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科普:現代人與已滅絕古人類有何差異——解讀202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新華社北京10月3日電(記者張瑩)人類起源和進化一直是古生物學和考古學最關心問題之一。人類從哪里來?人類和祖先之間有何關系?是什么將智人與其他古人類區別開來?202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瑞典科學家斯萬特·佩博的工作有助于解答這些困擾人類的終極問題。
評獎委員會3日發布公報說,佩博通過開創性研究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務,“通過揭示當今人類與已滅絕的古人類之間的基因差異,他的發現為探究是什么使我們成為獨特的人類奠定了基礎”。
證據表明,現代人的直系祖先智人大約30萬年前首次出現在非洲,而現代人的近親尼安德特人從大約40萬年前開始生活在歐洲和西亞,并在大約3萬年前滅絕。智人群體于大約7萬年前從非洲遷移到中東,再從那里遷徙到世界各地。智人與尼安德特人在歐亞大陸共同生活的數萬年間,兩個群體之間發生了何種關系?解答這個問題需要對從標本中獲取的尼安德特人基因組進行測序。
這是一項極具挑戰的任務,隨著時間推移,尼安德特人留下的脫氧核糖核酸(DNA)會遭受化學修飾并降解成短小的片段,最終獲得的標本中只剩下微量DNA,并且可能已被細菌和現代人的DNA污染。
佩博自職業生涯早期就對利用現代遺傳學方法研究尼安德特人的DNA產生興趣,他在該領域的工作持續數十年。1990年被德國慕尼黑大學聘為教授后,佩博決定從分析尼安德特人的線粒體入手。線粒體只包含細胞遺傳信息的一小部分,但存在大量副本,這增加了測序成功機會。佩博改進方法,成功對一塊4萬年前骨頭的一個線粒體DNA區域進行測序。這是第一次獲得與現代人有親緣關系的已滅絕古人類的基因序列。與智人和黑猩猩的基因比較表明,從遺傳學來看尼安德特人是截然不同的物種。
此后,佩博開始向尼安德特人細胞核基因組測序發起挑戰。擔任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負責人后,佩博及其團隊不斷改進從古人類的骨遺骸中分離和分析DNA的方法,還借助新興技術提高DNA測序效率。
佩博和團隊最終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務,他們于2010年發布第一個尼安德特人基因組序列。比較分析顯示,比起來自非洲的現代人,來自歐洲或亞洲的現代人DNA與尼安德特人更相似。這意味著尼安德特人和智人在數萬年的共存中發生雜交,具有歐洲或亞洲血統的現代人基因組約有1%至4%來自尼安德特人。
2008年,科學家在西伯利亞的丹尼索瓦洞穴發現一塊來自4萬年前的指骨碎片,其中含有保存異常完好的DNA信息。佩博帶領團隊對該指骨遺骸進行測序,發現它來自與尼安德特人和智人完全不同的古人類,并將它命名為丹尼索瓦人。分析顯示,丹尼索瓦人與智人也發生過基因交換,這種交換關系首次發生在美拉尼西亞和東南亞一些地區,這些地區的現代人攜帶約6%的丹尼索瓦人基因。
佩博的研究使人們得以更深入理解人類進化和遷徙的歷史。在智人走出非洲時,至少有兩個現今已滅絕的古人類種群曾居住在歐亞大陸上。尼安德特人居住在歐亞大陸西部,丹尼索瓦人居住在東部。在智人向非洲之外遷徙過程中,他們與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相遇并發生雜交。
佩博和團隊還分析了其他幾個來自滅絕古人類的基因組序列,并創建了一個全新的科學學科——古基因組學。他的發現使人們了解,來自現代人已滅絕的親戚的古老基因仍影響著今天人類的生理機能。例如,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影響著現代人對不同類型感染的免疫反應。
創造復雜的文化、先進的創新和形象的藝術是智人獨有的能力,此外他們還具有穿越寬闊水域遷徙至全球各地的能力。佩博的開創性工作使人們得以了解智人與已滅絕近親之間的遺傳差異。正在進行的大量后續研究則側重分析這些差異的功能性影響,最終目標是解釋什么讓我們成為獨一無二的人類。
標簽: 尼安德特人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歐亞大陸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科普:現代人與已滅絕古人類有何差異——解讀202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新華社北京10月3日電(記者張瑩)人類起源和進化一直是古生物
2022-10-04 15:37
原標題:200余臺好戲大戲裝點節日舞臺北京日報訊(記者李俐)今年國慶假期和重陽佳節交集,首都文藝舞臺以“大戲看北京”為主線,抒愛國情懷、
2022-10-04 15:37
原標題:今又重陽,這些小知識請查收→重陽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人們在這一天歡聚慶賀,祈福家中老人健康長壽。重陽節為什么又叫“老人節”?它
2022-10-04 15:41
原標題:《萬里歸途》領跑國慶檔(引題)?主旋律影片備受觀眾青睞(主題)北京晚報記者袁云兒今年國慶檔上映的四部主旋律新片從微觀著眼,講
2022-10-03 19:47
