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專欄 > 正文

2022年太和縣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工作會議召開

時間:2022-02-28 17:29:38    來源:中國農網    

2月28日,2022年太和縣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工作會議召開。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一級巡視員)楊增權、安徽省農科院院長徐義流等參加。安徽省農科院小麥、玉米、薯類、食藥用菌、中藥材、大豆專家團隊分別匯報工作開展情況及2022年工作安排。會議圍繞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目標工作部署。小麥、薯類、食藥用菌、中藥材產業專家團隊分別與太和縣經營主體簽訂合作協議。

“十四五”末,建成一批規模化主導產業(小麥、玉米、薯類)和特色產業(食藥用菌、中藥材、大豆)等生產基地和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產值比顯著提升。縣域主要農作物優良品種覆蓋率達到 99%、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98%、品牌化率達到85%、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到 90% 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95%以上,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96%以上。農民接受高素質培訓和中高等學歷教育規模逐年遞增,農業科技對縣域經濟的貢獻率顯著提升,農業農村科技創新整體實力位居全國前列。據介紹,2021年7月30日,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下發《關于公布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名單的通知》,太和縣入選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名單,與對口技術單位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以下簡稱“省農科院”)開展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以下簡稱“先行縣”)共建工作。此次會議圍繞農業農村部關于先行縣共建工作的“八個一”重點任務,緊密結合太和縣小麥、玉米、薯類農業主導產業和食藥用菌、中藥材、大豆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需求,以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為核心,遵循鄉村振興戰略方針,以科技賦能產業發展,大力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產業鏈、創新鏈、服務鏈融合與政、研、推、用融合,集聚農業技術創新及社會化服務優質資源,著力構建全鏈型專家團隊、緊密型院縣合作、項目支撐引領、信息化管理服務、制度化規范運行的新型農技服務體系和運行機制,構建創新能力強、產業鏈條全、綠色底色足、安全可控制、聯農帶農緊的農業全產業鏈開發格局,實現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增值。

安徽省農科院皖北研究院自2019年6月11日完成注冊登記以來,本著邊組建邊開展工作,努力發揮人才聚集,研發與服務并舉,立足太和服務皖西北及整個皖北,全面開展研發與服務。2019年度省農科院共有鮑先巡研究員農業綜合研發團隊,甘斌杰研究員的植物新品種測試創新團隊,汪建來研究員的“優質抗(耐)赤霉病小麥新品種篩選與產業化”團隊,范濤研究員的蠶桑研發團隊,鄧永進研究員的果桑團隊,王世濟研究員的玉米栽培團隊,賈玉堂研究員的肉牛產業團隊,錢坤研究員的農產品加工團隊,張磊博士的食(藥)用菌團隊等9支研發與服務團隊在太和開展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2020年度,克服疫情影響及經費不足等困難。安徽省農科院在原有團隊的基礎上,加大項目投入,又增加了廖華俊研究員的馬鈴薯及脫毒快繁團隊,崔凱研究員的水產養殖團隊,王芳博士、嚴丹侃博士的病毒病防控團隊,嚴從生研究員的果蔬團隊,聶凡研究員的木腐食用菌團隊。2021年度在原有團隊基礎上又進一步增加了農業經濟研發團隊,開拓區域農業經濟的研究與咨詢服務。

目前皖北研究院已建成了“太和脫毒種苗快繁中心”并已全面開展了山芋、馬鈴薯、瓜蔞、草莓等種苗的脫毒快繁工作。“農業農村部植物新品種測試阜陽分中心”已全面建成并通過驗收,目前也已開展了小麥、玉米的測試工作。“太和食藥用菌全產業鏈研發中心”已完成設計,近期將開工建設。“皖北麥、玉高效栽培研究中心”(初定名)正在起草建設方案。“皖北農產品安全檢測中心”已落實了技術支撐團隊,已開展了前期相關調研工作。

計劃 “十四五”末,建成一批規模化主導產業(小麥、玉米、薯類)和特色產業(食藥用菌、中藥材、大豆)等生產基地和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產值比顯著提升。縣域主要農作物優良品種覆蓋率達到 99%、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98%、品牌化率達到85%、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到 90% 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95%以上,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96%以上。農民接受高素質培訓和中高等學歷教育規模逐年遞增,農業科技對縣域經濟的貢獻率顯著提升,農業農村科技創新整體實力位居全國前列。

與會代表觀調研觀摩了安徽弘騰藥業有限公司、安徽百麓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恒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太和縣淙祥現代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皖北研究院等。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楊丹丹

標簽: 安徽省農科院 顯著提升

上一篇:
下一篇: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