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良渚博物院:一起尋找文明之光
今年三月,在第二屆全國文博社教十佳案例宣傳推介活動終評會上,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的“一起:尋找文明之光”計劃系列社教活動被評為優秀案例,這是浙江省唯一入圍終評的項目;而這項計劃,在不久前還獲得了亞太遺產中心頒發的“2022全球世界遺產教育創新案例獎——卓越之星獎”。
“一起:尋找文明之光”,要從2022年的3月開始說起。
【資料圖】
當時,良渚博物院的社教人員第一次來到杭州市的一所智培學校,想看看能否為這些孩子們做些什么。在參觀學校時我們驚喜地發現,專屬于孩子們的展覽長廊里,有三星堆題材的黏土畫、山海經題材的馬克筆畫、良渚文化的水彩畫......
隨著對特殊群體越來越深入的了解,我們也漸漸發現,原來視障的孩子們可以創作色彩斑斕的版畫,聽障的孩子們可以創作超出常人耐心的釘線畫,這些我們以為離博物館較為遙遠的孩子們,也被文明浸潤著,并且創造著我們所不了解的奇妙作品。
自那時起,良渚博物院開始尋找一條推動全民化、無差別化的遺產教育路徑,我們稱之為“一起:尋找文明之光”計劃。在這個計劃中,特殊群體雖然是關照的重點,但我們更希望所有人“一起”,在良渚博物院平等地獲得感受文明、接受教育、探究歷史的權利。
“一起:尋找文明之光”計劃由良渚博物院一場特別的臨時展覽開啟。2022年5月,“文明之光的折射——特殊兒童藝術展”開放。展廳空間主要運用象征生命和希望的綠色與玉器在自然條件下受沁后的雞骨白色為主色調,以視覺障礙、智力障礙等特殊兒童的藝術作品為核心,展出了包括版畫、丙烯畫、油畫、水彩畫、絨畫、泥塑、超輕黏土等形式的百余件作品。展廳中還設置獨立的“可觸摸展品區”,擺放9件良渚文化典型的玉器、陶器仿制品,包括視障群體在內的觀眾可以自由觸摸它們,感知精美的良渚紋飾;“良渚拾音”零光感盲道體驗區和“良渚拾影”零分貝區,則從聽覺與視覺兩個單獨的角度,打造無光空間與無聲空間,讓普通觀眾體驗視障或聽障,感受“無光”和“無聲”的另一番場景;盲文體驗區,展出了盲文展品與盲文學習方法,拉近了普通觀眾與視障群體的距離。展覽中這一系列的特殊設計,不僅便于特殊群體觀展,而且讓普通群體走進了另一個角度的世界,讓文明之光折射到每一個人的心里,共同架起心靈溝通的“文化橋梁”。
這個展覽雖然僅持續一個月,卻讓我們感受到了博物館與特殊群體之間互相賦予的強大力量。展覽期間,共接待來自各級殘聯、特殊教育學校、社會公益機構的視障、聽障、心智障礙、肢體障礙觀眾400余人次。絨繡作品《神徽》的作者、孤獨癥患者楊小暉在自己的作品前駐足了幾十分鐘,最后在展覽的留言板中寫下“希望疫情早點過去,大家都健康快樂平安,我們一起去郊游”,而《去郊游》則是畫展中另一幅作品的題目。在歸還展品時我們在杭州市健康實驗學校又一次見到了楊小暉。他對我們笑得很燦爛,并且靦腆又自豪地告訴我們他去過良渚博物院,看到了自己的畫。
至此,我們對“一起:尋找文明之光”計劃的內涵也有了更加清晰的定義,即突出“文化共享”的理念,彰顯文化凝聚力、影響力和輻射力,增進博物館與社會公眾的相互聯系、相互支持和相互賦能,推動文化遺產的交流互鑒。而與特殊群體攜手只是良渚博物院的一個起點,以后良渚博物院將與更多的人群,以更多樣的形式一起傳承文明力量,一起重塑未來,一起尋找文明之光。
展覽、參觀、出版物、科普課程四個方面是良渚博物院進行公共教育的主要方式,但如何落實到各類特殊群體身上,則是一項需要仔細研究、不斷探索的課題。良渚博物院針對特殊群體首先制定了四條基礎做法:策劃對于特殊群體友好的展覽、定制特殊群體博物館參觀服務、編撰出版各類無障礙科普書籍、研發針對特殊群體的研學課程。
2022年11月,良渚博物院與杭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共同啟動“觸覺博物館”項目,試圖為盲人學習中華文明提供一條觸覺輸入的通道。觸摸仿制文物,可以通過手指的觸覺,直觀感知展品,這是比單純的視覺更為立體的觀展體驗。這一觀展方式,為視障人群提供了平等接受博物館教育的機會,是博物館展示、教育的一次改革與創新。此外,良渚博物院還支持出版了國內首部盲人創作的“觸覺繪畫”繪本《詩人的旅途》,今年還將出版《良良的古城世界》盲文版科普繪本。
觸摸文明,將是良渚博物院“一起:尋找文明之光”計劃未來的重要內容。2023年4月,良渚博物院的社教人員將十只玉鳥的1∶1仿制品帶進了浙江省盲人學校,為二十名視障孩子細細講解了亞殘運會吉祥物“飛飛”的原型——玉鳥的故事。孩子們用手細細觸摸和感受,分辨出玉鳥的眼睛、翅膀與嘴巴,心中想象出翱翔的玉鳥在遠古時代庇佑先民的圖景,創作出一幅幅盲人版畫藝術作品。版畫呈現的玉鳥,雖然稚嫩,卻是文明在指間傳遞的痕跡,令人動容。孩子們在玉鳥上刷出自己理解的色彩,這是他們對于良渚文化的獨特解讀,其中一位小作者說:“玉鳥在良渚文化中的角色應該是莊重和神圣的,所以我使用黑色。”
