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全國瘧疾日丨從3000萬到0病例,靠的是什么?

時間:2022-04-26 12:58:25    來源:科普中國網    

4月26日,第15個“全國瘧疾日”。

說起瘧疾,很多人會想到青蒿素,想到屠呦呦。

這位20多歲立志學醫,39歲投身研究青蒿素的科學家,在研究室里做了一輩子科研,挽救了數百萬瘧疾患者的生命。

去年,影視劇《功勛》熱播,其中一個單元《屠呦呦的禮物》,講述的就是她和同事們研究防治瘧疾藥物的故事。

電視劇開拍前,屠呦呦再三叮囑導演:“千萬別把這事說成是我一個人的功勞。”

一如當初她獲諾貝爾獎后所說:“這不僅僅是我個人的榮譽,更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科學家群體的認可”。

屠呦呦在工作中(翻拍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瘧疾俗稱“打擺子”,是一種經蚊叮咬感染瘧原蟲所引起的蚊媒傳染病,嚴重的可導致死亡。

20世紀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我國曾出現兩次大范圍的瘧疾暴發流行,最高峰出現在1970年,全國瘧疾發病人數超過2400萬。

研制對抗瘧疾的藥物刻不容緩,但當時的科研條件十分艱苦。

為了培育實驗用蚊,科研人員在狹小悶熱的飼養室里,長期用自己的雙手供蚊子吮吸。

研究瘧疾的實驗設備不足,科研人員只能去其他單位借用,為了不打擾同行白天的工作,只能晚上加班使用。

為盡快找出治瘧良方,科研人員以身試藥。他們將患瘧病人的血液注入自己身體,通過親身實驗體驗病情變化,每一次試藥都是“死里逃生”。

為防治瘧疾,科研人員與蚊子“較勁”,大到蚊種的鑒定分類和蚊媒傳染病防治,小到蚊子標本上肉眼看不到的部分,他們都熟稔于心。

1972年,中國科研人員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研發成藥物治療瘧疾。

董學書帶上設備去采集蚊蟲標本。

圖片來源:云南省寄生蟲病防治所

抗擊瘧疾70年,瘧疾病例從3000萬到0,中國科學家居功至偉。

(圖片來源:新華網)

這本《瘧疾研究:1967—1980年成果選編》的封面上,印有一枚閃亮的勛章,勛章下的底圖是白描的分子結構。

很多年過去了,這幅設計并不華麗出眾的封面,卻讓如今正與新冠病毒抗爭的我們受到了鼓舞——

用好科學這個最有力武器,我們終將戰勝疫情。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學會這份夏日蚊蟲防治攻略,

做防蚊達人!

綜合來源:新華網、央視新聞、健康中國等

標簽: 健康中國 有力武器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