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微頭條丨一起觀賞! 來自冰川世紀的“中國鴿子花”

時間:2022-07-07 05:41:15    來源:科普中國網    

幅員遼闊、地大物博的中國,自然條件復雜多變,孕育出了豐富的植物資源,其中有許多是北半球地區的古老孑遺物種,珙桐就是典型代表之一。

珙桐——植物界的“活化石”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第四紀冰川時期,由于溫度急劇下降,曾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珙桐相繼滅絕,僅在受冰川活動影響較小的中國西南地區存活下來,成為了我國特有的第三紀孑遺植物。

珙桐號稱植物界的“活化石”、“綠色熊貓”、“林海中的珍珠”,被列入了中國珍稀瀕危植物名錄之中,是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開花的珙桐植株(圖片來源:wikipedia-Rasbak)

在自然條件下,珙桐主要分布在中國西部長江流域溫潤亞熱帶山地, 常混生在海拔1250~2200米的濕潤常綠闊葉落葉混交林中,多呈間斷性零星或小塊狀分布。

現在在湖北神農架、貴州梵凈山、四川峨眉山、湖南張家界和天平山以及云南省西北部,可以看到零星或小片的天然林木。

不過,珙桐在被全世界引種栽培后,目前的分布范圍已遠遠超越其自然保存的范圍,位置逐漸北移,海拔也越來越低。

比如在北京,國家植物園北園引種栽培的珙桐,正開著一樹漂亮的白花。

你以為的花瓣其實是苞葉

珙桐的花朵盛開時像一只展翅欲飛的白色鴿子,又被稱為“中國鴿子花”。春夏交替之際是珙桐開花的時節,遠遠望去,一樹的“白花”迎風飛舞,仿佛結伴的鴿群在空中翱翔,非常壯觀,似乎在傳遞著中國人民期盼世界和平的愿望。

圖: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盛開的珙桐花(攝影:張莉俊)

然而,這漂亮的“白色鴿子花”并不是珙桐真正的花,而是兩片自然下垂的白色花瓣形狀的苞葉。

它由葉片變異而來,是一種變態葉,初為淡綠色,繼變為乳白色,最后變為棕黃色而脫落。真正的花是藏在這兩片白色苞葉下的點狀紫紅色小花,這些花聚集在一起,像一個棕紅色的小圓球。

若鴿子起舞的珙桐花(照片來源:Wikipedia-Teg752)

除了白色的苞片,2016年4月,國內還首次在四川省宜賓市珙縣王家鎮發現了近20株苞片為粉紅色的珙桐,其葉片呈淡淡的猩紅色。這為園林色彩布置、選育觀賞品種提供了重要材料。“粉色鴿子”走進大眾視野指日可待。

珙桐的花小而不起眼,亮眼的大苞片,醒目易見,在保護花粉不受雨水打濕的同時,吸引著昆蟲前來采蜜授粉,完成繁衍過程。

科研觀賞兩不誤

有關珙桐的相關研究,自1869年,一位名叫阿爾芒·戴維(Armand David)的法國傳教士和生物學家在四川穆平(現在的寶興縣)首次發現珙桐,并將一份標本送到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以來,已有百余年的研究歷史。

法國傳教士戴維(圖片來源:wikipedia)

珙桐作為我國土生土長的第三紀孑遺植物,探究其起源、演化與瀕臨滅絕的原因在研究古植物區系、系統發育以及古地理環境等方面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同時如何科學保護、開發和利用好珙桐,也是我國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工作。

古老珍稀的珙桐不僅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而且在人們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植株可以觀花賞果,種子和果皮能榨出味道清香的油,樹皮可提取拷膠或制備活性炭,木材可作為家具、建筑的原料,花是良好的蜜源。

如今珙桐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和極高的園林觀賞價值已為世人所公認,是我國乃至世界備受青睞的寶貴資源,在歐洲和北美作為觀賞樹種廣泛種植,被西方稱贊為“北溫帶最美麗的喬木”。

是什么讓珙桐瀕危?

正是因為珙桐的經濟價值,珙桐正面臨著生存威脅。肆意采摘野生苗、采伐樹木、摘取還未成熟的果實以及實行項目開發破壞生態環境等人為因素,使得野外很難發現珙桐種子自然生長的樹苗,對它造成了致命的破壞。

除了外在原因外,珙桐也有許多內在原因導致其數量急劇下降,從而游走在滅絕的邊緣。

首先是生境范圍狹窄。珙桐對生長環境要求嚴苛,幼年時期,喜歡蔭蔽的環境;中齡后,則更加喜光,光線不足,生長也會受到抑制。

其次是自然更新困難。珙桐靠種子萌發實生苗和根萌蘗(從根上長出新芽)兩種繁殖形式進行自然更新。種子成熟后會經歷漫長的休眠期,用種子繁殖一般需要15~18年才能開花結實,20~25年才進入盛果期,即便結果,其大小年現象也非常明顯,且早期落果嚴重,有“千花一果”之說。

而根萌蘗繁殖的方式雖然以群體行為不斷擴大生存空間,增強抵御不良環境的能力,從而增加了生存機會,但卻限制了珙桐的擴展范圍,不利于擴散。

最后,珙桐的種子敗育現象嚴重。珙桐果核中大多數僅有1~3枚種子發育成熟,而且大多數胚發育一定時間后還會出現停止生長的情況。嚴重的敗育現象,大大降低了種子的發芽率。

為了保護珙桐,一方面,國家在其集中生長的地區建立了自然保護區,進行就地保護。通過禁止濫砍濫伐,對生境加強保護,確保珙桐異交結實、種子萌發、幼苗生長,以最大限度保留珙桐的遺傳多樣性。

另一方面,科學家們通過不斷研究實踐,實現了人工繁育技術。全國各地進行大量人工引種栽培實踐,為珙桐的遷地保護積累了寶貴經驗,并逐步開展珙桐對干熱氣候的適應性馴化,深入研究其瀕危機制,以保護其進化潛能。

歷經了百萬年的滄海桑田之變,珙桐見證了古地理、古氣候的變遷,目前在分類學上,是珙桐屬這個家族里的唯一物種,被稱為第三紀植物區系的直接后裔。

珙桐被世界各國競相引種的經歷使得它若翩翩飛舞的白鴿,承載了祖國的友誼使命,將中國人民愛好和平的愿望播撒于世界各地。

珙桐曼妙的身姿和寶貴的價值值得人類用心守護,只有大家攜手努力才能讓我們的后代也能欣賞到這古老物種的優美姿態。

參考文獻:

陳俊汕.植物活化石—珙桐[J].中國林業,2007,30-33.

張征云,蘇智先,申愛英.中國特有植物珙桐的生物學特性、瀕危原因及保護[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66-69.

羅世家.珙桐遺傳多樣性與保護生物學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12.

占玉燕,劉艷紅,熊文娟.珙桐瀕危原因研究現狀及展望湖北林業科技2021(1):41-43.

中國植物志 http://www.iplant.cn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曹承娥(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標簽: 遺傳多樣性 種子萌發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