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特別關注 > 正文

調解工作室一年化解400余件案件 “和”字入心化解群眾“心疙瘩”

時間:2022-02-07 16:19:25    來源:今晚報    

2月3日,是天津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秀云調解工作室”成立一周年的日子。這個以該院法官張秀云命名的調解工作室,堅持以法示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多元化解矛盾糾紛取得明顯成效。截至目前,共調解案件700余件,成功化解400余件,累計標的額超30億元,達到了“法、理、情”相融合的良好效果。

“和”字入心,化解群眾“心疙瘩”

“秀云調解工作室”調解團隊在準確認定案件事實和適用法律的基礎上,把專業深奧的法律條文用老百姓聽得懂的“大白話”講清楚,將法律背后蘊含的價值取向用群眾能理解的“小道理”說明白,促使許多矛盾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化解于無形。

楊某父子因撫養費糾紛對一審判決不服,雙雙上訴。接案后,法官考慮到該案系家庭糾紛,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和父子關系的維護,最好的辦法就是促成雙方友好協商解決問題。于是,法官主動聯系雙方當事人,深入淺出地勸說楊父,應當盡己所能為孩子創造穩定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同時教育小楊,對父親要心存感恩,遇事主動溝通、和諧相處。最終,父子二人均撤回上訴,不僅糾紛得到圓滿解決,父子間的溫情也得以維系。

“巧”字在手,把握案情“開良方”

調解團隊深知,法官與當事人的談話方式和溝通藝術,會直接影響他們對調解的態度和認可度。

在袁某與原單位的勞動爭議案件中,袁某病退多年,由于單位歷經多次重組,檔案遺失,導致退休待遇無法落實,為此,袁某在基層法院起訴,一審判決后又上訴。法官多次和袁某溝通,詢問與案件相關的事實,了解到其目前生活困難,并積極與原單位協調,從情理上說服單位幫助袁某解決實際問題,引導他們要將心比心。在調解過程中,法官對雙方綜合采取聽、講、評、勸等調解手段,分類運用主動引導法、情義融化法、利益平衡法、困難諒解法、潛移默化法等調解方法。經過反復溝通,最終雙方就賠償數額及方式達成一致意見并履行完畢。

“干”字扛肩,力爭訴求“早兌現”

早日拿到裁判文書,早日實現訴求,盡快解決糾紛是所有當事人的愿望。面對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調解團隊在深入細致梳理案情的基礎上,盡量將所有待實現的權益融合“一攬子”解決。

李某、徐某因對用人單位節日加班費等薪資計算處理意見不服,上訴至一中院。法官在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的基礎上,多次聯系雙方當事人,耐心細致地釋法明理,特別是考慮到上訴人李某、徐某的實際生活困難,在調解中盡力為勞動者爭取合理利益。最終,本案以調解結案,用人單位當場將欠付的加班費、未休年假補貼等薪資一次性給付,糾紛取得圓滿結果。(記者 李倩)

標簽: 調解工作室 秀云調解工作室 人民法院 以理服人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