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暑期“博物館熱”持續升溫折射了什么?
新華社北京8月3日電
【資料圖】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場館入口處觀眾隊伍蜿蜒曲折排成長龍,展廳內人頭攢動……今年暑期,不少博物館成了眾多游客和市民的“網紅打卡地”,人氣火爆,參觀一票難求。
過去顯得有些高冷的博物館,為何持續升溫?“博物館熱”會成為“一陣風”嗎?“新華視點”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博物館熱”持續升溫
近日,記者來到西安碑林博物館。剛開館不久,已有大量觀眾在門口排隊等待參觀,展廳內擠滿了來自各地的游客。11歲的馬悅宸由外婆劉琴陪著參觀。“我覺得對孩子來說,參觀博物館是個很好的暑假學習方式。”劉琴說,一個博物館就是一部文明史,多看看博物館可以讓孩子從小就在心里埋下文化的種子。
“這幾周,河南博物院幾乎天天滿員,觀眾每天在1.2萬人次以上,是2019年同期的近兩倍。”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說。
“我們每天早上8點放出七天后的預約,一般幾個小時后就約滿了。”蘇州博物館副館長孫明利說,蘇州博物館通過安排員工加班等方式延長閉館時間至晚上9點,盡可能滿足觀眾的參觀需求。
館藏文物五萬余件的河北定州博物館,今年7月接待量為4萬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長186%。
“‘博物館熱’已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我們也切實感受到了這種熱度。”山東博物館館長劉延常介紹,山東博物館近期日接待量均在1萬人次以上,7月中旬以來的周六、周日則達2萬人次,大幅超過上半年平均每日5700余人次的接待量。
劉延常說,為更好地服務觀眾,山東博物館每天安排業務骨干輪流到各展廳開展講解;還設立“館長講解日”,每周二上午選派一名館領導進行講解,讓觀眾更好地了解文物和文物背后的故事。下一步,還將舉辦“博物館之夜”活動,讓暑期的中學生有更多機會走進博物館。
隨著“博物館熱”的興起,一些博物館還發展了豐富的文博創意產業。
“今年暑期,南京博物院推出10大類共一千余件文創產品,其中南博院藏文物系列筆記本、南博院藏文物系列金屬書簽等尤受歡迎,最高時單品一天可以售出一千多件。”南京博物院文創部負責人田甜介紹。
“博物館熱”緣何興起
記者調研發現,“博物館熱”的興起,是多重因素帶動的結果,并非偶然。
——公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日趨濃厚,文化需求更加旺盛。
“我是文博愛好者,去各地旅游,一定會去看看當地的博物館。置身于博物館里,仿佛走入歷史深處,來到先人真實生活的環境中,可以感受到他們的溫度和氣息。他們的音容笑貌、喜怒哀樂通過那些真實的器物表達出來,歷史仿佛活了起來。”在山東濟南某公司工作的于少晶說,“我個人最喜歡觀看史前、商周直至秦漢時期的文物,因為我一直對于人類起源、對于在我們生活的這塊土地上如何形成了對我們影響至今的文明歷史充滿好奇心。”
“知來處,明去處。”博物館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一件件文物承載著千百年的歷史滄桑,抽象、模糊的歷史從而變得具體生動。浙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所長林留根說,在“博物館熱”的背后,是公眾與傳統文化的深度交融。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們正在見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越來越多的人希望通過參觀博物館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底蘊及其創新偉力。
馬蕭林說,博物館近年對文物的研究不斷深入,挖掘當中更容易被觀眾理解和接受的傳統文化元素,將其與現代時尚潮流有效結合,形式、內容都更加有趣,讓傳統文化不再枯燥,以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青少年“研學熱”帶動了“博物館熱”。
今年夏天“研學熱”不斷升溫,研學旅行成為不少中小學生暑期生活的重要內容。在研學旅行中,一般都會安排參觀博物館。
“現在我接待的全是青少年團,夏令營、親子游、研學團是主力軍,參觀博物館是一項主要活動。”西安碑林博物館內,導游張琳對記者說,早在今年4月份,接團日程就已經排到了8月份。
每天下班前,遼寧省博物館副館長董寶厚都要看看當天的觀眾統計。“孩子的數量特別大,占暑期觀眾的30%以上,有的是隨家人來的,有的是學校組織的。”董寶厚說,“我們很重視培養青少年對文博知識的興趣,除了推出流動宣展車走進全省各地校園,在策展時也注重融入與青少年的互動體驗。”
——一些博物館運用新技術、新理念呈現展品吸引觀眾。
新石器時期的骨笛,春秋時期的楚國青銅編鐘……在河南博物院,觀眾除了可以在展廳觀看這些珍貴文物,還可以走進音樂廳,直觀地、沉浸式地感受古代樂器發出的聲音和魅力。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用根據文物復制出來的樂器,不僅演奏古代音樂,還演奏現代流行音樂。
3D投影技術讓靜態的展品動了起來;AR智能導覽眼鏡讓觀眾能通過語音指令、視覺識別觀賞文物;智能照明系統根據展品特性,以最佳的方式展示文物……新技術的應用,拉近了博物館展柜中的文物與公眾之間的距離。
“策劃展覽時,我們盡可能把深藏庫房的精品文物拿到展廳去,使更多的人有機會親眼看到;通過不斷更新內容增強觀眾的黏性,讓觀眾每次進入博物館都能有新的看點。”劉延常說。
如何更好滿足觀眾參觀需求
“今后,越來越多的人會把參觀博物館當成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劉延常說。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全球共有10.4萬家博物館。據統計,截至今年5月,我國博物館總數達6565家。中國博物館數量在全球位居前列,但每百萬居民擁有的博物館數量仍相對靠后。
當前一些熱門博物館過于擁擠、一票難求,如何更好滿足觀眾的參觀需求?
