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特別關注 > 正文

中國現最大留學人才“歸國潮”

時間:2017-11-07 10:29:04    來源:北京日報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陸朝陽教授(中)和學生們在中科院量子信息和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上海實驗室檢查光量子計算機的運行情況(5月3日攝)。

▲在北京全國科創中心懷柔科學城的中科合成油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首席科學家李永旺(右四)和他的研究團隊在一起討論(5月18日攝)。如今,中科合成油與神華集團合作在寧煤投產成功煤制油項目,已占據世界全面領先優勢。

王文超、劉青松、劉靜、任濤(從左至右)在實驗室里討論研究進展(8月17日攝)。王文超等8名在美國打拼上十年的哈佛博士后,先后回到安徽合肥的“科學島”。新華社發

這是一個國家崛起于世界舞臺的“磁場效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的新局面和不斷增長的國際影響力,對海外人才形成了強大的吸附力。擁抱“中國機遇”,投身“中國夢”,成為眾多海外人才的共同選擇。

這是一個執政黨求賢若渴的寬廣胸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戰略目標,加快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千人計劃”“人才簽證”“留學生創業”……不拘一格招才引智,為海外人才創新創業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和空間。

越來越多的海外學子,在“大磁場”的強大引力下紛紛歸國,投身到這場偉大的民族復興洪流,弄潮其中,風光無限。

“大磁場”的引力

2012年,袁軍華受召于“千人計劃”青年項目,結束哈佛大學的博士后工作,回到位于合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兩年后,他的夫人,同樣就讀于加州理工學院的張榕京回國。

歸去來兮,許多人遵從的是內心的呼喚。

“希望廣大海外學子秉持崇高理想,在中國人民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奮斗中實現自身價值,努力書寫無愧于時代的華彩篇章。”

2014年初,一封習近平總書記給全體留德學子的回信從中南海傳遍全球:“走,回中國!”一時間,歸國成潮。

國際大咖回來了

2017年,蜚聲中外的“大師”、世界著名計算機學家姚期智放棄外國國籍,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長期從事計算機科學和量子信息科學研究,是迄今為止世界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圖靈獎”得主中唯一一位亞裔專家。

領軍人物回來了

國際著名的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單分子酶學的奠基人謝曉亮、高能物理王貽芳、人工智能甘中學、新藥創制丁列明……他們的回歸使中國在各自領域的科研水平在世界上提高了10年到15年。

夫妻雙雙把家還

從加拿大歸來的一對夫妻何理、盧宏瑋,丈夫入選國家“千人計劃”青年項目,妻子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

同門團隊把業創

量子物理學家潘建偉率高徒陳宇翱、陸朝陽先后回國,三人三奪世界量子電子學和量子光學領域最高榮譽??菲涅爾獎。他們在回國后組建了一支中國物理界的“夢之隊”。

“80、90后”登場了

《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雜志評選的2015年度全球杰出青年創新人物(TR35),中國“80后”青年科學家戈鈞躋身其中。從美國斯坦福大學博士后一畢業,戈鈞即選擇回到他的母校清華大學,回來時,帶著懷孕的妻子。“中美之間的科研條件在迅速縮小差距。”戈鈞說。

從第十二批“千人計劃”青年項目開始,而1980至1984年齡段成為絕對主力,“90后”首次闖入“青千”榜單。

潮涌東方,勢不可擋。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迎來了史上規模最大、領域最多、范圍最廣的留學潮和歸國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歐美同學會會長陳竺說。

中國留學人才的加速回流形成態勢成為“現象級”:1978年,歸國人員僅以數百人計;2009年回國人員數量首次突破10萬人,2012年27萬人,2016年突破40萬人……

人員結構從“高精尖”向多層次擴展。從業領域從科研向創業、公共服務等多元化擴展,堪稱全方位“登陸”。“尤其是最近5年呈現規模化、常態化,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形成‘不落潮’。”中央組織部人才工作局局長孫學玉說。

“大磁場”的活力

“海歸科學家作為知識技術轉移的人才力量,正逐漸成為中國學術發展與科技創新的生力軍、高新技術應用的推動者、推動中國創業發展的領跑者。”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有關負責人指出。

促進基礎科研水平大幅提升。

我國70%以上的教育部直屬高校校長、80%以上的兩院院士,都有海外學習或工作經歷。“千人計劃”分13批引進7000余人,絕大多數來自美歐等科教發達國家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和跨國企業,包括6名諾貝爾獎得主、80余名美歐等發達國家科學院、工程院等院士。

助推科技創新創業大潮。

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后創建了大批高新技術企業,促進形成創業文化,為中國經濟帶來新的活力。

