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專欄 > 正文

內蒙古十二吐鄉:“產業加持”讓鄉村振興后勁足

時間:2023-02-01 17:10:46    來源:中國農網    

“沒有產業的振興基礎不牢固,沒有基礎的脫貧根本致不了富。”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林西縣十二吐鄉的七個行政村“一村一品”,因地制宜發展各種產業,并通過提供就業崗位、兜底保障、土地流轉和產業分紅等方式,讓產業、鄉村興、百姓富。全鄉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年前的3500元增長到1.5萬元,百姓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站在十二吐鄉達康產業園區觀景臺,集中連片的高標準設施農業暖棚、行列有序的高標準經濟林與排排相連的養牛小區映入眼底……眼下正是大棚番茄成熟采摘的時節,王華兩口子忙得熱火朝天。


(資料圖)

2017年,王華一家搬到集中安置區。“好政策讓我們種上紅柿子,摘了窮帽子,過上了好日子!”如今的幸福生活讓王華滿臉喜色。王華告訴記者,他家的大棚里還安裝了水肥一體化設備,可隨時查看大棚的溫度、濕度,還能自動放風、卷簾,現在他家每年穩定收入可達8萬元以上。

“在這里,家家戶戶種番茄,單是園區入駐的這90戶村民就發展了1600多畝的設施番茄,守在家門口有活干、有錢賺,日子越來越好!”園區村民蘭國利喜悅之情溢于言表,在他看來,鄉里設施農業產業的發展是一條可持續的道路,只要有老百姓肯種,就會穩定增收。

同樣受益的十二吐村村民陶春生說起現在生活的巨變也是感慨萬千,“以前四處奔走打零工,現在兒子在東邊養牛小區養牛每年能收入不少,兒媳在產業園打工一天能收入120元,孫子在家門口上學,家里還能天天吃上新鮮蔬菜,現在全家年收入10多萬元,新年新希望,我們的日子是越過越有奔頭了!”

在十二吐鄉達康產業園棉被加工車間內,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工人們正有序開展生產工作,一派繁忙景象。

王永雪是十二吐村村民,也是棉被加工廠的工人。“自棉被廠開工我就來打工了,現在一個月收入4500元,忙的時候還給我們漲工資,守家在地的,干活還不累,這可比外出打工好多了,現在就盼著孩子好好上學,以后出去見見大世面。”話語間,王永雪不忘手腳麻利地操作著智能設備。

如今,十二吐鄉不僅讓村民守家在地把錢賺,還把特色技能培訓班辦到了村民“家門口”,拓寬群眾就業路,在十二吐鄉蘇泗汰村舉辦的特色技能培訓班,除本村村民,周邊6個行政村的村民都能來參加培訓。

自2017年開始,林西縣十二吐鄉針對全鄉產業規模小、覆蓋面窄的現狀,探索推行黨建引領產業一體化發展模式,組建達康聯合社和6家專業合作社,帶動各村村民和村集體經濟實現“雙增收”。

產業興,農民才能富。“我們西山根村村民致富的‘法寶’,總結來說就是一手挎著‘菜籃子’、一手抓著‘牛鞭子’。有勞動能力的,可以在養牛小區里養牛、在設施大棚里種番茄,沒有勞動能力的,土地流轉、產業分紅、公益崗也能讓大伙兒不愁吃穿。”西山根村黨總支書記劉占林說。

“產業發展助推鄉村振興。只有夯實了產業根基,讓鄉村具有‘造血’功能,才能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和蓬勃活力。”十二吐鄉政府副鄉長王宏麗介紹道。截至目前,全鄉設施暖棚安裝智能水肥一體化設備項目、番茄交易市場升級改造項目、西山根村肉牛改良站、十二吐村棉被加工廠建設等13個項目相繼落地。設施番茄產業發展持續向好,依托產業發展優勢建設番茄文化主題公園一處,旅游業發展潛力加速釋放,肉牛養殖規模不斷壯大,全鄉878名勞動力,年勞務收益5000余萬元。

作者:陳曉云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昊

標簽: 十二吐鄉 西山根村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