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校園戲劇里有每個孩子的無限未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詩童 實習生 吳雨珊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7代《雷雨》、3代《窩頭會館》、兩代《茶館》……12年來,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以下簡稱“北師大實驗中學”)組織的社會劇場大舞臺話劇表演參演師生逾千人,學生觀眾過萬人。今年,100多名師生組成的中學劇組歷時30多天的排演,將《紅樓夢》搬上了大觀園“顧恩思義殿露天大舞臺”。
“隨著演出時間一天天臨近,我和鳳姐的距離也一點點靠近。”馬依然是北師大實驗中學高一學生,憑借初次試戲《鳳姐潑醋》選段時不怯場的“發怒”表演,她如愿被選中。
“以前看劇或者看書的時候是從第三視角想象這個人物,但現在以第一視角代入這個人物,我要想假如我是王熙鳳,會怎么處理這些事。”在她看來,不同于寶黛愛情的烏托邦世界,關于王熙鳳的情節充滿著現實世界的欲望、矛盾與沖突。在一遍遍動作與情態的打磨中,馬依然逐漸體味到紅樓世界的絕妙,也最終對“脂粉英雄”王熙鳳有了自己的理解與感受。
“十幕大戲演紅樓”中學生大觀園公益路演演出時長近120分鐘,由十幕改編自小說《紅樓夢》的話劇及昆曲表演片段構成。從改編原著撰寫劇本,到選角、劇本圍讀,再到排練、演出,在一個月的時間里,每個導演和演員都經歷了從青澀到成熟的過程。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溫暖一平方”直播間專訪了這群從戲劇中收獲滿滿的師生。
《寶玉娶親》《鳳姐訊家童》的學生導演張云鷺把成為職業導演作為自己的理想,初中就曾接觸過導戲的他,在慢慢摸索如何把獨唱變成合唱。“把這部戲從沒人看到的地方帶到大觀園,有很多游客都在看,當時我覺得我們的付出沒有白費,非常有成就感。”
《林黛玉進賈府》《共讀西廂》兩幕戲的學生導演高薌澤和戲劇結緣于學校開設的戲劇選修課,被老師賞析《窩頭會館》時的種種細節所吸引。“那個時候覺得戲劇其實是非常能反映真實生活,也特別容易把觀眾帶入一個特定情景的表演形式。”此前的主持經歷加上對戲劇的興趣,讓高薌澤來到正在選角的《窩頭會館》劇組試戲,并成功獲得一個角色。
《戲劇及社會現象研究》是由專職戲劇教師崔英劍領銜開設的語文戲劇課程,也是北師大實驗中學在語文戲劇教育路上的一大嘗試。近6年來,課程結業逾800人。戲劇表演活動總策劃、語文教研組組長汪文龍介紹,北師大實驗中學有著多年的戲劇排演傳統、深厚的戲劇文化“土壤”和豐富的社會劇場大舞臺大戲表演積淀。據校史記載,早在1943年,《雷雨》尚未對社會公演前,該校高二年級的學生就曾排演話劇《雷雨》。多年來,學校由專職戲劇教師開設語文戲劇課程,設立了“伏脈千里”年度戲劇節,并與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合作共建北師大實驗中學“不言”戲劇工作室,成體系、有規劃地先后排演了《雷雨》《窩頭會館》《茶館》以及《暗戀·桃花源》。
“‘十幕大戲演紅樓’是北師大實驗中學戲劇樹上一朵新開的小花。”汪文龍說,自2019年《紅樓夢》整本書閱讀進入高中語文教材以來,因其情節瑣碎、人物眾多、頭緒復雜、主題深奧,始終是中學生的“難點”及“痛點”。語文組經過研究,在10多年戲劇課程探索的基礎上,借鑒經典劇目排演的經驗和人才資源積累,師生共同改編《紅樓夢》,排演成短劇,希望能夠以演促讀,以演帶讀,開辟了一條親近“紅樓”、閱讀“紅樓”的“新道路”。
“原來讀它只是因為老師讓讀、家長讓讀、大家都讀,但是在我真正排了這個戲劇后,會發現曹雪芹的文字非常細膩,每一處都值得細細琢磨。”學生導演楊東琪在組織排練的過程中,不僅提升了讀經典的興趣熱情,還學會了怎么把效率提高到極致,她笑稱自己在那些天非常“女強人”,想到下午有排練,就會趁大家午休時抓緊寫作業。“最初也擔心排練占用了不少時間,會影響學業,后來發現,排戲和學習并不是一個‘層次’的事情,它雖然占用了一些時間,但帶給我的是更深層次、更有質量的東西,我認為這是值得的。”
“如果說有什么樣的途徑能讓孩子們走進別人的人生,了解更多的人生,戲劇是最好的窗口。”在汪文龍看來,這一代孩子的生活經歷太過簡單,他希望通過戲劇美育讓孩子們多一些有品質的閱讀和藝術欣賞,為他們播下藝術的種子。
