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相關資料圖)
緬懷楊絳:離世七周年,她為何令人懷念?
中新網北京5月25日電(記者 上官云)2016年5月25日,著名作家、翻譯家楊絳離開了人世。彼時消息一出,許多人在微博發文悼念,表達悲痛之情。
在文學成就上,楊絳是令人景仰的大家;在生活中,她是一位可愛的老人,關心晚輩、朋友,為人謙虛而低調,晚年深居簡出,依舊筆耕不輟。
時光匆匆流逝,但未帶走大家對她的思念。
一位著名的翻譯家
楊絳出生于知識分子家庭,本名楊季康。她從小就喜歡讀書,中英文書都拿來看。1932年進入清華大學學習后,楊絳與錢鍾書相識,不久結為夫婦,育有一女錢瑗。
她了解錢鍾書的價值,愿為他研究著述志業的成功,為充分發揮他的潛力、創造力而犧牲自己,“這種愛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p>
錢鍾書拙于生活瑣事,楊絳便包攬了一應雜事。二人留學回國后,她全力支持丈夫寫作《圍城》,自己也嘗試寫了一部四幕劇《稱心如意》,備受贊譽,“楊絳”筆名從此傳開。
“圍在城里的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边@段旁白每每出現在電視劇《圍城》的片頭,至今仍被廣泛引用,據說也出自楊絳之手。
后來,楊絳自學西班牙語,并著手翻譯原文《堂吉訶德》。1978年,她翻譯的《堂吉訶德》終獲出版,至今被公認為翻譯佳作。
晚年,楊絳依然筆耕不輟。出版隨筆集《我們仨》,寫盡對丈夫和女兒最深切綿長的懷念;《走到人生邊上》探討人生價值和靈魂去向,被評論家贊為“具有初生嬰兒的純真和美麗”。
在錢鍾書去世后,楊絳開始了另一項龐大而繁重的工作:謄清、粘貼、整理錢鍾書生前留下的大量手稿和讀書筆記,交由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
“我只是一滴清水”
盡管聲名遠播,但楊絳一直低調謙虛,多年來總是“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在一篇《自序》中,她對自己有過這樣的定位,“我不是專業作家;文集里的全部作品都是隨遇而作。我只是一個業余作者。”
有人要為她寫傳記,她往往會好言相勸“不要寫”。理由很簡單,“我是一個平凡的人,不值得你們寫傳記,我干脆勸你們放棄這項工作。”
晚年的楊絳幾乎從未出席公開場合的活動,即便是2014年最新的9卷本《楊絳文集》出版首發時也是如此。
據說,在回絕出版社舉辦研討會的建議時,她風趣地說,“沒必要嘛,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p>
楊絳去世后,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發布訃告稱:錢鍾書、楊絳先生家中所藏存珍貴文物字畫,已于生前全部無償捐贈中國國家博物館。書籍、手稿以及其他財產等,亦均作了安排交待,捐贈國家有關單位,并指定了遺囑執行人。
安靜地離開
《我們仨》中提到的“我們家”,位于北京三里河一個宿舍小區,是一所沒有封閉陽臺、也沒什么室內裝修的寓所。自1977年一家人搬進來,楊絳就再沒離開過。
她的鄰居曾告訴記者,對楊絳最大的印象就是“生活很簡樸”,“別人家都裝修得很好,她家這么多年還是水泥地板,也不裝修?!?/p>
家里陳設雖然簡單,但生活十分溫馨?!拔覀儍扇嗣刻煸谄鹁邮异o靜地各據一書桌,靜靜地讀書工作。我們工作之余,就在附近各處‘探險’,或在院子里來回散步?!?/p>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錢瑗和錢鍾書去世后,對楊絳來說,這里變成了旅途上的客棧?!凹以谀睦铮也恢馈N疫€在尋覓歸途?!?/p>
對于死亡,她態度淡然超脫,將這個人生必然的歸宿稱為“回家”,并留有遺囑:自己去世后,喪事從簡;不設靈堂,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不留骨灰。
著名評論家白燁曾透露,“她確實有遺言,說自己希望安靜地走,不希望被外界打擾。”
曾有人評價楊絳“行文平靜克制但蘊含著強大的力量,時光流逝,她的才華與人格魅力依然閃光”?;蛟S,這也是很多人依然懷念她的原因。
標簽:
