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恐龍醫院”:“會診”1.5億歲異特龍

時間:2023-03-06 15:55:37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

“恐龍醫院”:“會診”1.5億歲異特龍


(資料圖)

近日,作為廣東地區第一家自然科學主題的博物館,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于館內舉辦了異特龍病理研究發布會,分享該館團隊與中國地質大學學者聯合發布于國際期刊《Historical Biology》的學術成果,并宣布將結合研究所得,推出有趣的“恐龍醫院”科普系列。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岸、卜松竹

恐龍也有“風濕病”,廣州“恐龍醫院”專家會診

據悉,本次研究的主角“大衛”——異特龍真標化石出土于美國懷俄明州,生存于距今約1.55億至1.45億年的侏羅紀,于2020年底“落戶”廣州市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成為中國境內目前唯一公開展示的異特龍真標化石。2020年,博物館與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團隊展開合作,開始系統研究“大衛”的骨架標本。發現包括第4背椎、第8背椎、第9背椎、右肩胛骨和烏喙骨以及左肩胛骨均出現了明顯病變現象。其中,第4背椎在椎弓上有4個不規則形狀的骨質增生,第8和第9背椎融合,右肩胛骨關節畸形、右肩胛骨遠端變圓,左肩胛骨體上有一個凹陷。

那么,研究人員是如何給大衛“確診”的呢?以第8與第9背椎為例展開,研究團隊為了深入分析病理,對大約1.5億歲的異特龍標本進行了CT掃描。掃描結果顯示,2處背椎的前后關節面均有明顯的骨骼硬化增生和蟲蛀狀侵蝕,這符合脊柱關節病的表現。脊柱關節病是一類以脊椎關節炎為表現的風濕性疾病,這類疾病通常會導致疼痛和肢體僵硬。這表明“大衛”很可能因此飽受痛苦,且背部和肩部活動受限,影響正常捕食,但古生物學家判斷這不太可能是導致大衛死亡的直接原因。

邢立達教授講解“大衛”真標化石傷患處

現場,兼任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客座研究員的中國地質大學古生物學家邢立達教授,與古生物學博士研究生王董浩,帶領觀眾于恐龍化石展廳舉起了放大鏡,尋找、察看異特龍大衛的傷患處。邢立達團隊表示,“大衛”是第一只被科學記錄的患脊椎關節病的獸腳類恐龍,更是第一只被科學記錄的脊椎關節病累遷至肩部的恐龍。本次的研究讓我們對異特龍的行為模式有了不同的理解,對異特龍的生理狀況也有了新的認識,豐富了恐龍的病理記錄。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中國進行的首例北美大型獸腳類古病理學研究以及首例系統發育研究,研究成果由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及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團隊聯合發表于國際古生物學雜志《Historical Biology》。

跨界對話妙趣橫生

恐龍“病癥”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

發布會上,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杜春磊分享了對異特龍骨架化石“大衛”展開病理學研究的歷程,及宣布與兒科醫學專家合作推出科普項目“恐龍醫院”。

此外,現場上演了別開生面的跨界對話:邢立達作為“恐龍醫生”與廣州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副主任醫師胡艷,從恐龍關節病談到兒童脊椎健康,將有趣的恐龍科普與備受關注的脊椎健康問題相結合,為科普項目“恐龍醫院”拉開序幕。

邢立達表示,人類與恐龍都是脊椎動物,通過疾病的原理進行古今對照很有意思。在他看來,通過古病理學的研究了解病的起源,對于人類維護自身的健康也是至關重要的。胡艷表示,透過了解恐龍的“病癥”,希望能夠喚起家長及孩子對于骨骼健康的重視。

杜春磊表示,此次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刑立達教授團隊強強聯合,有助于科研人員更多地從微觀的層面切入,對古病理學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未來,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還將開展更多不同類型的科研工作,歡迎更多科研團隊加入。發布會后,異特龍病理研究團隊再來到“珠江科學大講堂”,給清華大學附中灣區學校師生帶來主題演講。

據悉,為了讓研究發揮更大的社會價值、豐富及提升公共教育項目,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結合恐龍科普與脊椎健康知識,推出“恐龍醫院”系列策劃:“恐龍醫生”將進入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和越秀兒童活動中心,帶本地親子群體一起走進“侏羅紀”;并將邀請兒科專家到博物館開展“人體骨骼的秘密”醫學分享會,還將為醫護子女組織“尋找侏羅紀霸主”科普專場。另外,博物館對異特龍展區進行了展示與互動升級,把本次研究發布的學術成果補充進入了常規科普講解中,讓觀眾聽得見、“摸得著”最前沿的科研資訊。

標簽: 自然科學 中國地質大學 古病理學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