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古人如何找工作:累得想辭職,也只能說說而已
唐德宗貞元年間,在長安任職校書郎的白居易寫了一首詩,吐槽起了他校勘典籍的工作日常,詩名就叫《晚歸早出》。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筋力年年減,風光日日新。
退衙歸逼夜,拜表出侵晨。
何處臺無月,誰家池不春。
莫言無勝地,自是少閑人。
坐厭推囚案,行嫌引馬塵。
幾時辭府印,卻作自由身。
面對繁重的工作,天天早出晚歸的白居易甚至有了辭職不干的想法。不過,辭職以后,謀生就成了主要問題。那么,在信息不發達的古代,古人又是通過什么渠道找工作的,又是做何謀生的呢?
仕宦之路:從舉孝廉到科舉制
白居易出身“世敦儒業”的官宦家庭,對于工作的想法,自然是希望登臨仕途,平步青云。當然,這也不單單是白居易自己的想法,在講究“學而優則仕”的古代,社會各階層都以謀求公職作為從業的首選。
秦漢時期的人,如果想入仕當官,除了投軍以外,一般情況下,有兩個渠道可以走。
首先是經常被人誤會為是賣官鬻爵的“貲選”制度。所謂“貲選”中的貲,指的是財貨、資財。貲選并非是用錢財捐官、買官,而是以財貨資產作為衡量,以此選任官吏。貲選這一選任官吏的形式,早在秦時就已出現。《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年輕的韓信之所以會落魄潦倒,正是因“貧無行”,而“不得推擇為吏”。
提到西漢的貲選制,就不得不提西漢初年的社會環境。西漢初年,百廢待興,但同時也有大片無主的耕地。隨著經濟的迅速恢復,一批自耕農逐漸富裕起來,成為當時的中產階層。
作為西漢社會的中堅力量,又有一定的經濟實力,這些中產階級逐漸在地方社會形成勢力,左右地方政局。而與地主中產一同興起的,還有一批號稱“素封”(意指無官爵封邑而富比封君)的大工商業者,如曹邴氏、宣曲任氏等商賈,勢力強大,除了“因其富厚”,還“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
此種作為,自然為西漢朝廷所不容,為打壓大工商業者,西漢朝廷向地主階級拋出橄欖枝。但這不代表地主階層有了貲選制的紅利便可一躍成為統治階級。漢初選官,資產只是準入門檻,其實仍要求參選者德才兼備。
如果一個地主出身的西漢人想要求一份公職,除了在資產上達到十萬錢以上(景帝時降為四萬錢以上),還要經過引薦人的推舉,對其才能進行評估。大名鼎鼎的司馬相如、張釋之,在當時都是以貲選入仕的。
貲選終究是一種較為落后的選官制度,以資產作為衡量,寒門士子的晉升之路就被攔腰斬斷。到了西漢中期,察舉制應時而生,這也是當時入仕的另一種渠道。
漢惠帝時,朝廷主張孝悌為先,選任官員時,講究一個“爵非德不授,祿非功不與”,意思是,沒有德行功勞的人,不能被授予爵位、俸祿。有了這種思想的引導,“察舉制”從漢惠帝時發軔,并從一種對于“孝悌”的獎勵機制,在漢武帝時期成為定制,轉變成當時主要的選任官員制度。
所謂“察舉”,察的是孝廉,再以孝廉辟,孝舉的是民,廉舉的是吏。察舉制推行早期,西漢的吏民可以通過道德層面的考察,經由引薦出仕。
到了東漢中期,尚書令左雄認為,以往的察舉制沒有標準化,在當時已經不合時宜,于是,他上言漢順帝道:“請自今孝廉年不滿四十,不得察舉,皆先詣公府,諸生試家法,文吏課箋奏,副之端門,練其虛實,以觀異能,以美風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異行,自可不拘年齒。”
經過漢順帝的同意,左雄開始了察舉制的改革。首先,在察舉孝廉中加入了考試環節,考試如沒通過,則取消孝廉資格,并追究舉薦官員的責任;同時還規定參與舉孝廉的人員應在四十歲以上。這時,若想通過察舉入仕,除非自身驚才絕艷,否則也只能苦苦熬到四十歲以后。