上一篇:天天看熱訊:走進天津音樂節的“百人”團隊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緬懷楊絳:離世七周年,她為何令人懷念?中新網北京5月25日電(記者上官云)2016年5月25日,著名作
2023-05-25 13:56
原標題:凝聚藝術力量打造音樂節日(引題)走進天津音樂節的“百人”團隊(主題)天津日報記者翟志鵬?今晚
2023-05-25 13:54
原標題:《溫柔殼》明日上映(主題)王子文與尹昉演繹愛的進階(副題)今晚報訊(記者丁曉晨)由王沐編劇并
2023-05-25 10:47
原標題:山東歷城:開展藝術教育提升藝術修養5月23日,在濟南市歷城二中聞韶藝術館,臧杰老師帶著同學們練
2023-05-25 10:40
原標題:舞蹈詩劇《只此青綠——舞繪〈千里江山圖〉》8月登陸澳門新華社澳門5月24日電舞蹈詩劇《只此青綠—
2023-05-25 10:38
原標題:上海出品攬下五項華表獎新民晚報記者孫佳音昨晚,第18屆、第19屆中國電影華表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
2023-05-25 10:44
“名著改編系列談”原標題:經典的“探源”與“修復”(主題)——以上海昆劇團全本《牡丹亭》演出為例(副
2023-05-25 09:37
原標題:“茶和天下·雅集”活動繼續在多國舉行5月23日,工作人員在韓國首爾中國文化中心參加“茶和天下·
2023-05-25 09:52
“名人書房”原標題:朱秀海:閱讀改變看待世界的方式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張鵬禹開欄的話:書房是人們閱讀、
2023-05-25 09:52
原標題:200余件文物譜寫沈陽現代化都市圈歷史華章中新網沈陽5月24日電(記者韓宏)骨針與骨魚叉、直腹筒形
2023-05-25 09:49
原標題:《志愿軍:雄兵出擊》定檔國慶北京青年報記者肖揚5月23日,電影《志愿軍:雄兵出擊》總制片人傅若
2023-05-25 09:51
原標題:北京:文物“活起來”博物館“火起來”光明日報記者張景華通訊員張紫旖“咚——”5月18日一早,伴
2023-05-25 08:56
原標題:胡軍:演員想留住番位,就保持不住純粹劉越第一次見到胡軍,是在某影院的休息室中。他當天一身休閑
2023-05-25 08:44
原標題:舞劇《東方大港》——(引題)工業題材舞劇的全新探索(主題)n-TOS系統是什么?n-TOS系統是寧波舟
2023-05-25 08:50
原標題:《云襄傳》編劇梁振華:武俠未死,江湖還在澎湃新聞記者?楊偲婷“我有武俠情結,也一直在等一部能
2023-05-25 08:48
原標題:網絡歷史小說如何做“三明治”胡笛歷史與小說歐陽健的《歷史小說史》一書提出,歷史和小說是從“同
2023-05-25 08:45
原標題:《閃電俠》發布中國獨家預告片(主題)大量全新畫面首度曝光(副題)新民晚報訊(記者丁曉晨)由華
2023-05-25 07:40
原標題:專訪|閆妮:我和“外婆”孫玉萍澎湃新聞記者楊茜閆妮說起話來像個小女孩,小聲又溫柔,容易吞字,
2023-05-25 07:39
原標題:電視劇《后浪》主演吳剛接受采訪時表示(引題)中醫博大精深出演角色受益(主題)今晚報記者劉桂芳
2023-05-25 07:36
原標題:第五屆中國歌劇節閉幕新華社杭州5月24日電(記者馮源)隨著一首首參演歌劇選段在閉幕音樂會輪番上
2023-05-25 07:33
原標題:上海出品攬下五項華表獎新民晚報記者孫佳音昨晚,第18屆、第19屆中國電影華表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
2023-05-25 05:36
原標題:《川流不“熄”》首映親情故事如何打動劉德華久石讓?中新網北京5月24日電5月22日,聚焦家庭親情關
2023-05-24 15:56
原標題:天津:著漢服體驗傳統文化魅力5月22日,天津市南開區中心小學學生身著漢服進行投壺游戲。5月22日,
2023-05-24 15:46
原標題:人人都能當作家,文學進入全民創作時代霍艷近年來,文學創作的主體正發生變化,“作家”從一個專業
2023-05-24 15:34
原標題:《漫長的季節》破的不是案,是人生十八年很長,長得足以讓嬰兒走向青年、中年男人步入老境,讓嫉惡
2023-05-24 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