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今日熱文:【胖熊科普】90%以上的腸癌都因它而發生,快看看你有沒有中招

時間:2022-07-19 16:35:21    來源:科普中國網    

前兩周,胖熊科普了腸癌的知識,告訴大家從息肉到癌癥,惡變過程通常需要5-10年時間,所以高危人群做腸鏡可以有效預防。

(點擊右上角可查看文章)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后臺就有小伙伴留言了,說專家稱90%的腸癌都由息肉惡變導致,那么大腸息肉應該怎么預防呢?大腸息肉發現后怎么治療呢?

好嘛,既然有人誠心誠意發問了,那么本著科普到底的原則,我們今天就講講大腸息肉。

陳偉慶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消化內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對消化道出血、重型胰腺炎、肝硬化及其并發癥、炎癥性腸病等的臨床診治有較深入的研究,尤其擅長胃腸肝胰等疾病及在內窺鏡下的診斷、介入治療。門診時間:周一上午

張建偉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碩士研究生,擅長長消化道早期癌的診治、消化道出血的診治、急慢性肝病診斷及綜合治療等。熟練進行內鏡下多種操作及治療。發表SCI論文4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

大魚大肉好生活,引來大腸里的壞息肉

隨著現代人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經結腸鏡檢查發現大腸息肉的患者越來越多。

息肉是如何產生的?大腸息肉作為一種消化系統病變,與飲食結構密切相關。攝入大量“高脂肪、高蛋白、高能量”飲食,能促進膽汁的分泌,在腸道菌叢的作用下能將膽汁轉化成次級膽酸,而次級膽酸對結腸隱窩上皮細胞有細胞毒作用,能造成不可修復的細胞DNA損傷,這些受損的細胞逐步演變成息肉。

植物纖維素可使糞便量增多,使糞便成形,保持糞便內水分,稀釋腸道內致癌物質,促進致癌物排出體外,還能吸附對腸道有害的膽汁酸鹽。植物纖維素攝入不足,不利于有害物質的排泄,會增加息肉發生率。

長在腸管內面的“肉疙瘩”

大腸可分為“盲腸、闌尾、結腸、直腸和肛管”五個部分。大腸息肉是指所有向腸腔突出的贅生物的總稱,就像長在腸管內面的“肉疙瘩”。

大腸息肉包括腫瘤性贅生物和非腫瘤性贅生物,這兩種息肉在臨床上并不容易區分,在未明確病理性質前都可以稱之為息肉,因此,臨床上所謂的大腸息肉并不說明息肉的病理性質。

通過腸鏡檢查,可在鏡下看到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息肉。小的只有幾毫米,大的可有數厘米;外形上有的長得像蘑菇,有的像桑葚,有的像突出的小山包;數量上可從 1 個至數個不等,甚至整條腸子都是。

很多時候,腸道內即使長了息肉,身體沒有任何異常癥狀,許多人是在體檢時才發現。

至少90%大腸癌從息肉演變而來

目前,已明確至少有90%的結直腸癌是由結直腸息肉一步步演變而來。

經歷正常粘膜?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變的過程,這個過程一般需要5—10年的時間,但有些人也可以進展得很快。例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患者,在年輕時腸道就長滿了大大小小的息肉,癌變在所難免。

需要注意的是:息肉直徑越大癌變的幾率越高,發病率也隨年齡的增大而增高。大腸癌在中老年人群較多見,但在我國,大腸癌呈現年輕化的趨勢,這與環境、遺傳、生活習慣等因素密切相關。

中國早期結直腸癌篩查及內鏡診治指南建議以50歲作為結直腸癌篩查的起始年齡。因此,建議年齡超過50歲的人,無論有無不適癥狀,都應做一次結腸鏡,早發現早診治。

對于高危人群應從40歲開始定期篩查結直腸癌。因為有大腸癌家族史、低纖維飲食、吸煙酗酒、吃紅肉加工肉、低體力勞動、肥胖等人群患癌的風險比一般人更高。

不同息肉癌變幾率不相同

增生性息肉:最常見的一種息肉,是正常黏膜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屬良性病變,癌變率就很低。

