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特別關注 > 正文

環球最新:人工智能成網絡安全周熱議話題 各方呼吁加強個人信息保護

時間:2022-09-06 23:09:43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合肥9月6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海涵王磊)“人工智能會擁有情感,進而奴役人類嗎?”“人工智能應用推廣是一把雙刃劍,蘊含一定不確定性。其算法的不可解釋性會帶來一定安全風險。”……

上述觀點和問題一拋出,引起與會嘉賓熱議。

今天,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合肥市委網信辦、合肥市公安局、合肥市數據資源局主辦,科大訊飛協辦的2022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人工智能與個人信息保護論壇”舉辦。政府、企業、學界共話人工智能時代個人信息保護的機遇和挑戰。


【資料圖】

“共建個人信息保護防線”圓桌對話。論壇主辦方供圖。

合肥市政府副市長劉衛寶認為,要積極構建人工智能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加快研發和應用人工智能安全網絡框架和安全方案,保障政企數據通信和應用安全;積極構建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監管體系,加強人工智能對國家安全、個人信息安全的影響研究和評估,形成人工智能安全監測預警機制。

安徽省委網信辦副主任文霞平建議,加強互聯網行業制度建設,發揮網絡社會組織作用,組織法律知識培訓,強化互聯網相關單位和從業人員保護個人信息的自覺性,形成數據安全使用共識,平衡好人工智能發展與個人信息安全的關系。

中央網信辦網絡數據管理局局長胡嘯認為,加快建立完善個人信息保護的法規制度體系,明確個人信息保護的責任義務、數據分類分級管理等相關制度要求。同時,要落實主體責任,個人信息主管部門要加強督促檢查,加大打擊違法犯罪的力度,加強各類信息保護建設并繼續加強網絡安全的宣傳教育。

人工智能頭部企業——科大訊飛總裁吳曉如進一步呼吁,企業方以可用、可信、可靠的安全技術,形成安全能力的堅實基礎,堅持“合規為先、體系完備、縱深防御、持續改進”的發展思路,在安全管理體系上落實安全組織,從頂層設計層面保障安全資源;在產品安全體系上,將產品安全活動內建于產研管理流程,從源頭降低安全風險;在個人信息保護體系上,形成全面覆蓋業務場景的隱私保護機制。

科大訊飛總裁吳曉如進行演講。受訪者供圖。

“人工智能對用戶精準畫像,需要對來自不同應用的海量照片學習,對人臉識別、指紋、虹膜識別等數據進行訓練。如果訓練模型遭到不法分子攻擊,用戶行蹤軌跡等隱私就被識別了,這一系列技術背后有隱私暴露的風險。”在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山世光看來,個人隱私信息保護的核心目標是去標識化,使數據“可用不可見”。他提出三類應對方法:以加密為核心的隱私保護、可信聯邦學習以及反制AI系統,主動避免信息被收集。

中國工程院院士何友現場分析人工智能發展趨勢。王海涵/攝。

標簽: 人工智能 網絡安全 信息安全 新聞發布會 人物特寫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