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專欄 > 正文

貴州仁懷:生態美 產業興 群眾富

時間:2022-03-31 20:38:36    來源:中國農網    

走進貴州省仁懷市五馬鎮五馬河畔,兩岸青山環繞、河水清澈見底、白鷺翔集嬉戲,身穿紅馬甲的黨員志愿者正在開展巡河活動,一幅“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畫卷正徐徐展開。

五馬河是赤水河仁懷段最大支流,主河長39.3公里。上世紀90年代,五馬鎮大力發展造紙、煤炭產業,一躍成為了仁懷“輝煌”的工業小鎮,但隨之而來的河流水質急劇下降,稀有魚類瀕臨滅絕,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為了改變這一困境,五馬鎮黨委下定決心,關停所有造紙廠和煤礦企業,先后投入資金7000萬元,實施退耕還林1.7萬畝,建設完善鎮集管網、污水處理廠等工程,著力建設五馬河生態文明示范區。

“我們充分發揮鎮、村、組三級河長作用,將黨員干部納入巡河隊伍,組建志愿者服務隊,常態化開展河道巡查,并設置“河長制”公示牌,通過明確責任、創新方法、長效整治等方式,形成治河護河合力?!蔽羼R鎮黨委書記呂黔莉說。

生態保護,人人有責。五馬鎮轄區內黨員干部和群眾志愿者自發組織,成立五馬鎮生態環境保護協會,500余名黨員和群眾志愿者不定期開展義務巡河護河活動。協會自成立以來,向村民們發放環保倡議書10萬余份,清理河道垃圾30余噸,勸導非法捕撈300余人次。

“通過治理,河水變清澈了,魚兒也越來越多了,生態環境又恢復我們小時候的模樣?!蔽羼R鎮生態環境保護協會副會長郭小勇說。

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五馬鎮三元村黨支部立足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引進返鄉創業能人,因地制宜發展450畝耙耙柑產業。2021年,耙耙柑產量達20萬斤,產值約200萬元,村集體經濟新增13萬元,帶動全村30余戶脫貧群眾增收。

幾年時間,五馬鎮通過“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支部+龍頭企業+農戶”等運作模式,建成有機高粱基地2萬畝、國儲林項目2861畝、有機蔬菜2000余畝、精品水果基地7400畝......覆蓋村民10000余人,帶動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村民們除了進園務工得到薪金外,還可以通過流轉土地拿到租金,不僅增加了群眾的收入,還帶活了村集體經濟。”五馬鎮協龍村黨支部書記何慶說。

“從沒想過能當上小老板,日子越過越攢勁!”馮沛濤是土生土長的五馬人,長年在外務工,隨著家鄉生態環境變好,很多游客前來觀光旅游,他決定返鄉創業,開起了農家樂,每年收入30萬元以上。

如今的五馬河,水清魚躍、鳥語花香,水質長期穩定在2類水體以上。五馬鎮先后榮獲“國家衛生鄉鎮”“貴州省衛生鎮”“省級生態鄉鎮”等美譽。

五馬河只是仁懷市“黨建紅”引領“生態綠”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仁懷市黨員干部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守牢生態與發展兩條底線,帶領群眾發展各種生態項目實現脫貧增收,人均純收入達1.2萬元,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綠色發展之路。

作者:劉玲玲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劉久鋒

標簽: 生態環境 黨員干部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