原標題:“坊間對話”第12期黃盈、李寶群等人參與探討(引題)?經典小說改編話劇尊重原著還是大膽創新?(主題)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郭佳?文藝
2022-10-03 15:32
原標題:出道十周年之際推出紀念專輯(引題)?袁婭維:音樂讓我過得很鮮活(主題)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壽鵬寰在出道十周年之際,曾在《中國好
2022-10-03 15:41
原標題:古代經典的“超文本”閱讀法為了更好地傳承與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大學開設古代經典導讀課程,中小學也將更多的經
2022-10-03 15:41
原標題:宋四六的書寫思維與書寫方式宋四六,即宋代的四六應用文。從現存宋人文集不難看出,其創作量是驚人的。2006年編成出版的《全宋文》中
2022-10-03 15:26
原標題:《兄妹譯詩》《我的舅舅楊憲益》再版發布現場記(引題)?將人間當做喜劇來書寫(主題)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王勉中譯出版社新近再版了《
2022-10-03 15:24
原標題:為新中國第一代鋼鐵人立傳(主題)寧海強導演用戰爭片的質感拍《鋼鐵意志》(副題)北京晚報記者王金躍?自從1994年執導了首部電影《
2022-10-03 08:30
原標題:結緣三峽考古三十年李大地的“轉變”與“見證”中新網重慶10月2日電?記者鐘旖今年國慶前,由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創新打造的“三館一
2022-10-02 19:44
原標題:“大腕兒”到西城演出紅色經典北京晚報訊(記者李俐)10月1日,一場名家薈萃的紅色經典戲曲唱段演唱會在西城區文化館繽紛小劇場上演并
2022-10-02 17:46
原標題:姜昆出新書為曲藝大家站臺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張恩杰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繼去年5月發布新書《姜昆自述》之后,今年9月底又推出新作《為曲
2022-10-02 15:30
原標題:破譯古人類的“多彩生活”人民日報記者楊雪梅“我們完全可以把它想象為4萬年前東亞現代人的一次周末露營。”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
2022-10-02 15:35
原標題:酒罐“商標”揭秘800多年前“南海Ⅰ號”來過廣州【業界新視角】??800多年前的南宋時期,一艘中國式帆船正準備從廣東海域出發去做一
2022-10-02 15:45
原標題:《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成果展成了網紅打卡地(引題)?走進規劃展館感受北京變化(主題)北京晚報記者宗媛媛從數據照
2022-10-02 15:25
原標題: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引題)?《重陽奇妙游》帶您登高賞秋(主題)今晚報訊(記者高爽)由河南衛視制作的“中國節日”系列
2022-10-02 15:25
原標題:周政杰盧洋洋演繹“90后”青春十年(引題)?探班天影廠新片《青春幾回合》(主題)今晚報訊(記者丁曉晨)由天影廠出品的青春勵志電
2022-10-02 07:43
原標題:三部影片密鑰延期助力國慶檔今晚報訊(記者丁曉晨)日前,電影《獨行月球》官宣密鑰延期至10月29日;《新神榜:楊戩》宣布第二次密鑰
2022-10-02 07:38
原標題:《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今起實施公眾參與成為聚焦點(引題)?百姓參與中軸線保護呈現多種形式(主題)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崔毅
2022-10-02 07:28
原標題:工人的畫(第1730期)平凡榜浙江高曉建亮點北京蘇凝移動“靶”陜西李天躍人民公仆內蒙古李建軍并非游戲陜西姬大利到處都是五指山黑
2022-10-01 15:48
原標題:園博館展出“物上山水”北京日報訊(記者任珊)由中國園林博物館、沈陽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的“物上山水”展,近日在中國園林博物館二
2022-10-01 15:39
原標題:三峽文物保護工程已實施考古發掘項目994項中新網重慶9月29日電(記者鐘旖)重慶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29日在當地召開。重慶中國三峽博物
2022-10-01 06:34
原標題:紀錄片《鶴舞長江》致敬“中國創造”建設者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趙亮9月22日,白鶴灘水電站傳來喜訊——8號機組順利通過并網調試72小時
2022-10-01 05:47
原標題:考古成果的濃縮呈現中國有“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找到具體的實證,靠的是幾代考古人篳路藍縷、上下求索。
2022-09-30 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