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特別關注 > 正文

業內聚焦金融數字化轉型:擁抱變化 積極創新

時間:2018-12-21 08:46:33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12月20日電 (記者 陳康亮)中國經濟數字化變革方興未艾,蓬勃發展。作為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金融機構面對變革將何去何從?在此間由中國新聞社主辦的“國是論壇2018年會”分論壇上,多家國內金融機構聚焦數字化轉型,強調擁抱變化,積極創新。

在中國銀行監事長王希全看來,2017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27.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20.3%,占GDP比重超過了30%,中國網民的數量已經超過8億人,網絡購物的人數超過5億人。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之下,中國金融業包括銀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已經是大勢所趨。

對此,中國農業銀行董事會秘書周萬阜亦表贊同。周萬阜表示,農業銀行積極運用金融科技,探索互聯網化、數字化、智能化、開放化的服務三農新模式,打造互聯網金融服務三農平臺。去年以來,農業銀行把推進互聯網金融服務三農,作為今后一段時期的一號工程。農行近年來著力打造具有互聯網融資、支付和電商三大功能的“惠農e通”平臺,為廣大農民客戶提供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金融服務。

“從去年下半年推出以來,農業銀行的‘惠農e通’平臺已經在全國2065個縣應用推廣,現有的覆蓋率超過65%,發放貸款余額913億元,創新掃描支付近20種支付方式,現已上線的商戶突破285萬戶,交易金額5058億元。”周萬阜在會上說。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與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指出,金融機構擁抱數字化轉型、積極創新,除了與發展大勢有關之外,跟其自身產業特色有關。金融既是一個配置資金產業,但也是一個信息產業。金融產品往往都是金融合約,合約包含了各種各樣的權利義務信息,且往往具有跨期性,在未來可能出現違約,而違約恰恰多是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據此,金融數字化轉型還有一層含義,即通過現代數字技術提高金融合約的信息透明度,讓參與的買賣雙方能夠更加深入了解信息,對金融合約未來的不確定性有更好的把控。

瀚德科技董事長、中國進出口銀行原副行長曹彤則認為,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有利于緩解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中小微企業的風險度往往較高,如何在這個既定前提下解決其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等問題呢?在曹彤看來,關鍵就在于數字化、信息化,把信息、數據和信用這三者把橋給搭上。“中小微企業雖然風險高,但是哪個行業,哪個門類消失過?我們門口的水果店、理發店,它消失過嗎?只是它的信息沒有辦法轉成結構化的數據,數據沒有辦法轉化成多元經營主體能接受的信用,是橋梁的問題。”

針對銀行等金融機構如何推進數字化轉型的問題,王希全認為,需要做好六個方面的工作:構建包括移動銀行、電子柜臺、智能客服等在內的全方位數字化服務體系;以移動銀行為核心優化整合銀行的特色應用,構建場景服務;構建智能化的客戶和產品管理平臺;構建數字化的產品創新體系;構建一體化的、適應數字化發展的銀行業務架構;構建智能風控體系。

對此,周萬阜亦持類似意見。周萬阜強調,銀行應構建卓越的大數據管理分析和應用能力。以農村金融為例,數據化的時代,商業銀行推進數據化農村金融創新,必須要打牢數據基礎。考慮到農村的數據零散化、碎片化,很多的數據還難以直接應用。要充分發揮商業銀行的優勢,通過線下推進農戶整村進展與政府合作等方式,批量獲得交叉印證農戶的信息,構建高質量多維度的農村的數據體系。同時要積極探索大數據技術在農村金融的精準營銷、智能決策、風險防控等領域的深入應用。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