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每日聚焦:是他讓我們實現了“紫菜自由”

時間:2022-07-27 09:27:10    來源:中國科學院檔案館    


(相關資料圖)

視頻:《檔案里的新中國科技》

紫菜不僅富有營養價值,并且味道可口,素為我國人民所愛好。但就在七十多年前,紫菜還是一種“珍稀食物”,國內每年的產量遠不能滿足人民的需要,高度依賴進口。現如今紫菜已經作為一道美食走進了千家萬戶的餐桌,我國的紫菜產量更是位居世界前列。那么這一轉變是如何實現的呢?中國科學院檔案館珍藏的這件我國著名海洋生物學家曾呈奎的《甘紫菜生活史的研究》論文及手稿為我們揭開答案。

早在上世紀,我國沿海人民曾經嘗試對紫菜進行人工養殖,但由于并不了解紫菜冬天生長、夏天“消失”的原因,也不知道紫菜具體的生長過程,更無法找到紫菜的“種子”,只能憑經驗和運氣從海里撈取野生紫菜,根本沒有紫菜養殖技術,僅依靠簡單的“清壇法”進行極為原始的增殖。因此,曾呈奎在50年代初提出:“今天紫菜研究的基本問題是生活史的問題,如不解決生活史的問題,就不能解決秋季大量出現于某些紫菜養殖海區的孢子來源問題,就不能把紫菜的養殖‘科學’化。”

從這份檔案中可以看到,為了攻克這個難題,曾呈奎及其助手選用了我國北方常見的且與條斑紫菜極為相似的甘紫菜作為研究對象,系統總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問題,經過細致研究,終于解開了紫菜復雜的生長過程,完成了紫菜生活史。

緊接著,曾呈奎帶領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又研發了紫菜自由絲狀體的培養方法,揭示了紫菜的“種子”的釋放規律,并科學地將紫菜“種子”命名為殼孢子,被科學界廣泛接受,沿用至今。與此同時,曾呈奎成功組織領導了紫菜育苗技術攻關,指出紫菜育苗只能采用人工育苗的技術路線,并發明了我國紫菜的“半人工”和“全人工”育苗技術,結束了養殖紫菜靠大自然恩賜“種子”的歷史,開啟了科學養殖紫菜的新紀元 。

圖片來源:海洋檔案公眾號

標簽: 中國科學院 存在的問題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