雖然左雄的改革讓察舉制煥然一新,但隨著東漢士族逐漸坐大,東漢末年的戰亂以后,察舉制被掃入故紙堆。此后取而代之的九品中正制以評選士人的不同品級為衡量,反倒成了士族門閥的天堂,選官任官的權力被士族掌握,各世家之間通過姻親、拔擢等方式拉攏關系,勢力盤根錯節,越發根深蒂固,官職任免如同左手倒右手般在各個世家間輪換。
一直到南陳覆滅,隋唐時期的科舉制登上歷史舞臺,士族門閥政治和九品中正制成了風中殘燭,在歷史的余響中見證了科舉制對往后官員選任的主導。
白居易生活的中唐時期,科舉制度已經趨于完善。在當時,雖然白居易擔任的校書郎工作繁重,卻也十分惹人艷羨,個中原因,還得從唐代科舉談起。
唐代科舉制度中,常舉的考生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生徒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送往尚書省考試;鄉貢則先經過州縣考試篩選,及第后再送尚書省考試。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在彼時稱作“解試”,尚書省的考試則稱作“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能參加春闈,已經是走過了千軍萬馬一擁而上的獨木橋。
唐科舉還分有歲舉和制舉,歲舉在大體上每年舉辦一次,如果遇上特殊原因,也偶有暫停一二年的,所以也被稱為“常科”。制舉,則由皇帝親自主持考試,選拔主要以應屆生和在職公務人員為主,制舉考試時間不定,考試內容由皇帝自己決定,因此在士民心中,常舉要比制舉更加重要。
常舉考試的科目并不少,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數十種,但主要還以明經、進士兩科為重。唐玄宗以后,進士科尤為當時的人所重視。唐中后期的名臣賢相大多為進士出身。
明經、進士兩科考試內容最初區別不是很大,主要為試策、經義。試策重視對時務、政治形勢的考查,經義的考試內容則主要為儒家經典的釋讀填空和前人的批注。到后來又逐漸演變為進士重視詩賦,明經重視帖經、墨義。
明經科的經義,只需熟稔掌握經傳和注釋即可,而進士科的詩賦則需文才,進士科登第也更難,“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在當時被唐人口口相傳。白居易登第的,正是以難著稱的進士科。
像白居易一般,能在而立之年任職校書郎是十分出類拔萃的。在當時,校書郎也被杜牧的祖父、政治家杜佑稱之為“美職”,白居易也常常以校書郎作為“公卿之濫觴(起源)”而自矜。因此,白居易吐槽歸吐槽,倒不會真的辭職,畢竟以白居易當時的職位,足以讓很多應考科舉的士子望塵莫及。
隋唐之后,科舉制度也為后世封建王朝承襲,一直延續到清末,科舉打破了士族門閥對于仕宦的壟斷,選官制度更為公正。話雖如此,但科舉的道路同樣艱辛無比,對志在登第的士人而言,只有在一次又一次的考試中突出重圍,才能開始他們的仕宦之路。
父子襲替:民戶、匠戶、軍戶
在古代,能謀求公職的人員畢竟屬于少數,不過,古人倒也不用太為找工作發愁。歷史上的很多工作都是父子相承、世襲罔替。一般來說,古人家里祖輩干什么,自己也能干什么。
明代時的戶籍劃分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明初時,明朝廷將戶口劃分為民戶、軍戶以及匠戶。
民戶,除了為政府提供田賦、力役,被視為根本的農民以外,也包括業儒的士子或行醫的醫戶這類城市居民。
明代的軍戶,除了充任衛所為明帝國戍邊服役的軍人外,皇帝的侍衛、地方巡察等武裝人員,以及大名鼎鼎的錦衣衛同樣隸屬軍籍。對明代隸屬軍籍的民眾來講,相比民戶,在職業的選擇上就多了一些限制。
軍籍子弟當有一丁繼承軍職,充任在衛軍士,也就是衛所正軍,除了他之外,這戶軍籍人家中的其他男性被叫作“余丁”或者“軍余”,選擇其他職業或者參加科舉不受限,明代有很多高官便是軍籍出身。
