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原標題:為優秀傳統文化找到正確“打開方式”
在山水畫卷中徜徉,以歌聲寄出秋日鄉思;演繹采菊、曬菊、釀酒過程,以曼妙舞姿展現東方美學;以《上陽臺帖》傳承為由頭,借書法走進詩仙李白……在重陽佳節到來之際,一場古今碰撞的視聽盛宴《重陽奇妙游》,備受各方好評。
雖然是敬老節慶,卻贏得很多年輕受眾;雖然是古風古韻,卻處處彰顯時代氣息。包括《重陽奇妙游》在內的2022“中國節日”系列節目,激活了傳統節日的文化魅力,喚醒了人們的深沉鄉思。這也再次提示我們: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為文藝創作提供了不竭之源。與此同時,傳統文化也需要創新表達,讓古老文明對接現實找到正確“打開方式”,才能讓傳統文化永葆生機,不斷煥發出新的魅力。
大美中國,氣象萬千。從爆款舞蹈《洛神水賦》,以衣袂翩躚的飛天形象再現“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到重陽奇妙游開篇舞蹈《云窟萬象》,選取代表性石窟彰顯古代造像之美,相關作品無不以絕美意境先聲奪人。藝術必須是美的,好的文化產品必須以美動人。丹青水墨的秀美,編鐘古琴的優美,宮廷建筑的壯美……歲月打磨出的中國文化中包含太多美的元素。深入挖掘、真誠表達,傳統文化的呈現才更“對味”。
好作品要給人以視覺的觸動、聽覺的享受,也要給人以知識的增量、情感的共鳴。正如重陽節包含著辭青觀菊的風俗、灑脫自在的態度,印刻著陶淵明、王維等人的千古辭章,寄寓著古人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深沉思考。在內容為王的時代,受眾需要作品的題材廣度,更需要思想深度、文化厚度、情感濃度。近年來《典籍里的中國》《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紀錄片的走紅,《國家寶藏》《登場了!敦煌》《舞千年》等綜藝的熱播,也是得益于深耕傳統文化某一領域,滿足觀眾多層次的精神需求。
應該看到,在大眾傳媒上呈現的傳統文化題材作品,不是修舊如舊的文物復原,而要為廣大受眾播撒文化的種子。如何跨越時光的溝壑,讓千百年前的文化感染更多人?從內容上,要尋找跨越古今卻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共情。在形式上,不妨在技術、理念等方面大膽創新。時下不少節目,不再局限于方寸舞臺的限制、晚會串聯式編排。實景虛景、室內戶外皆舞臺,真人演員、虛擬形象同競技,展才藝、講故事相結合,有助于讓傳統文化以更加生動的形式直擊人心。
文化的主體是人,傳承的載體也是人。讓更多年輕受眾傾心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帶動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火起來,使其成為頂級的“流量”,傳承千年的文化基因必將擁有更美好的未來。(原石)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為優秀傳統文化找到正確“打開方式”在山水畫卷中徜徉,以歌聲寄出秋日鄉思;演繹采菊、曬菊、釀酒過程,以曼妙舞姿展現東方美學;以
2022-10-07 07:47
原標題:展現民族手藝,深山集市開進北京園博園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賴志凱10月4日,作為讓上萬名繡娘走出大山、讓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市場化平
2022-10-07 05:48
原標題:我國科學家實現百公里自由空間高精度時間頻率傳遞新華社北京10月5日電(記者張泉)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我國科研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
2022-10-06 15:39
原標題:“尚意千載——宋代書法主題展”武漢開幕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張翀通訊員李宗薈聶智園曾博文國慶期間,湖北省博物館以一場“尚意千載—
2022-10-06 15:28
原標題:中國歌劇舞劇院音樂詩劇《大河》在京上演新華社北京10月5日電 中國歌劇舞劇院音樂詩劇《大河》(交響樂版)5日在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
2022-10-06 08:27
原標題:科普:為第二次量子革命奠定基礎(主題)——解讀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副題)新華社北京10月4日電(記者馮玉婧)以量子計算和量子通
2022-10-05 15:42
