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結緣三峽考古三十年 李大地的“轉變”與“見證”中新網重慶10月2日電?
(資料圖片)
記者 鐘旖
今年國慶前,由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創新打造的“三館一院”正式啟動運行,面向社會多層次展示文物資源,讓民眾與文物更親近。57歲的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石窟考古中心主任李大地看著冰冷的文物變得有“溫度”,考古文物魅力被最大程度地釋放,心中感慨萬千。
作為有著30年一線經歷的考古人,2022年獲評“全國文物系統先進工作者”的李大地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說,“三峽考古是我投身考古事業的起點,我的人生也因考古而充實、快樂。”
從青絲變白發,隨著三峽考古工作的目標、任務發生變化,李大地從三峽考古一線“實踐者”成長為基建考古“守護者”,再到考古工作“組織者”,在見證中國考古事業取得長足進步中完成了一次次角色轉變。
在李大地看來,三峽地區文物保護主要分兩大階段,一是大江截流前的“前三峽”文物保護,重在搶救;二是三峽后續考古,包括已完成的消落區地下文物搶救性發掘,正在推進的大遺址考古及三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重慶)建設,更強調保護和利用。
20世紀90年代初,三峽水庫淹沒區地下文物保護工作迫在眉睫。彼時,從事文物保護管理的李大地對考古的神秘充滿好奇。為習得一技之長,他順利通過國家考試,進入高校展開系統學習。
直接參與到中國考古界“大會戰”一線時,李大地已32歲。“當時,全國70多家考古單位齊聚三峽,考古項目門類廣、跨度大、時間緊、任務重。”李大地介紹說,每一次的發掘對象都是陌生的,他邊干邊學,對考古的認識、學習得到快速提升。
坐船過河、爬坡上坎、江水來襲……在條件艱苦的年代,考古野外作業尤為磨煉品格意志。“一個工地的發掘周期少則兩三個月,多的要半年、一年。”李大地回憶,炎熱夏季,團隊往往天不亮就要帶著工具出門,臨近正午返回據點,下午4點再上工。深夜,眾人在屋頂灑水散熱后席地而眠。沒有娛樂設施,就數數天上星,沒有空調、冰糕,綠豆湯和糖拌番茄就是人間至味。
整理發掘資料是隊員們每天晚上的必修課,電壓不穩,眾人就在微光中撰寫記錄、完善圖紙、編輯照片、編寫報告。“苦是苦,但大家少有放棄的念頭。”李大地說,“每天都有新發現”是考古行業的魅力所在。
十年田野考古,李大地主持或主要參與的考古發掘項目超20個,涉及新石器、商周遺址,戰國、漢代、唐代墓群,明代冶鋅遺址等類別,發表三峽考古專題報告1部、考古發掘報告20余篇。
2006年起,李大地轉型負責大型基本建設考古工作。為緩解基建工程與文物保護日益突出的矛盾,他與團隊探索建立“文物安全三級巡查機制”,調動各級文物單位力量,守土有責,強化日常監管,自覺做文化遺產“守護人”。通過加強聯動、定期巡查,一批瀕臨建設毀損的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
作為單位考古業務部門負責人,李大地近年的工作重心是后續三峽大遺址考古的相關組織與協調,一批促進文旅融合的遺址公園、文化公園正在重慶拔地而起。李大地稱,通過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更好地滿足民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于考古人而言是一大幸事。
李大地提到,民眾文物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是文物資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土壤”,重慶考古成果已在科技化提升、數字化運用、多學科參與等方面取得成效。
為吸引更多年輕力量關注考古,研究院充分利用青少年實踐基地,推動研學游常態化,邀請學生到考古工地考察、組織專業力量去校園授課。李大地透露,其團隊正在開發一套鄉土教材,用考古視野將重慶歷史娓娓道來。他期待,教材進入課堂后,可讓年輕一代更好地了解家鄉,增進鄉愁,增強文化自信。
“當前,考古作業條件與環境持續向好、考古學術研究體系日益完善,考古人才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80后’‘90后’已成為考古工作的中堅力量……”李大地說,親歷并見證了中國考古事業的不斷繁榮,最是令人振奮。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結緣三峽考古三十年李大地的“轉變”與“見證”中新網重慶10月2日電?記者鐘旖今年國慶前,由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創新打造的“三館一
2022-10-02 19:44
原標題:“大腕兒”到西城演出紅色經典北京晚報訊(記者李俐)10月1日,一場名家薈萃的紅色經典戲曲唱段演唱會在西城區文化館繽紛小劇場上演并
2022-10-02 17:46
原標題:姜昆出新書為曲藝大家站臺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張恩杰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繼去年5月發布新書《姜昆自述》之后,今年9月底又推出新作《為曲
2022-10-02 15:30
