生活的滲透率越高,這一點足以說明科技對經濟繁榮的貢獻。另外,智能科技產業的技術更新及其增長率,直接決定了區域間的不同經濟增長率與人均收入增長率。這個觀點的重要價值在于,它對區域經濟的增長,提供了技術驅動產業選擇的價值導引。比如可以看一看蘇州與深圳,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對正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上海,亦具有參考價值。

培育內生力量,創造內生引擎

來自華東師范大學的杜德斌教授 圍繞上海科創中心建設,談了自己對經濟新動能在新技術層面的一些看法。他認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最重要的還是強化內生力,積極培育本土創新引擎。他指出,上海的情況比較特別,有著非常強大的外資,這是上海的一個特色。當然外資在上海也有大量投資,用于技術創新。但是與跨國公司的科研開發總體投入相比,在上海的科研投入比例并不是主體構成,另外,一旦形成技術成果,能否首先用于中國市場,也是一個未知數,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外資布局上海并沒什么不好,但問題是本土創新得不到發展,就是一個問題了。因此,對于上海來說,重要的還是培育本土的創新力量,創造內生的創新引擎,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才有未來和希望。

新技術方向目前還看不清楚,但問題可能不小

關于科技創新與增長轉型的話題,華東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學術委員會主任袁志剛教授 ,一開始就幽默地向全場聽眾講到,全世界的比特幣,一半是中國人挖的,這說明什么?說明中國還是低電價、人多、計算機(硬件)多。實際上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在中國依然是科技舊動能的復蘇,而新動能我們目前看依然還比較模糊。比如,當前重大的科技亮點還是體現在IT消費端,如智能手機等。

新動能我們目前能看到的是人工智能、無人機、物聯網+生產端等。這一輪科技革命可能未必能和蒸汽機、電那樣的歷史革命性突破相提并論。但引發的問題可能會更大。比如,人工智能帶來的失業問題,貧富差距拉大問題。目前在歐洲,尤其是北歐如丹麥等國正在想辦法解決由機器工人帶來的失業問題,試驗結果比想像中的要好些。

中國科技與經濟彎道超車,還有機會

上海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權衡研究員 認為,世界科技革命新趨勢與中國經濟動能轉換不謀而合,二者相互聯系,彼此需要。在當前世界經濟復蘇過程中,亟待需要科技革命的新動力,而同樣對于處在經濟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也亟待需要經濟增長的動力轉換。世界經濟的科技革命,既是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也是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新動力。

中國經濟應當密切跟蹤世界科技革命新趨勢,及時跟蹤和對接全球科技發展新趨勢,通過對接世界科技革命最新前沿突破,推動中國經濟轉型驅動發展,推動我國技術革命、產業革命與科技革命的創新發展,實現彎道超車,力爭使中國經濟再上新臺階。

標簽: 全世界 中國人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