“有更多的游客關注和走進博物館,這讓我們深感欣慰。但參觀博物館也不是人越多越好。如果觀眾過于擁擠,就很難在舒適的環境中欣賞展品,而且還可能導致展廳空氣濕度等條件的波動,對文物狀態保持造成一定壓力。”孫明利說。
孫明利建議,熱門博物館可考慮采用按小時預約入場、延長開放時間、舉辦網上“云展覽”等方式,讓觀眾有更好的參觀體驗,保持博物館秩序,保證文物安全。
針對一些“黃牛”倒賣博物館門票等行為,業內專家建議,文博機構可采取智能驗證、限制單人最大預約量等技術手段;同時,與公安部門加強合作,建立“黑名單”制度,打擊惡意搶票、囤票等行為。
山東成武縣博物館收藏有東漢蔡邕書碑刻等珍貴文物。館長郭立說,除了那些熱門博物館,數量眾多、獨具特色的小眾博物館,可通過創新策展方式、傳播渠道,吸引更多對特定主題感興趣的觀眾,提升“能見度”。
“未來的文博機構還有更多空間可以探索。”河北博物院社會教育部主任劉衛華說,比如,建設殘疾人友好型博物館,讓更多的人能無障礙走進博物館;與媒體聯合策劃推出更多與社會深度互動的活動,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文化傳播作用和文化影響力。
業內人士建議,公眾不宜把博物館當成景點和游樂場,不必以從眾心理去“打卡”;在參觀博物館前宜提前做好功課,以便在觀展時有更深的體悟;對一些熱門博物館,盡量在暑期高峰后再前往參觀。(記者翟翔、桂娟、袁月明、朱筱、孫麗萍、孫正好)
標簽:
上一篇:成都新都街頭音樂節暨消夏消費季開啟 音樂讓這個盛夏更燃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暑期“博物館熱”持續升溫折射了什么?新華社北京8月3日電新華
2023-08-04 08:03
原標題:成都新都街頭音樂節暨消夏消費季開啟(引題)音樂讓這個盛夏更
2023-08-04 07:57
原標題:普通人逐夢的“熱烈”最打動觀眾(引題)競技體育題材影片點燃
2023-08-04 08:01
原標題:在開幕式上唱歌的涼山女孩:把這首歌唱給全世界聽成都商報-紅
2023-08-04 05:58
原標題:中國電影市場的火熱夏天《長安三萬里》用回響在歷史深處的吟誦
2023-08-03 16:59
原標題:被觀眾贊為“天選姬發”于適談參演《封神第一部》(引題)經過
2023-08-03 16:00
原標題:從沈陽故宮書法展看“篆隸中興”中新網沈陽8月3日電(記者韓宏)
2023-08-03 16:07
原標題:專訪|《不完美受害人》編劇:漫長而艱難的女性之路澎湃新聞記
2023-08-03 15:52
原標題:大運村里的中國文化熱7月31日,在成都大運村,來自意大利的達
2023-08-03 16:06
原標題:名師講堂|吳悅石:筆墨是中國畫的一切依托和生命吳悅石,中國
2023-08-03 15:59
原標題:馬頭琴交響樂:從草原走向殿堂光明日報記者尚文超高平王瀟走過
2023-08-03 14:59
原標題:演唱會一票難求文化消費一定“費錢”?這個夏天,演唱會迎來了
2023-08-03 15:06
原標題:《芭比》:一種“不可判定的電影”桂琳作為一部玩偶類型片,很
2023-08-03 15:03
原標題:《托馬斯·哈代傳》出版:他的小說,是對不人道的抗辯工人日報
2023-08-03 14:56
原標題:戲曲電影《崖上人》舉行首映儀式大眾日報記者孫業文報道本報濟
2023-08-03 15:03
原標題:文化度夏暢享津彩?孩子們親自動手傳習技藝(引題)觸摸歷史,
2023-08-03 13:55
原標題:長沙花鼓戲如何走入市場(文化觀察)(主題)《春草闖堂》復排
2023-08-03 13:58
原標題:恭王府博物館與景德鎮御窯博物院共同舉辦明代御窯出土瓷器特展
2023-08-03 14:01
原標題:多地青少年圓夢故宮學習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工人日報客戶端記
2023-08-03 11:00
原標題:第九屆中國國際低音銅管藝術節在渝開幕8月1日,在第九屆中國國
2023-08-03 10:53
原標題:新時代·新視界—2023長三角中青年視覺藝術展在上海開幕中新網
2023-08-03 11:00
原標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亮相北京民族文化宮8月2
2023-08-03 11:00
原標題:諸葛村:江南古村落的露天博物館鳥瞰諸葛村(無人機照片,8月1
2023-08-03 11:05
原標題:“芭本海默”惹怒日本網民,《芭比》在日公映恐受影響澎湃新聞
2023-08-03 10:06
原標題:《陀槍師姐》導演鄺業生去世,終年63歲澎湃訊據香港媒體8月1日
2023-08-03 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