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八閩千姿|“華夏絕藝”建甌挑幡何以成為“民間使者”?

時間:2023-08-04 09:01: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原標題:(八閩千姿)“華夏絕藝”建甌挑幡何以成為“民間使者”?

中新社福建建甌8月3日電?

作者 葉秋云


(資料圖片)

“建甌挑幡與鄭成功收復臺灣有淵源。”2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幡(建甌挑幡)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祝石梁介紹道。

肩扛、背拱、頭頂、牙咬……當天,高達10余米、重約20公斤的長幡在福建省建甌市挑幡藝術團團員的表演下,不斷變換著位置。這一幕在建甌市鐵井欄—紫芝街歷史文化街區上演,觀看的市民、游客直呼過癮。

8月2日,福建省建甌市挑幡藝術團正在表演古老民間傳統絕活——建甌挑幡。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近年來,建甌挑幡以“民間大使”的形象頻頻在北京、澳門、臺灣等地和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亮相,頗為吸引眼球。

建甌挑幡何以成了“民間使者”?這與它的由來、傳承及發展有關。

建甌挑幡是閩北特有的民間絕活。相傳,當年追隨鄭成功收復臺灣歸來的建甌籍將士將帶回的軍旗捆在竹竿上盡情揮舞,以此紀念英烈,后逐漸演變成建甌挑幡習俗,流傳至今。

建甌挑幡自明末清初孕育產生以來,迄今已有300余年歷史,有“華夏絕藝”的美稱。2008年,中幡(建甌挑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同其他民間絕活一樣,建甌挑幡的傳承離不開當地民間社團組織以及挑幡藝人們的長期付出。出生于1956年的祝石梁對建甌挑幡情有獨鐘,三十多年來,“只要有空,每天早晚都要練上個把鐘頭”,至今如此。

8月2日,建甌幡在福建省建甌市挑幡藝術團團員手中運轉自如。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今年54歲的陳小玲自2006年開始練習建甌挑幡,如今也是“鐵粉”之一。在當天的表演中,建甌幡在其手中運轉自如。她表示,雖然很苦、很累,幡很重,但是練習的過程中可以鍛煉身體,還能傳承傳統文化,一舉多得。

為了建甌挑幡的傳承更加有序,挑幡技藝走進建甌市中小學,培養了不少“娃娃”挑幡隊員?!皠傞_始學習建甌挑幡是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最初是因為好玩、刺激?!背錾?006年的董銘軒練習建甌挑幡七年有余,在現場表演時淡定、從容。

董銘軒說,真正開始接觸建甌挑幡后,被其文化內涵所打動,在練習的過程中,身體也變得越來越強壯。

“要有毅力、有貢獻精神,還要不怕苦、不怕累,才能練起來。”祝石梁告訴記者,建甌挑幡既要力量又需技巧,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掌握平衡,表演人員大多要練十來年,技巧和動作才會嫻熟?!敖óT挑幡的表演者多為業余愛好者,都是因為喜愛而堅持。”

過去,人們大多認為挑幡是民間雜耍,如何讓建甌挑幡能登“大雅之堂”?2002年,祝石梁牽頭組建了以挑幡表演為主的民間社團——福建省建甌市挑幡藝術團。他帶領團員反復摸索、不斷創新動作與花樣,建甌挑幡動作招式從2000年前的簡單幾個增加至現今的30多個,表演難度也愈來愈大。

2011年12月,福建省建甌市挑幡藝術團表演的《建甌挑幡——歡慶》榮獲第十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藝術表演獎(民間絕技絕藝)。祝石梁表示,這標志著建甌挑幡由街頭雜耍向民間藝術精品的飛躍。

建甌挑幡多次走出建甌表演,并獲得過海峽兩岸民間藝術邀請賽金獎等榮譽。祝石梁說,在表演中,各個門類的藝人之間“碰撞”、交流,總會引起共鳴。“每一次表演,我們都把最精彩的一面展示給大家。”

“目前,團里老、中、青、少幾代人都在堅持挑幡,可謂后繼有人?!弊J赫f,已年近古稀的他樂見此景,會繼續堅守,為保護和傳承建甌挑幡技藝奉獻畢生精力。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