北師大實驗中學2020屆畢業生修清揚目前就讀于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她高一報名參演了“年度大戲”《雷雨》,從只有五句臺詞的龍套做起,同時嘗試做導演助理,高二成了主要演員,也擔任了導演。“在實驗(中學)排演戲劇是讓我走上戲劇專業道路最重要的原因。從高一到高三一直在參與這項活動,戲劇對我的影響內化了,讓我能把自己對于戲劇的所思所想所學用到實處。”
“有趣的是,當時高中劇組里的同學,包括國際部后來出國讀書的同學,都加入了所在大學的劇社,成了主力成員。”修清揚說,實驗中學的文化非常包容,老師們會創造不同的舞臺來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也正是在學校的戲劇美育實踐,讓她找到了真正熱愛的未來。
“未來在于我們能不能把它體制化、機制化、常態化,然后有更多老師自覺地把這個事堅持做下去。”汪文龍認為,目前校園戲劇的發展還需完善教師人才梯隊建設,以及得到更多家長的認同,多方共同努力做出更有品位的作品,讓傳統戲劇真正走到學生心里。
標簽:
上一篇:《三昧》重來 依舊“真火”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校園戲劇里有每個孩子的無限未來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張詩童實習
2023-08-14 07:55
原標題:《三昧》重來依舊“真火”王潤由一弛編劇、導演的小劇場話劇《
2023-08-14 08:06
原標題:貴州百里杜鵑:歡度火把節8月10日晚,群眾在貴州省畢節市百里
2023-08-14 06:56
原標題:四劇“同臺”打造敦煌文化視覺盛宴——《千手千眼》8月9日,演
2023-08-13 16:04
原標題:暑期檔電影票房破160億元,前三均為國產片李豪悅 證券日報截至
2023-08-13 14:53
原標題:22輛戰國西戎“豪車”復制品集中亮相新華社蘭州8月13日電(記
2023-08-13 15:06
原標題:博物館里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8月9日,觀眾在河南省開封市博物
2023-08-13 14:54
原標題:《熊家餐館》第二季:瘦掉的駱駝,還是相當的大M 伍德《熊家餐
2023-08-13 15:04
原標題:張頌文工作室聲明:這些都是假的近日,有不少網友反映,在線上
2023-08-13 14:58
原標題:對話《孤注一擲》導演申奧:為了籌備這部電影,我們研究了上萬
2023-08-13 09:55
原標題:《超能一家人》為何遭遇爭議?余曉由艾倫、沈騰主演的《超能一
2023-08-13 10:02
原標題:踩著短視頻神曲的生存土壤收獲爆火,《羅剎海市》更大的意義在
2023-08-13 10:06
原標題:首部MR線下多人互動作品《超級搗蛋》正式版首展開啟中新網北京
2023-08-13 10:05
原標題:虛擬角色科幻電影《飛向月球》首映禮在太原舉行中新網太原8月1
2023-08-13 10:01
原標題:干豆角之味夏學軍東北人對豆角的情感,如相濡以沫一輩子的老夫
2023-08-13 08:52
原標題:日出之光余之閑那是2003年,大學畢業后的第三年,我在一所離家
2023-08-13 08:55
原標題:小人物張燕峰因為經常坐長途汽車回老家的緣故,我跟司機老張漸
2023-08-13 08:55
原標題:暑期檔掀起“古裝劇”熱潮(引題)人物“活”了,劇就“火”了
2023-08-13 08:57
原標題:某一朵花李愛蓮在遠一點的深處,一些微光停下來照耀某個角落,
2023-08-13 06:02
原標題:夏天的雨周養俊夏天的雨任性說來就來說走就走夏天的雨暴烈來時
2023-08-13 05:56
原標題:衣裝與俗諺趙國培在民間俗諺中,有不少與服裝衣飾有關。北京人
2023-08-13 06:06
原標題:幸福的花生邱俊霖前些日子,我去看望外婆。吃飯時,桌上擺著一
2023-08-13 06:06
原標題:停電的空白王乃飛那天晚上,也不知怎么的就停電了。當時我在電
2023-08-13 05:56
原標題:鋼琴演奏家古利亞克現身茱莉亞鋼琴藝術節(引題)?閱讀聆聽,
2023-08-12 15:02
原標題:東西:在現實關切中不斷實現藝術創新光明日報記者饒翔劉江偉19
2023-08-12 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