衛所將官的嫡長子弟則被叫作“應襲舍人”,被視為武職的世襲者。
《萬歷野獲編》卷二十一記載:“武職應襲支庶,在衛所亦稱舍人,僅供臺使監司差遣。既猥賤不足齒,而公侯伯子弟稱勛衛者,為帶刀散騎舍人,其秩八品,在試百戶之下,而出外則皆僭系金帶、衣麟蟒,體貌甚盛。”
雖然有應襲制度,但并不代表將官的子嗣可以輕易繼承父親的軍職。想要繼承職位,首先要經過明朝廷組織的特殊考試。早在洪武年間就有規定,“凡襲替官舍,以騎射試之”,如果“初試不中,襲職署事,食半俸”。不過,在第二年,第一次沒合格的應襲舍人們還要再參加一次考試,考中者即襲父職,如果還沒有考中,那就只能被充軍處理了。
至于匠戶,則是被官府組編的民間手工業者,以及長期在政府下屬機構從事的鐵匠、裁縫、廚子、馬夫等。
在當時,政府對于匠籍人員的管理也有類似于軍籍的規定,雖然昔日的“匠不離局、匠役永充”現象仍然存在,但卻不是被編入匠籍的工匠及家屬世代不得脫籍,只是要求家中必須有人習匠。繼承家中工匠手藝者,自然不發愁工作問題,而余丁也有其他道路可以選擇。
明初對匠戶規定,入匠籍者一丁服役,可免家中二丁之役,可以通過科舉除籍入仕。而到了明晚期,即便是服役的匠丁,也可以銀代役,此時的匠戶制度已經名存實亡。直到清中葉以后,匠籍被徹底廢止。至于彼時的工匠子弟,子承父業還是另開行當,便是個人選擇問題了。
古人的選擇
古代人口流動性小,信息傳播閉塞,職業的選擇范圍比起現代人要窄很多,這種情況下,人們要么繼承家里的行當,延續著祖輩世代相傳的生活方式;要么一頭擠進科舉之路,終其一生以暮登天子堂為目標,達則走上仕宦之路,階級攀升,窮也可以教書業儒為生,不至于窮困潦倒。
受到古代社會環境、思想風氣等影響,古人們真正找工作的情景,怕是在服務行業和手工業等聘人外,也沒有什么可能性。
而無論從事哪一行當,古人對文化都有著敬畏之心,這種敬畏并不僅僅是對四書五經的推崇,而是千年來不同行業里涵蓋的萬千知識,各行各業的“祖師爺”也因此備受行業后繼者的尊崇。這種令人尊重的特質,也隨著時光流轉、歲月變遷烙入了民族的血脈中,不斷引領著我們向前。
正是“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湘橋蓬蒿人)
——本文摘自書籍《古人這樣過日子》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古人如何找工作:累得想辭職,也只能說說而已唐德宗貞元年間,在長安任職校書郎的白居易寫了一首詩,吐槽起了他校勘典籍的工作日常,
2022-10-21 16:28
原標題:薦書︱《在場》:日本社會轉型下的21段人生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陳俊宇面臨著勞動力市場分化、老齡化加劇、生育率下跌的日本社會,正
2022-10-21 16:38
原標題:導演劉雪松講述《前海》拍攝過程(引題)向陽生長的力量最是打動人心(主題)今晚報記者劉桂芳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持續向縱深推
2022-10-21 15:30
原標題:《馮耿光筆記:梅蘭芳背后的銀行家》出版(引題)展現近現代中國金融界人物群像(主題)今晚報訊(記者高麗)北京出版集團文津出版社
2022-10-21 15:47
原標題:“云·舞臺”明晚講《泥人的事》今晚報訊(記者高麗)明日19時30分,天津歌舞劇院“云·舞臺”系列劇(節)目展演將通過線上平臺推出
2022-10-21 15:44
原標題:上昆傾“五班三代”之力創排的55出全本昆劇《牡丹亭》下月世界首演,團長谷好好說——(引題)因為文化自信自強,昆曲人敢做這綺麗一
2022-10-21 15:42
原標題:舞劇《天路》《楊家嶺的春天》即將輪番登臺中新網北京10月20日電(記者高凱)記者20日從國家大劇院獲悉,國家大劇院原創民族舞劇《天路
2022-10-21 15:43