原標題:破譯古人類的“多彩生活”人民日報記者楊雪梅“我們完全可以把它想象為4萬年前東亞現代人的一次周末露營。”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
2022-10-02 15:35
原標題:酒罐“商標”揭秘800多年前“南海Ⅰ號”來過廣州【業界新視角】??800多年前的南宋時期,一艘中國式帆船正準備從廣東海域出發去做一
2022-10-02 15:45
原標題:《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成果展成了網紅打卡地(引題)?走進規劃展館感受北京變化(主題)北京晚報記者宗媛媛從數據照
2022-10-02 15:25
原標題: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引題)?《重陽奇妙游》帶您登高賞秋(主題)今晚報訊(記者高爽)由河南衛視制作的“中國節日”系列
2022-10-02 15:25
原標題:周政杰盧洋洋演繹“90后”青春十年(引題)?探班天影廠新片《青春幾回合》(主題)今晚報訊(記者丁曉晨)由天影廠出品的青春勵志電
2022-10-02 07:43
原標題:三部影片密鑰延期助力國慶檔今晚報訊(記者丁曉晨)日前,電影《獨行月球》官宣密鑰延期至10月29日;《新神榜:楊戩》宣布第二次密鑰
2022-10-02 07:38
原標題:《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今起實施公眾參與成為聚焦點(引題)?百姓參與中軸線保護呈現多種形式(主題)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崔毅
2022-10-02 07:28
原標題:工人的畫(第1730期)平凡榜浙江高曉建亮點北京蘇凝移動“靶”陜西李天躍人民公仆內蒙古李建軍并非游戲陜西姬大利到處都是五指山黑
2022-10-01 15:48
原標題:園博館展出“物上山水”北京日報訊(記者任珊)由中國園林博物館、沈陽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的“物上山水”展,近日在中國園林博物館二
2022-10-01 15:39
原標題:三峽文物保護工程已實施考古發掘項目994項中新網重慶9月29日電(記者鐘旖)重慶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29日在當地召開。重慶中國三峽博物
2022-10-01 06:34
原標題:紀錄片《鶴舞長江》致敬“中國創造”建設者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趙亮9月22日,白鶴灘水電站傳來喜訊——8號機組順利通過并網調試72小時
2022-10-01 05:47
原標題:考古成果的濃縮呈現中國有“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找到具體的實證,靠的是幾代考古人篳路藍縷、上下求索。
2022-09-30 15:37
“新國潮”原標題:“剪”出人生精彩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黃敬惟?正方形紅紙沿對角線折兩次,順著邊緣先剪出花瓣輪廓,再用一簇細密的放射狀紋
2022-09-30 15:27
原標題:終南山下,被“藝術鄉建”改變的村莊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斌、張健這是一場長達5年的“藝術鄉建”。2018年,西安美術學院教授武小川帶領
2022-09-30 15:26
原標題:文旅部:2021年全國共有各類文化和旅游機構31 21萬個中新網9月30日電據文化和旅游部微信公眾號30日消息,十年來,文化和旅游機構保持
2022-09-30 15:39
原標題:國家版權局發布2022年度八批重點作品版權保護預警名單中新網9月30日電據國家版權局29日消息,2022年度第八批重點作品版權保護預警名單
2022-09-30 15:39
原標題:《航拍中國》第四季啟播光明日報北京9月29日電(記者牛夢笛)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片《航拍中國》第四季啟播儀式29日在北京舉行。中宣
2022-09-30 09:49
原標題:系列微紀錄片《京味》播出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苗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出品、北京廣播電視臺制作的中英雙語系列微紀錄片《京
2022-09-30 09:42
原標題:探民族風格百年路繪中國動畫新傳奇說起中國經典動畫,不論男女老少都會如數家珍:《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小蝌蚪找媽媽》《三個和
2022-09-30 08:49
原標題:返回人類的童年林頤閱讀《中國精怪故事》(南京大學出版社),有一瞬間,我仿佛回到了童年。想起小時候,我在外公的小屋里四處游蕩,
2022-09-30 07:25
原標題:《辭海》網絡版2 0在滬發布新民晚報訊(記者徐翌晟)《辭海》網絡版2 0昨天在上海社會科學館發布,基于《辭海》內容的智能硬件產品“
2022-09-30 07:29
原標題:北京歌舞劇院項目正式開工(主題)期待“藝術之舟”揚帆(副題)北京晚報訊(記者韓軒)今天上午,北京歌舞劇院建設項目在朝陽區雙井
2022-09-29 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