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特別關注 > 正文

青年公益主播助力鄉村更美好

時間:2023-08-30 07:27:30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資料圖)

用了5年時間,95后貴州姑娘田小宇在福建安了家,還成為擁有400多萬粉絲的博主,成立了自己的創業團隊,幫助300多家農戶解決農產品銷路難題。

在正在舉辦的“厚植愛農情懷·貢獻青春力量”2023尋訪“青耘中國”鄉村振興青年公益主播活動中,像田小宇這樣的青年主播還有很多。活動前期,就有來自全國30個省份致力于鄉村振興與助農工作的695名主播報名,其中包括84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

這一活動由共青團中央青年發展部指導,中國青年報社主辦,廈門國貿鳳凰國際展覽有限公司承辦,廈門悅信遠志文化創意有限公司提供公益支持,快手、抖音、點淘提供平臺支持。

用自己掌握的新技術、新理念,幫助家鄉變得更好

2018年從貴州財經大學畢業后,貴州安順市小山村走出去的田小宇,到了丈夫楊瑞強的家鄉——福建屏南縣羅沙洋村。

剛開始,小兩口成立屏南縣羅紗洋種養專業合作社,先后養過竹鼠、雞,但因經驗不足,東拼西湊借的80萬元最終付諸東流。

羅沙洋村曾是福建18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但地質條件優越,特別適合菌菇種植。田小宇的公婆在這里種了十幾年茶樹菇,村里也有很多菌菇種植戶,但菌菇銷售卻是個難題。

田小宇在抖音刷到了農戶帶貨的直播,便嘗試利用抖音幫村里的菌菇種植戶打開銷路。

“在屏南縣電商辦主任的啟發下,我開始在抖音拍攝視頻。”田小宇不靠顏值、不拍段子,利用自己的種植技術經驗以及對屏南菌菇的了解,扎進棚里專注拍攝菌菇的原貌,展示屏南高山原產地的優勢,教用戶辨別菌菇品質。

搭乘直播快車,田小宇的菌菇銷售渠道拓寬了,銷量上去了。“我們成立菌菇合作社,把鄉親們的菌菇都收過來賣,還組織大家打包、發貨、直播,帶動了200多名村民就業。”田小宇說,現在,村里的菌菇徹底不愁賣了,很多家庭收入翻了幾番。

2020年12月,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田小宇成立了農產品直播基地,培訓孵化待業青年、寶媽、農戶、退伍軍人等素人主播。2021年年初,她又成立了子歸村播基地,創立自己的品牌“小田姑娘”。她的團隊一步步壯大,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作為屏南縣“鄉村振興特聘指導員”,田小宇和團隊幫助300多家農戶解決了農產品銷路的問題,其中貧困戶50個;幫助200多家農戶銷售錐栗10多萬斤,總計70多萬元;舉辦“我為扶貧代言”助農活動,為路下鄉扶貧產業基地賣出3萬余斤水果玉米;利用直播無償為村里6個老人賣出500斤自采自曬的筍干……

“小田姑娘”的賬號火了以后,田小宇沒有忘記初心,依舊奔赴在助農之路上。截至目前,已運營多家賬號,成功孵化主播48人,帶動300多人就業,吸引返鄉創業青年50余人。

“我們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擺脫家鄉,而是要用自己掌握的新技術、新理念,幫助家鄉變得更好。”田小宇希望,自己的經驗和模式能夠分享給更多需要幫助的農村,將山里的產品推廣出去;也盼望著更多年輕人能夠返鄉創業,帶領村民走向富裕。

“除了聽不到,沒有什么做不到”