原標題:【網絡中國節?重陽】動畫視頻|一鍵解鎖“重陽節”的正確打開方式冉冉秋光,佳節又重陽。重陽節自古便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被賦予
2022-10-05 09:42
原標題:重陽節的九個小知識:為何又叫登高節?重陽節,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時間在農歷九月初九,一直以來備受重視。上海社會科學院文
2022-10-05 08:42
原標題:重陽節送別83歲作家張秋生《小巴掌童話》溫暖幾代讀者上海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新聞出版事業家張秋生,10月4日凌晨在上海病逝,享年83歲
2022-10-05 05:43
原標題:開幕三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受熱捧新華社香港10月3日電新華社記者黃茜恬林寧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自7月3日正式向公眾開放以來,掀起一
2022-10-04 15:29
原標題:科普:現代人與已滅絕古人類有何差異——解讀202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新華社北京10月3日電(記者張瑩)人類起源和進化一直是古生物
2022-10-04 15:37
原標題:200余臺好戲大戲裝點節日舞臺北京日報訊(記者李俐)今年國慶假期和重陽佳節交集,首都文藝舞臺以“大戲看北京”為主線,抒愛國情懷、
2022-10-04 15:37
原標題:今又重陽,這些小知識請查收→重陽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人們在這一天歡聚慶賀,祈福家中老人健康長壽。重陽節為什么又叫“老人節”?它
2022-10-04 15:41
原標題:《萬里歸途》領跑國慶檔(引題)?主旋律影片備受觀眾青睞(主題)北京晚報記者袁云兒今年國慶檔上映的四部主旋律新片從微觀著眼,講
2022-10-03 19:47
原標題:“坊間對話”第12期黃盈、李寶群等人參與探討(引題)?經典小說改編話劇尊重原著還是大膽創新?(主題)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郭佳?文藝
2022-10-03 15:32
原標題:出道十周年之際推出紀念專輯(引題)?袁婭維:音樂讓我過得很鮮活(主題)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壽鵬寰在出道十周年之際,曾在《中國好
2022-10-03 15:41
原標題:古代經典的“超文本”閱讀法為了更好地傳承與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大學開設古代經典導讀課程,中小學也將更多的經
2022-10-03 15:41
原標題:宋四六的書寫思維與書寫方式宋四六,即宋代的四六應用文。從現存宋人文集不難看出,其創作量是驚人的。2006年編成出版的《全宋文》中
2022-10-03 15:26
原標題:《兄妹譯詩》《我的舅舅楊憲益》再版發布現場記(引題)?將人間當做喜劇來書寫(主題)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王勉中譯出版社新近再版了《
2022-10-03 15:24
原標題:為新中國第一代鋼鐵人立傳(主題)寧海強導演用戰爭片的質感拍《鋼鐵意志》(副題)北京晚報記者王金躍?自從1994年執導了首部電影《
2022-10-03 08:30
原標題:結緣三峽考古三十年李大地的“轉變”與“見證”中新網重慶10月2日電?記者鐘旖今年國慶前,由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創新打造的“三館一
2022-10-02 19:44
原標題:“大腕兒”到西城演出紅色經典北京晚報訊(記者李俐)10月1日,一場名家薈萃的紅色經典戲曲唱段演唱會在西城區文化館繽紛小劇場上演并
2022-10-02 17:46
原標題:姜昆出新書為曲藝大家站臺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張恩杰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繼去年5月發布新書《姜昆自述》之后,今年9月底又推出新作《為曲
2022-10-02 15:30
原標題:破譯古人類的“多彩生活”人民日報記者楊雪梅“我們完全可以把它想象為4萬年前東亞現代人的一次周末露營。”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
2022-10-02 15:35
原標題:酒罐“商標”揭秘800多年前“南海Ⅰ號”來過廣州【業界新視角】??800多年前的南宋時期,一艘中國式帆船正準備從廣東海域出發去做一
2022-10-02 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