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天天資訊:中國海洋衛星二十年

時間:2022-07-27 09:34:59    來源:科普中國網    

大力發展、廣泛應用海洋衛星,是推動海洋強國建設不可或缺、無可替代的技術手段。從2002年5月15日我國首顆海洋衛星——海洋一號衛星發射至今,已經過去20年。


(資料圖片)

海洋一號A衛星CCD成像儀拍攝的渤海海冰遙感影像圖

“藍色國土”有了“天眼”

我國自1986年起開始組織開展海洋衛星的研制與發射論證工作。1997年,海洋一號衛星被正式批準立項研制。2000年11月,中國政府發表首部《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明確指出要建立長期穩定運行的衛星對地觀測體系,海洋衛星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海洋一號衛星研制的過程中,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制團隊積極創新,實現多項關鍵技術突破。“為了減輕衛星重量,海洋一號衛星采用了單軸驅動器驅動兩個太陽翼的技術,這在當時不僅是國內首創,在國際上也不多見。另外,利用網絡技術最新成果進行星務信息系統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電纜的數量與重量,同時也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衛星研制的電信號干擾難題。”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海洋一號系列衛星研制專家解釋。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五院)

2002年5月15日,海洋一號衛星發射升空,實現了我國海洋衛星“零”的突破;5月29日上午,衛星接通地面,傳來第一軌遙感圖像數據,圖像清晰,海洋特征明顯——我國廣袤的“藍色國土”從此有了“天眼”。

海洋衛星家族“添新丁”

2007年4月11日,我國第二顆海洋水色衛星——海洋一號B星成功發射。與海洋一號衛星相比,海洋一號B星的觀測能力進一步提高,同時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在軌運行的穩定與可靠,實際在軌壽命達到9年10個月。

2018年9月7日,第三顆海洋水色衛星——海洋一號C星升空,拉開了我國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海洋業務衛星的序幕。“隨著海洋一號A、B星的退役,海洋一號C星承擔起我國海洋水色觀測的使命,在海冰、赤潮、溢油、森林火災、圍填海監測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海洋一號系列衛星研制專家表示。

海洋一號B衛星模擬圖

2020年6月11日,海洋一號D星又發射升空,開啟了我國加快推動海洋衛星領域探索創新的新征程。自此,海洋一號D星與海洋一號C星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實現雙星上、下午組網觀測,大大提高了對海洋水色、海岸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有效觀測能力。

海洋一號C衛星海岸帶成像儀拍攝的雅魯藏布江遙感影像圖

2011年8月16日,我國迎來首顆海洋動力環境探測衛星——海洋二號的成功發射。次年3月2日,衛星正式交付用戶。“衛星在軌運行后,廣泛獲取全球海面風場、海洋動力場等多種重要海洋動力參數,直接服務于海洋環境監測與預報、海洋調查與資源開發等多個領域。”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海洋二號系列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張慶君表示。

此外,海洋二號衛星還與在軌運行的海洋一號衛星配合,以微波、光學兩種觀測手段,將海洋動力環境監測與海洋資源探測相結合,進一步完善了我國海洋立體監測體系。

“織就”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

2018年10月25日,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的首發星——海洋二號B星一飛沖天。該衛星可以持續監測海面風場、海浪、海流、海面溫度、海上風暴和潮汐,形成連續、穩定的海洋環境監測與數據獲取能力,在海洋防災減災、海洋環境預報、海洋資源開發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

2020年9月21日,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的第二顆衛星——海洋二號C星成功發射。該衛星具備測量全球海洋表面風矢量和海面高度,船舶自動識別以及信息的接收、存儲,轉發海上浮標測量信息等能力,入軌后與海洋二號B星組網,大幅提升了我國海洋觀測的范圍、效率和精度。

2021年5月19日,海洋二號D星成功發射。該星與海洋二號B星、C星在軌組網,標志著我國首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建成。“三星組網運行后,我國對全球海洋監測的覆蓋能力達到80%以上,監測效率和精度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將高效服務于我國海洋防災減災、海上交通、發展海洋經濟等領域。”張慶君指出。

除海洋一號、海洋二號系列衛星外,我國還發射了高分三號系列衛星,使得海洋衛星進入組網觀測時代,形成對全球海域連續高頻次觀測覆蓋能力。

標簽: 海洋衛星 航天科技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