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專欄 > 正文

中國鄉村面臨千年未有之變局,該何去何從? 

時間:2022-01-30 15:18:02    來源:    

鄉村的巨變,既源于黨領導農民堅持不懈的奮斗,也源于外部環境變化的推動,是內因與外因、主觀與客觀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當前,中國之鄉村,從內地到沿海,從城郊到農區,從山區到平原,都在發生著巨大而深刻的變化。農業生產從傳統向現代轉型,農村社會從封閉向開放轉變,城鄉關系從割裂向融合轉化,每年有超過1000萬農村居民市民化、1000萬農村人口脫貧,農村即將消除貧困、全面小康。可以說,中國鄉村正面臨千年未有之變局。

第一,改革開放帶來的市場化國際化,讓農業從計劃封閉變成了自由開放。

改革開放發端于農村,農村改革廢除了人民公社、統購統銷等計劃經濟體制,實行家庭承包經營,放開了農產品市場,農民獲得了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時間和勞動的自由支配權,想種啥就種啥、想吃啥就吃啥,這在車馬歸隊、勞力歸田的大集體時期是不可想象的。

農產品供給更加豐富,流通范圍大大拓寬。江村的太湖螃蟹、太湖三白銷往全國各地,浙江白茶、山東蘋果、贛南臍橙等則擺上了江村百姓的餐桌。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農業更是與全球農業融為一體。2017年農產品進出口額超過2000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

不斷加深的市場化國際化,既給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動力源泉,也帶來了嚴峻挑戰。

第二,快速推進的工業化城鎮化,使農民從土里刨食、溫飽不足變成了進城務工、走向小康。

改革開放以來,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洗腳上田、進城務工。2017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58.25%,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也達到了42.35%,2.8億農民工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

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割麥插秧累斷腰”已成為歷史,種田比以往更加省工省事省時。江村的村民跟我說,現在腰包更鼓了,日子更好了,笑容更多了,壽命更長了。

近年來,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逆城市化”現象,不少城里人選擇到農村當農民、搞農業,這表明農業農村正在逐漸成為稀缺資源。

農民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帶來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互融合,城市文化與農村文化相互碰撞,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相互促進,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相互作用,這不可避免地對農民的思想理念、價值觀念產生深刻影響。

第三,加快發展的信息化智能化,將農村從信息孤島變成了與世界互聯互通。

信息化特別是互聯網、智能手機的普及,打破了農村與外界聯系的壁壘,打開了農民放眼看世界的通道,這對農業農村的影響是全方位的、革命性的。

過去通訊不發達,農民對外界知之甚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廣播的普及使農民聽到了外面的聲音;改革開放以后,收音機、電視機逐步走進農民家庭;新世紀以來,手機、電腦、網絡向農村覆蓋。據統計,我國農村網民已超過2億。

現在,江村村民用手機上網,隨時隨地微信交流、視頻對話。電子商務也在農村遍地開花,足不出戶就把村里生產的農產品賣到世界各地。信息化正在深刻改變著農業農村的生產生活方式。

在中國鄉村面臨著千年巨變的關鍵時刻,我們黨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組建農業農村部牽頭統籌。鄉村振興既是鄉村發展到今天的歷史契機和必然要求,也是今后繼續推動鄉村變遷的內在動力和基本方向。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要深入研究鄉村,把握發展機遇,激發發展活力,引導加快變遷,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進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在這個歷史進程中,我們肩負著重大的歷史責任、光榮的歷史使命,必須深入了解這個變局、時刻關注這個變局、全面把握這個變局,以至引領和推動這個變局,使之遵循鄉村自身演進規律,順應歷史發展方向。

今天,一群有責任、有擔當、有情懷的人們,已經走在鄉村振興的路上。新農創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新農創已經從根本上找到了制約鄉村振興的瓶頸,從解決供需雙方分散無序、解決城鄉失衡問題入手,把雙方組織起來,實現良性互動,從而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鄉村發展不充分問題。

新農創致力于把新農人組織起來,去提升新農業、建設新鄉村、共創新生活,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新農創“四新”模式,這個模式得到了實踐的檢驗,也得到了高度的肯定。

標簽: 鄉村 農村

上一篇:
下一篇: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