文明,也許是很宏大的字眼,卻是我們每個人腳下所在的這片土地切實存在的印記,希望“一起:尋找文明之光”計劃,可以將這份印記,拓入每個人的心里,折射出強大的精神力量,讓文明變成一座橋梁,連接過去與未來,連接古老與現代,連接他們和我們,激發新的創造力與想象力,讓文明在傳承中更加生生不息,枝繁葉茂。
(作者:黃莉,系良渚博物院副院長)
標簽:
上一篇:中國茶文化走進路易·艾黎的故鄉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良渚博物院:一起尋找文明之光今年三月,在第二屆全國文博社教十佳案例宣傳推介活動終評會上,良渚
2023-05-14 11:47
原標題:中國茶文化走進路易·艾黎的故鄉新華社新西蘭克賴斯特徹奇5月13日電(記者盧懷謙、李惠子)12日至1
2023-05-14 11:53
原標題:酸棗樹的品性岳宣義見微知著,在司空見慣的事物中發現美,于平淡中書寫奇峰聳峙,是好詩文的特點。
2023-05-14 10:47
原標題:三朵“梅花”同臺綻放粵劇電影《睿王與莊妃》全球首映禮在廣州舉行廣州日報訊(全媒體記者黃岸)適逢
2023-05-14 10:47
原標題:紀念焦裕祿同志逝世59周年(引題)原創話劇《蘭考》首演(主題)河南日報訊(記者史長來)2023年5
2023-05-14 10:54
原標題:綻放的母親董敏歲月,用縱橫交錯的溝壑雕刻母親的青春故鄉的云,還有晨霧在茶園裊裊的山歌中伴著母
2023-05-14 07:51
原標題:蘇東坡的“花”樣人生江柳“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2023-05-14 05:43
原標題:葡萄架下的母親魯珉今年的“五一”假期回到老家,看著自家土墻老屋孤零零地夾在周圍幾棟高大的水泥
2023-05-14 05:38
原標題:且向人生偷個“閑”李鑫《說文》曰“閒”,隙也,從門從月。生活中,繁忙是主旋律,難得閑下來,但
2023-05-14 05:42
原標題:夏意荷上起王國梁我總覺得,季節轉換時,大自然會委婉地提醒人們一下,呈現出某種小小的儀式感。比
2023-05-14 05:47
原標題:閑看兒童捉柳花(軸)周臣[明]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本幅畫柳蔭庭院,三名童子于春風中捉花絮,一翁
2023-05-14 05:47
原標題:第五屆中國歌劇節在浙江開幕新華社杭州5月12日電(記者馮源)南湖碧水泱泱,紅船破浪啟航,12日晚
2023-05-13 11:43
原標題:上芭原創舞劇《歌劇魅影》首演帶來不一樣的芭蕾——(引題)肢體張力唱響經典懸疑(主題)新民晚報
2023-05-13 11:37
原標題:第五屆中國歌劇節開幕24部優秀歌劇集中亮相5月12日晚,由文化和旅游部、浙江省政府主辦的第五屆中
2023-05-13 11:54
原標題:徐俊導演音樂劇《哈姆雷特》文化廣場首演(引題)時代再變人性難變(主題)新民晚報記者朱光繼挑戰
2023-05-13 07:41
原標題:新疆風情動畫片《奇遇那拉提》上線北京晚報訊(記者王金躍)耗時三年制作完成,國內首部展現新疆地
2023-05-13 05:53
原標題:(八閩千姿)媽祖“定居”閩南山區?演繹300多年山海文化中新社漳州5月12日電作者張金川廖珍妹村民裝
2023-05-12 14:45
原標題:《直播與短視頻行業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白皮書(2023)》正式發布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蘇墨5月11日,以
2023-05-12 14:37
原標題:我國華南地區發現中更新世早期大型哺乳動物群化石5月12日,記者從廣西民族博物館了解到,近日,該
2023-05-12 14:55
原標題:滇山云水盡顯非遺之美——《非遺里的中國》開啟云南之旅要怎樣的聲音,才能吟唱出沿襲至今的千年古
2023-05-12 14:56
原標題:攜新編現代京劇《石評梅》廣州獻演并參評梅花獎(引題)“程派傳人”郭偉:紅色新編現代京劇也能有
2023-05-12 13:42
原標題:非遺集市、媽祖海巡、燈光夜場等活動精彩紛呈(引題)麒麟起舞鑼鼓響?廣州南沙媽祖文化旅游節開幕
2023-05-12 13:51
原標題:廣州塔吹來新疆民族風(主題)廣東今年將陸續開展逾千場專業文藝院團進景區演出活動(副題)羊城晚
2023-05-12 13:38
原標題:蒼山洱海間描繪“詩和遠方”(主題)——云南大理創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紀實(副題)中國旅游報
2023-05-12 10:49
原標題:原創芭蕾舞劇《歌劇魅影》在上海首演中新網上海5月11日電(王笈)改編自法國作家勒魯的同名小說,上
2023-05-12 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