原標題:美麗鄉村文化墻亮相北京日報記者方非攝近日,利用閑置墻體進行彩繪的“美麗鄉村文化墻”亮相通州區西集鎮沙古堆村。1000平方米的“美
2022-10-21 09:47
原標題:單元劇《我們這十年》衛視熱播,藝術總監毛衛寧談創作——(引題)?故事真實可信,觀眾才能共鳴(主題)北京日報記者李夏至優秀電視
2022-10-21 09:46
原標題:開張新門店玩出新花樣觸及新群體(引題)?乘著“國潮風”,京城老字號強勢煥新(主題)北京日報記者楊天悅乘著“國潮風”,多家京城
2022-10-21 09:32
原標題:《山海情》與中國歌劇新時尚大禹2021年電視劇《山海情》熱播出圈,“主旋律也可以這樣好看”的呼聲在業內外高昂。2022年國家大劇院乘
2022-10-21 09:24
原標題:手機殼、帆布包、數字藏品令人目不暇接(引題)文創衍生品越來越搶手(主題)北京晚報記者高倩冰箱貼、徽章、帆布包、明信片……最近
2022-10-21 08:29
全球連線原標題: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浸潤浙江千年稻谷鄉日前,浙江省麗水市松陽松古灌區入選2022年度(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松古灌區
2022-10-21 08:30
原標題:東北幽默亂入偶像劇土味吸睛(引題)青春校園劇刮起喜劇風(主題)記者師文靜青春校園劇很難成為全網大爆款,但此類劇每年產量大,總能
2022-10-20 22:27
原標題:天下霸唱原著改編影視大IP自成一派(引題)《昆侖神宮》為探險劇“打樣”(主題)今晚報記者劉桂芳由天津作家天下霸唱原著改編的“鬼
2022-10-20 15:27
原標題:回到最原初的狀態找到最原初的生氣(引題)《國風》再登臺昆曲也豪邁(主題)北京青年報記者?郭佳北方昆曲劇院大型原創昆劇《國風》
2022-10-20 15:41
原標題:致敬平凡中堅守的環衛工人(引題)《隊長老爸》21日公映(主題)今晚報訊(記者丁曉晨)由張永剛執導并主演的電影《隊長老爸》本月21
2022-10-20 15:42
原標題:寫意之下寫實電影融入舞臺(主題)話劇《英雄兒女》拿什么去打動觀眾(副題)新民晚報記者朱光劇場,是城市的英雄;上海,是英雄的城
2022-10-20 15:34
原標題:紅色主旋律網絡電影登上票房榜前列靠什么(主題)課本上讀過的“老故事”呈現冷靜克制的真實,用真誠打動觀眾(副題)文匯報記者衛中
2022-10-20 15:37
原標題:全新陣容版《北京人》再登首都劇場北京日報訊(記者李俐)自2012年演出后,暌違十年,由李六乙導演的曹禺經典話劇《北京人》于昨晚以
2022-10-20 09:33
原標題:堅持文旅融合發展,著力把文旅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引題)山西運城多措并舉擦亮河東文旅品牌(主題)中國文化報記者?李
2022-10-20 09:43
原標題:全景式展現司法改革最新成果引關注(引題)《底線》一身煙火氣實現類型劇突破(主題)北京日報記者李夏至法治題材劇《底線》周二迎來
2022-10-20 09:27
原標題:文字的化身我自己的寫作有過被動無序的陣痛,總期待靈感,想一鳴驚人,結果無數次的事與愿違,文字表達與內心感受相去甚遠,這時自卑
2022-10-20 08:48
原標題:“家”與“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經·周南·桃夭》的美好詩句,激發起人們對仲春夭桃、男婚女嫁、家
2022-10-19 15:37
原標題:兩年發展自成風格(引題)B站自制劇,有點新東西(主題)齊魯晚報記者劉雨涵網劇《三悅有了新工作》即將收官,這部剛剛在9月底上新的作
2022-10-19 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