易思雄出生在湖南長沙的聾人家庭,有先天性聽力損失。在父母和老師的精心教育下,易思雄能用手語流暢表達,高中畢業后考上了長春大學動漫專業。

大學期間,他接觸了很多優秀聾人,并在他們身上看到了“除了聽不到,沒有什么做不到的”。后來,每當他想要放棄的時候,就用這句話激勵自己。

2016年大學畢業后,易思雄在父親的支持下開了一家烤鴨店。他從早忙到晚,但不到一年還是虧損了10多萬元。

第一次創業以失敗告終,易思雄并沒有因此一蹶不振,反而有了新想法。

他注意到,隨著微信的普及,聾人之間的溝通變得更加便捷。然而,不少聾人初次接觸微信和互聯網時,警惕意識不強,常常遭遇詐騙,更有甚者因缺乏法律知識而誤入傳銷。他認為,問題出自聾人信息獲取能力和渠道不足,他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全國聾人的“耳朵”。

2017年2月8日,易思雄在長沙創立了自己的第一個公眾號“大熊講”,在視頻中用手語傳遞新聞資訊和實時熱點信息。

最初,公眾號只有幾百個粉絲,如今,“大熊講”成了自媒體矩陣——大熊講、大熊講了不起、大熊講八卦等在微信公眾號、快手、抖音等平臺累積粉絲50多萬。

“大熊”不再是一個人單打獨斗,他成立了公司,有了聾人團隊,旨在努力提高所有聾人的思想素質、精神面貌,幫助他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打破聾與聽之間的隔膜。

在發展自己的事業之外,易思雄夫婦還積極參與慈善:武漢新冠疫情期間,捐贈兩萬元;“7·20”河南暴雨災害期間,捐贈兩萬元;上海疫情期間,很多外來務工的聾人無法外出購物,易思雄夫婦與志愿者建立幫幫買菜團,幫助40多個聾人購買日常生活物品。

前不久,易思雄在寧夏開啟兩場助殘優質特色產品直播帶貨公益行,累計吸引10萬多人進入直播間觀看,實現銷售收入36.59萬元,產生利潤10萬元,全部投入當地殘疾人事業。

團干上陣助力鄉村振興

張茜是團南平市委青年發展部的負責人,2019年年底,在她牽頭下,團南平市委推出“團團有禮”青創年禮項目,通過向南平創業青年征集產品,從中挑選9種閩北青創產品組成99元特色年貨禮盒,依托團市委公眾號訂購和單位團購定制的方式,累計銷售1500份、銷售金額約15萬元。

2021年10月共青團“青耘中國”直播助農活動啟動,張茜所在的團南平市委有著新媒體矩陣優勢,加上近年來幫銷多種農產品的良好帶貨口碑,便于2022年6月5日首場“青耘南平·夏耘夢想”建陽鄉村好物直播專場開啟了“青耘南平”直播助農公益活動的每季度常態化直播。

起初,張茜只是偶爾出鏡,配合直播。

正式走上主播臺是在去年年底“青耘南平·冬藏未來”閩北鄉村好物公益直播助農活動中。當時,原定的主播、商家、直播團隊等都因病不能參與,臨時也找不到對產品、活動熟悉的主播頂替。關鍵時刻,張茜“走馬上任”,解了燃眉之急。

作為從大學生村官成長起來的、經歷過多崗位鍛煉的團干部,張茜對閩北家鄉情況熟悉、對青年創業者產品了解,娓娓道來、繪聲繪色的直播風格得到多方好評。

經此一役,張茜總結,作為團組織牽頭發起的直播間,定位應當聚焦宣傳推介、拓展推廣渠道,在直播中通過介紹產品、介紹當地特色,讓更多人知道南平、關注南平。

自2018年以來,南平共青團系統開展公益直播助農、網絡公益活動,累計銷售額超400萬元。

目前,南平團組織常態化開展“青耘南平”直播助農活動,聯合高校、園區、企業等多方資源成立了“青耘南平”直播聯盟,依托南平市數字經濟創業園打造“青耘南平”直播間,組建由專職團干部、新興青年群體、創業青年組成的“青耘南平”直播團隊,圍繞推薦閩北鄉村好物、開展直播培訓服務青年就業創業等主要任務,按照“聚合力、選好物、育人才、導資源”的目標定位持續推進“青耘南平”直播助農活動開展。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杜沂蒙 來源:中國青年報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