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水中的幽靈和一朵花,結束了兩千年的原子爭論 世界滾動

時間:2023-01-09 07:49:00    來源:科普中國網(wǎng)    

作者:田達瑋

原子:幻想還是真實?

核能又叫原子能,始于人們對原子,原子核能的探索。但直到將近100年前,很多科學家都不相信原子的存在。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其實,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臘學者德謨克利特認為,所有物質都由稱為原子的不可分割的小粒子組成[1]。

但德謨克利特所認為的原子,是無窮無盡的,有許許多多形狀,有凹的,有凸的,有像眼鏡的,有像鉤子的,跟我們今天說的原子差別很大,但他這個觀點,成為了古希臘原子論的重要思想根源[2]。

(當然另有一說,最早提出原子論的是德謨克利特的老師留基普斯,但并沒有明確的記錄,所以一般還是說德謨克利特的更多)。

但是,原子這樣的東西太過微小,從來都沒有人見過原子、分子。所以,原子論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和其他物質本源的說法一樣,只是假說、猜測。

一直到2000多年后,約翰·道爾頓再一次將原子論推向了前臺。道爾頓也認為:所有物質都由原子構成的,而且,原子不可再分,且無法破壞。

和德謨克利特不同,道爾頓并不是憑空提出這一觀點的,他通過研究蒸餾水,發(fā)現(xiàn)每一個水粒子和每一個水粒子是一樣的,氫粒子和氫粒子是一樣的。

并且,他還通過實驗確定了6種元素的元素質量,制作了原子模型。即便是這樣,原子論頭頂上的疑云還在,這些都是推論,沒有人看見過原子,怎么證明他們是實實在在的東西呢?

可在當時,想直接看到它們不太可能,想證明他們的存在,只能另想辦法。而這個辦法,在一次不經(jīng)意的植物學觀察中,出現(xiàn)了。

藏在水中的幽靈

最早發(fā)現(xiàn)原子行蹤的,是一位名叫羅伯特·布朗的蘇格蘭植物學家。

1827年,布朗在顯微鏡下觀察克拉克花(Clarkia pulchella)的花粉。他發(fā)現(xiàn),在沒有任何外力的時候,花粉里的小顆粒自己在晃動。這個現(xiàn)象后來被稱為布朗運動。

這里需要說明一下,在很多科普內容上,都是說布朗看到了花粉在顫動。但其實,花粉的粒徑太大了,是不能發(fā)生布朗運動的,布朗的原文說的是“tiny particles from the pollen grains of flowers”。[3]所以,發(fā)生顫動的是花粉中更小的顆粒。

一開始人們都認為,這種現(xiàn)象應該是某種生命活動,是花粉里面的東西遇到水開始發(fā)生變化了。但問題是,布朗觀察的花粉是20年前收集的,應該已經(jīng)死透了,可它們仍然會跟新鮮花粉一樣運動。

布朗就猜測,這種運動應該跟生命活動無關。要驗證這一點也很容易,布朗又找來各種各樣的無機物,從玻璃碎屑到獅身人面像身上的粉末。

把這些東西統(tǒng)統(tǒng)放進水里,結果,這些東西都也出現(xiàn)了晃動。這說明,驅動這些小顆粒運動的,絕不可能跟生物有關。但布朗當時也不知道背后真正的推動力是什么,只是把結果記錄在了觀察記錄里。

而正是這個記錄,讓原子難逃被發(fā)現(xiàn)的命運。

因為對相信原子和分子存在的人來說,布朗運動是個了不起的發(fā)現(xiàn)。他們認為,這種運動就是顆粒與水分子碰撞的結果。

19世紀70年代,已經(jīng)有人開始用分子的隨機運動來解釋布朗運動了。但當時人們始終不能解決一個問題:顆粒物粒徑比水分子大太多了,這就像小小的乒乓球不可能推動一個體育場一樣大的大球。

終于,在布朗發(fā)現(xiàn)布朗運動之后78年,答案來了。

愛因斯坦的奇跡

解決這一問題的,正是愛因斯坦。而且解決這一問題的年份,也是愛因斯坦大爆發(fā)的“1905年,愛因斯坦奇跡年”。

在這一年里,愛因斯坦發(fā)表了4篇論文,其中一篇是《熱的分子運動論所要求的靜液體中懸浮粒子的運動》,這篇論文,解決了布朗運動的問題。

愛因斯坦的重點在于,雖然一次碰撞不可能推動,但每秒數(shù)十億次的隨機碰撞,產生的作用是足夠大的,引起的結果就能夠在顯微鏡下看到了。

更重要的是,愛因斯坦利用黏性和擴散率的理論知識和實驗數(shù)據(jù),對布朗運動進行了預測,對一個直徑為1/1000 mm的顆粒,放在17℃的純水里,一分鐘之內,它的平均位移為6微米。

另外,在論文里,愛因斯坦還給出了明確的測量原子粒徑的方法。這是一個極其具體的,可以驗證的預測。

很快,僅僅3年后,法國的科學家讓·巴蒂斯特·佩蘭就證實了愛因斯坦的猜測,證實了,原子是切切實實存在的。這項研究,也讓佩蘭獲得了192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到這里,原子是否存在的問題終于被解決了。但無論是德謨克利特也好,還是道爾頓也好,都猜錯了一件事情,原子是可再分的。而且,隨著科學家們對原子一步步的拆分,他們將發(fā)現(xiàn)毀天滅地的力量。

參考文獻:

[1]肯尼,安東尼(2004)。古代哲學。西方哲學新史。卷。1. 英國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第 26-28 頁。國際標準書號 0-19-875273-3.

[2]伯納德·普爾曼 (1998)。人類思想史上的原子。英國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第 31-33 頁。國際標準書號 978-0-19-515040-7.

[3] Robert Brown: "A brief account of microscopical observations made in the months of June, July and August, 1827, on the particles contained in the pollen of plants; and on the general existence of active molecules in organic and inorganic bodies." In: Philosophical Magazine. Band 4, 1905, S. 161–173.

文章由科普中國-星空計劃(創(chuàng)作培育)出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標簽: 愛因斯坦 布朗運動 德謨克利特

相關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現(xiàn)代青年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