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武大學者歷時十余年校勘整理 二十四史之《周書》修訂本背后的故事

時間:2023-01-31 10:38:21    來源:湖北日報    

原標題:武大學者歷時十余年校勘整理(引題)

二十四史之《周書》修訂本背后的故事(主題)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田佩雯 通訊員 吳江龍


【資料圖】

上月,二十四史之《周書》修訂本由中華書局出版。該書是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繼2017年《魏書》修訂本出版后,“北朝四史”修訂本中出版的第二種。

近日,該書修訂負責人、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劉安志接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采訪,講述這項耗時十余年的修訂工程背后的故事。

《周書》是由唐代令狐德棻主持編纂,岑文本、崔仁師等參與修撰的官修紀傳體正史,全書50卷,包括帝紀8卷、列傳42卷,記述了從公元534年北魏分裂到581年楊堅代周建隋為止48年的西魏、北周史。

這段持續僅48年的歷史,卻在中國歷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北周這段歷史,正是處于隋唐的延長線上。”劉安志介紹,《周書》中的“周”,指的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的北周。“二十四史”中,魏晉南北朝加上隋朝占據了12個“品種”,時間跨度長達四百年,從漢末開始,歷經三國紛爭、南北朝對峙,一直到隋統一,四百年間風云激蕩,交流融合,醞釀出隋唐盛世,是中國歷史上相當重要的一個階段,“‘關中本位政策’、隋唐時期的府兵軍府分布、西北地區邊防等,這些政治軍事遺產也深深影響了后來的隋唐盛世。”

劉安志說,盡管經歷了千載風云,《周書》大部分并未亡佚,仍是研究西魏、北周史珍貴的一手資料。

1971年,中華書局出版點校本《周書》,由武漢大學唐長孺先生主持整理。2006年,“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作為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重點項目正式啟動,“北朝四史”的修訂工作仍由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承擔,體現學術的傳承與發揚。

唐長孺先生是中國中古史領域的權威學者,從事魏晉南北朝隋唐史、敦煌吐魯番出土文書的整理和研究,著作等身。他點校的《周書》以清乾隆武英殿本為底本,與三朝本、明南監本、北監本、汲古閣本、清金陵書局本以及百衲本六個版本互校,同時通校《冊府元龜》和《北史》中的有關部分,并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

“唐先生的點校工作,將校勘與研究有機結合,廣受中國史學界推許,‘北朝四史’點校本也因此被譽為古籍整理的典范。有大家珠玉在前,我輩自感壓力倍增。”劉安志說。

自2007年開展《周書》修訂工作以來,劉安志帶領團隊在尊重原點校本成果的前提下,以版本對校為基礎,充分運用本校、他校,審慎使用理校,廣泛收集并充分參考清代以降尤其是點校本出版以來學術界的校勘研究成果,對原點校本作適當修訂和完善。

“‘增刪改補’是本次修訂工作的主要內容。”劉安志介紹,本次修訂中,搜集綜合了新出的文獻資料與研究成果,如日本所藏唐抄本《周書》卷一九殘卷、新出石刻資料與敦煌吐魯番文書等;修訂本雖仍以武英殿本為底本,但嚴格堅持底本校勘法原則,凡有改動處則出校說明;標點分段則按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標點分段辦法進行處理,修訂本總修改點校本標點有500余處。此外,還訂正了點校本中存在的若干錯誤之處,謹慎刪改增補校勘記。

比如,點校本793頁第3行有“縱酒飲燕”四字,在宋本及《北史》本傳中,“飲”記作“歡”,在修訂本中增加《冊府》書證,改“飲”為“歡”,是為“縱酒歡燕”。劉安志介紹,《周書》點校本總有校勘記1451條,修訂本刪除了78條,新增319條,沿用了1066條,修訂307條,總有校勘記1692條。

“經過本次修訂,我們對唐長孺先生的治學理念和學術路徑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時積累了古籍整理的若干寶貴經驗,為后續整理《唐會要》打下了堅實基礎。”

標簽: 二十四史 研究成果 背后的故事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