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全球熱消息:除了補鈣,我們并非別無選擇

時間:2022-12-01 15:35:00    來源:科普中國網    

這是 達醫曉護的第 4127篇文章


(資料圖)

案例

我的鄰居鄭阿婆是個在生活中精打細算的小老太太。說她“小”,是因為他是那種典型的瘦小型身材。但是“小身材有大能量”。她可以為了便宜幾毛錢的蔬菜,坐著超市的免費接駁車,連兜數個超市,最終拎回一袋雞毛菜——其實,只比社區旁邊的小菜場便宜了三五毛錢,不過,這讓鄭阿婆覺得很有“成就感”。

可是自11月以來,我很久都沒見到她在社區大門口與其他幾位老阿姨“PK”菜價了(探討誰家的菜更便宜)。隨口問了我媽之后才知道,鄭阿婆竟然腰椎骨折了!而且,是在坐超市免費接駁車時,途徑一段正在整修的路面,一陣顛簸之后,坐在大巴車后座的鄭阿婆便再也站不起來了。現在在等待手術......

后來,說起鄭阿婆的遭遇,鄰居們也都很唏噓——家里條件不錯,女兒給她網購的也都是進口的維生素片和鈣片,真沒必要為了這便宜幾毛錢的菜價,付出骨折的代價。

其實,從“菜價”到“代價”看似偶然,實則早已埋下隱患——骨質疏松,而且骨質疏松就像一顆“定時炸彈”,它引爆的直接結果就是骨質疏松性骨折,即骨質疏松患者出現在椎體/手腕/髖部的骨折。

骨質疏松人群,到底有多龐大?

做個不夸張的說明,但凡家里有女性長輩,就一定存在骨質疏松。根據有關統計資料顯示,我國骨質疏松癥患者超過8000萬人,65歲以上女性骨質疏松癥患病率更是高達51.6%。也就是說,媽媽和外婆當中,總有一個人患有骨質疏松。

從骨質疏松到骨質疏松性骨折,

到底經歷了什么?

從骨質疏松到骨質疏松性骨折,其實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骨質疏松是以骨量減少和骨組織微結構惡化為特征的疾病。我們經常會用房子來比喻我們的骨骼,當我們房子中的承重結構(比如橫梁/承重墻等)被一點點破壞,那我們的房子就變成了“危房”。骨骼也是如此,當我們的骨量減少,骨骼當中的微結構被一點點破壞,骨骼就變得很脆弱,有些老人搬個重物/轉個身/打個噴嚏就引起了骨折。

而且骨質疏松引發的骨折有時具有一定的隱匿性,老人們往往以為只是“閃了腰”,忍一忍就好了,其實這種酸痛的背后,已經是骨骼(腰椎)內部發生了微小骨折,不及時治療,就會引起腰椎繼續塌縮,直至臥床不起。

所以,鄭阿婆坐車路遇顛簸而骨折,這是早有隱患的——可以想見,她的骨骼內部,大概早已“千瘡百孔”了。

為什么一直在補鈣,

也沒有明顯緩解骨質疏松的癥狀?

當然,也許你會說,鄭阿婆不是一只在吃進口鈣片嘛,補鈣不是可以預防骨質疏松嘛?

確實,鄭阿婆吃得是進口鈣片,常識中也認為,補鈣對預防骨質疏松具有一定的作用,這都沒錯。但是,對于高齡的長輩,尤其是高齡女性長輩而言,補鈣有用且必不可,但是單純補鈣不足以對抗骨質疏松。這是因為:

老年人的吸收能力下降,對鈣質的吸收能力遠遠不如年輕人。

同時,女性絕經后,雌性激素波動,骨質流失的速度越來越快。

再者,隨著年齡的增長,骨骼大多會發生退行性病變(如骨關節炎/腰突等),再加上糖尿病等慢性病也會對骨骼產生負面影響。

以上這些都決定了,單純靠補鈣吸收的鈣質,無法抵消骨量流失的速度。這好比,骨質疏松是個非常強大的敵人,吃鈣片和相應維生素(比如維生素D/維生素K)必不可少,但僅靠吃鈣片是打不贏“骨質疏松之戰”的,因為我們還缺少規范的骨質疏松治療。

以已經骨折的鄭阿婆為例,如果缺少規范的骨質疏松治療,鄭阿婆后續的狀況可能有兩種:第一,腰椎椎體手術效果不佳,術后依然活動不便,術后并發癥概率大大增加。第二,就算鄭阿婆術后恢復尚可,但是發生再骨折的概率也會大大增加。

規范的骨質疏松治療包含哪些?

我們習慣把規范的骨質疏松治療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比如多吃含鈣量高的食物,遵醫囑服用鈣片和相關維生素,多曬太陽,戒煙戒酒,保持運動。

第二階段

遵醫囑,服用促進鈣吸收/促進骨形成的藥物。

第三階段

遵醫囑,服用抑制骨鈣流失的藥物。

2022年,發表在權威醫學雜志《柳葉刀》(The Lancet)上的研究文章《老年人骨質疏松癥的藥物治療》(Drug therapy for osteoporosis in older adults)表明,接受規范的骨質疏松治療的老年患者,椎體骨折率下降50%-70%,髖部骨折率下降40%。要知道這些骨折率的下降,對于減少骨折后的并發癥和死亡是至關重要的!你可以想象老年人因為一次骨折,從此臥床不起,直至去世的后半生嘛?!

但現狀是,對于很多長輩而言,她們或許可以勉強完成第一階段,也就是喝牛奶/吃鈣片,卻常常忽視第二/第三階段。根據《2018年中國居民骨質疏松癥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中國居民的“骨質疏松患病率”和“骨質疏松癥規范治療知曉率”呈現“剪刀差”:

統計可見,中國居民,年齡越高,骨質疏松患病率越高;同時,中國居民,年齡越高,對于骨質疏松規范治療的滯銷度越低。

我們需要告知中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女性:骨質疏松是需要也是可以被治療的。現有的抗骨質疏松藥物中,主要包括雙磷酸鹽/地舒單抗/甲狀旁腺素類似物等,這些藥物都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減少并發癥和預防骨質疏松性骨折。同時,最新的《骨質疏松性骨折后再骨折防治專家共識》也已經出爐,其中提到,要重視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的骨密度監測,以及患者隨訪,建議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預后隨訪應持續兩年,以降低并發癥和再骨折的可能性。

家中長輩,是否需要接受骨質疏松治療?

既然骨質疏松有如此之高發生率,骨質疏松的規范治療又獲益巨大,那么我們該如何評估自身或長輩是否可能發生了骨質疏松,以及是否需要開始接受骨質疏松治療呢?

在這里為大家提供一個簡易評估辦法,簡稱“OSTA指數”(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Tool for Asians),它代表著患骨質疏松的風險程度。具體算法如下:

OSTA指數=【體重(單位:千克)-年齡(單位:歲)】×0.2

如果您的計算結果屬于中高風險,就需要您盡快到醫院接受專業的診治。如果確診,除了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維生素K之外,更應盡早啟用治療骨質疏松的藥物。

寫在最后

鄰居鄭阿婆的遭遇會時時提醒我們,請關注長輩,尤其是那些與我們關系最親密的女性長輩。你可以想象嗎?也許母親們和外婆們正在經歷著骨質疏松,但她們卻并不知曉骨質疏松是可以進行規范治療的。

請不要讓這些最愛我們的女人們,一邊操勞著,卻一邊在默默等待著骨折的發生......

作者:上海市長寧區新涇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周祥俊 副主任醫師

標簽: 骨質疏松 骨質疏松癥 規范治療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