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2017年5月,我國南海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首次試采成功,將對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產生重要影響,國家“千人計劃”專家盧海龍擔任試采工程首席科學家。載人航天、“天河”高性能計算機、北斗衛星導航、“蛟龍”系列深海潛水器等戰略高技術突破背后,留學人才身影頻現。

促進國際交流和對外開放。

一些專家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在全球治理中提出“中國方案”,推動重要國際性學術會議在中國召開,提高了我國在相關領域學科的國際地位。隨著越來越多的留學人員回國,人才集聚效應日益凸顯,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撬動人才體制機制改革。

“千人計劃”的實施,推動各單位在人才和科研機制上大膽突破、先行先試、新人新策、特事特辦,實現“出人才、出成果、出機制”。許多專家帶回先進科研管理理念和經驗做法,對國內人才體制機制創新產生積極影響。

“中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形成了重視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良好氛圍,形成了從政策到落地的系列人才保障。”歐美同學會黨組書記、秘書長王丕君說,抓住祖國發展的難得戰略機遇期,當代留學人員不斷書寫復興路上的精彩篇章。

“大磁場”的魔力

這是一個充滿魔力的“大磁場”。

在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指導下,中央組織部會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等部門組成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小組。各地各部門建立引才工作小組或辦事機構。

人才項目推動引才聚才。繼中央啟動國家“千人計劃”后,各省區市、高校、大型企業及社會組織的“海外引才計劃”全速推進。北京的“海聚工程”、江蘇的“雙創計劃”、陜西的“百人計劃”、廣東的“珠江人才計劃”、深圳的“孔雀計劃”……多地把引才辦事處設在了國外,有的甚至把引才聯絡辦公室開設到了美國知識密集度最高的硅谷。

為促進歸國科學家安心工作,中央和地方不斷完善政策。為海外高層次人才落戶、入出境、稅收、醫療待遇、社會保險、子女入學、配偶就業、項目申請、經費補助等提供政策支持。

這是中國“大磁場”的魔力,歸國人才在這里找到了創新的大舞臺

哈佛“八博士”共聚合肥科學島建起世界上最先進的強磁場實驗裝置的故事,是近年來“歸國圈里”的美談。

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為1.57萬億元,比2012年提高52.5%,年均增長11.1%,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家。調查中有81%的留學歸國人員認為,國內創業機會比國外“要更好,甚至好得多”。

這就是中國“大磁場”的魔力,歸國人才在這里找到了創業的大天地

龐大的市場,為歸國人才創業提供廣闊的舞臺;升級的需求,讓歸國人才所掌握的高技術得以施展。他們創辦的環保、新能源、生物、金融等領域公司,如雨后春筍在中國大地上快速萌生、成長。

“大磁場”的偉力

西方媒體評價認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如此重視吸引流失在外的人才回國。中國將其視為令其站在科技前沿、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到新水平的關鍵捷徑。

“科技強、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這些強盛的起點在于人才。”科技部黨組書記、副部長王志剛說,面對“兩個‘一百年’”的目標,我們對人才的渴求超乎尋常,我們需要做得更多。

在中科院院長白春禮看來,人才需要“掐尖”。

作為上世紀80年代的公派留學生,1987年底,白春禮結束在美國的留學返回中國。“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他說。

白春禮把當時國際最先進的納米技術研究帶到了國內。29年后,已經成為中科院院長的他,又把王中林??國際上研究納米最優秀的科學家之一,引回國內。

王中林是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終身教授。他研制出世界上最小的發電機??納米發電機,又因在納米技術領域的基礎貢獻,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

這是中國緊缺的拔尖人才。對比美國20多人的實驗室,中科院為他提供了200人的團隊,相同的文化背景、良好的合作氛圍??王中林舍不下如此優厚的科研條件。“回國吧”,2016年,王中林做出了決定。

“人才計劃不是拔苗助長,也不能‘請來女婿氣走兒子’。”在白春禮看來,用好現有人才、引進急需人才、穩定關鍵人才、培養未來人才,是引才聚才的理想路徑和良性循環。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越來越重視柔性引才。尊重人才流動規律,但求所用,不求所有。回來,我們歡迎;再走出去,再回來,我們還歡迎。”中央組織部人才工作局局長孫學玉說。

不拒眾流,海納百川。引才、育才和推送人才并重,中國不斷為全球人才競相在華創新創業提供沃土。

中國仍處于引才“黃金機遇期”,正在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黨內和黨外、國內和國外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的偉大奮斗中來。

“不論樹的影子有多長,根永遠扎在土里。”習近平總書記用的比喻,形象而又深情。

人們相信,把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統一起來,就能把自己的夢想融入人民實現中國夢的壯闊奮斗之中,把自己的名字寫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史冊之上。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越走越寬,中國的海歸創新之音越來越激越、昂揚。

標簽: 留學人才 中國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