炎性息肉:又稱假性息肉,是腸黏膜長期受慢性炎癥刺激而形成的息肉樣肉芽腫,往往多見于結腸炎患者。

管狀腺瘤:起源于直腸或結腸的良性息肉被稱為腺瘤,并可進展成為癌變腫瘤。腺瘤十分常見,尤其是在50歲之后。此類息肉癌變率約1%-5%。

絨毛狀腺瘤:較少見,多為單發。以直腸最常見,其次為乙狀結腸。此類息肉癌變率較高,較管狀腺瘤高10倍以上。

混合狀腺瘤:這類癌變率介于管狀腺瘤與絨毛狀腺瘤之間。

目前研究表明,95%以上的大腸癌是由大腸息肉中的腺瘤性息肉癌變而來的,腺瘤性息肉已被公認為大腸癌的癌前疾病。

內鏡下小手術就可以切除,但要注意復發風險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內鏡下息肉切除術具有創傷小、安全性高、并發癥少、費用低等優點,目前已成為大腸息肉治療的首選方法。但對于那些范圍較廣、體積較大的息肉,內鏡下切除困難,仍需外科手術治療。

腸息肉切除后,腸道內環境沒改變,遺傳因素不會改變,所以仍然有復發的可能。所以對大腸息肉進行及時切除、定期復查能夠有效減少大腸癌發生的風險。一般認為要到80歲后腸道長息肉才會逐漸停止,尤其肥胖、高血脂和有息肉家族史的人更容易長息肉。

三大常見問題

Q1:大腸息肉如何“潛伏”?

多數大腸息肉患者可無任何臨床癥狀,一直默默無聞 “潛伏”在我們的身體內,不易被察覺,即使出現腹脹、腹瀉、便秘等消化道癥狀,也因癥狀較輕微和不典型而往往被人忽視。

部分較大的息肉可引起大便習慣改變、次數增多、便中帶有粘液或粘液血便等腸道癥狀,但偶有腹痛,極少數患者可出現長期便血或貧血、大便時有腫物自肛門脫出等癥狀。

Q2:查出息肉何時復查?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推薦結直腸癌高風險人群結腸鏡篩查時間是3年;臨床上通常根據結腸鏡病理檢查結果、切除完整性、腸道準備、健康狀況、息肉家族史和既往病史等來決定復查時間;對于低中風險息肉切除術后復查時間建議在1—3年內。

有下列情況時建議短期在3—6月內復查一次腸鏡:

■ 腸道準備欠佳,未能達到高質量腸道準備,影響檢查視野;

■ 各種原因導致上次未能完成全結腸檢查;

■ 一次切除息肉總數超過10個;

■ 大于1cm的廣基息肉采用分片切除;

■ 大于1cm絨毛息肉伴重度異型增生;

■ 息肉已局部癌變未達黏膜下層或超過黏膜下層不愿追加手術切除時。

Q3:哪類人群易被“盯上”?

有消化道腫瘤家族史;

有腸炎疾病史;

有長期慢性便秘、慢性腹瀉、粘液血便史;

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術后、膽道疾病、糖尿病史;

有下腹部放療史;

息肉的發生也與低纖維飲食、長期吸煙飲酒、高齡等因素相關。

預防腸息肉,從以下方面著手

1.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煙和酒是極酸的酸性物質,酒精刺激會加重息肉的刺激,長期吸煙喝酒的人,極易導致酸性體質,誘發腸息肉,因此戒煙限酒,是非常必要的。同時,保持良好的排便習慣,有助于預防腸息肉的發生。

2.把好飲食關

保持飲食清淡,應多吃蔬菜水果等纖維素豐富的食物,避免因低纖維素導致便秘習慣,同時,少吃加工肉制品,可有效減少息肉的發生。近年來研究表明,阿司匹林等一些藥物可能有助于預防息肉發生。

3.保持好心情

壓力是腸息肉的重要誘因,當人精神過度緊張,支配內臟器官蠕動的交感神經興奮,抑制胃腸蠕動,導致便秘發生,因此保持好的心情,有良好的心態應對壓力,也是預防腸息肉的重要措施。

4.適當運動

適當運動可增強胃腸蠕動,加速糞便排出體外,減少息肉發生。

5.保持生活規律

生活要規律,生活習慣不規律的人,如長期熬夜、徹夜唱卡拉OK等無規律生活,都會加重體質酸化,容易患腸息肉。

文 / 胖熊 圖 / 網絡(請聯系刪除)

審核 /陳偉慶 張建偉

中國醫療自媒體聯盟成員

科普中國共建基地

重慶市科普基地 / 重慶市健康促進醫院

重慶市科委科技傳播與普及項目

國家衛健委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健康素養類項目

標簽: 大腸息肉 結直腸癌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