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聾和啞有必然聯系嗎?如何科學保護我們的耳朵?

時間:2022-04-19 18:01:15    來源:《世界聽力報告》    

聽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年有兩位女孩的故事讓我們再一次認識到,聽力保護的重要性。

一位是“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江夢南,她憑借堅強的毅力,從無聲世界里突圍,通過安裝人工耳蝸重獲新“聲”,一路考到清華,攻讀博士學位。另一位是第9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健聽女孩》中的露比,她作為聾啞家庭中唯一聽覺正常的成員,在追求夢想的過程,面臨聾啞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家庭與社會的矛盾、現實與夢想的矛盾,但是她通過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理解關愛來克服困難。

江夢南(來源:央視新聞)

《健聽女孩》劇照(來源:豆瓣)

這不禁引起我們的思考:我們是如何聽到聲音的?聽力為什么會損失?關于聽力損失我們又能做些什么?如何走進聽障人士的世界并與之相處?

Part.1

我們如何聽到聲音?

我們的聽覺系統可以分為外耳、中耳、內耳三部分。聲音經外耳傳到鼓膜并使其振動,振動通過中耳的三個聽小骨傳遞到內耳的耳蝸,并使耳蝸內的液體開始運動。液體的運動由毛細胞轉換為電刺激,最終經聽覺神經傳遞到大腦并被感知為聲音。

聽覺系統結構(來源:《世界聽力報告》)

Part.2

聽力為什么會損失?

在出生時每個人都有一個聽力基線。在此后的生活中,聽力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如耳部疾病、高強度噪聲、年齡增長等消極因素會導致聽力受到損害,而良好的耳部衛生、免疫接種、遠離噪聲等積極因素也可以防止聽力損失的發生。

聽力的影響因素(來源:《世界聽力報告》)

Part.3

“耳聾”、“耳背”與“聽力損失”是什么關系?

正常人雙耳的聽力閾值為20分貝或更好,當一個人的聽力閾值大于20分貝時便認為其患有聽力損失。2021年《世界聽力報告》將聽力損失細分為輕度、中度、中重度、重度、極重度、全聾和單側聾共七級,不同程度聽力損失的患者在安靜環境和噪聲環境下的聽力體驗依次變差。

而我們生活中常說的“耳背”是指患有輕度到重度的聽力損失,有此癥狀便應引起重視,及時采取相關措施。“耳聾”則是患有深度聽力損失,基本或完全聽不到聲音。

聽力損失按照發生病變部位可以分為三種:外耳或中耳發生病變導致聲音無法傳到內耳造成的聽力損失,稱為傳導性聽力損失;耳蝸/聽覺神經病變導致的無法感知聲音和認知功能障礙,稱為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上面兩種因素同時存在引起的聽力損失稱為混合型聽力損失。

Part.4

聾和啞有必然聯系嗎?

在生活中常有“十聾九啞”一說,其實聾和啞并沒有必然的聯系。聾是聽覺系統障礙,而啞是發聲器官存在障礙。但是先天性耳聾患者從最開始便無法聽到語音,失去了模仿和學習語言的機會。即使一些后天性耳聾患者最初學習了一些基本語言,也有可能因耳聾再次喪失語言能力。

Part.5

人工耳蝸如何讓人們重獲新“聲”?

江夢南通過安裝人工耳蝸的方法重新聽到聲音,原理是什么呢?其實,人工耳蝸可以分為外部系統和植入系統兩個部分。外部系統包括麥克風和語音處理器和外部發射器,首先麥克風可以感知聲音,然后語音處理器將聲信號轉換為電信號,最后利用外部發射器將電信號傳遞到植入系統。植入系統的內部接收器接收電信號后,將其傳至電極陣列,直接刺激聽覺神經。

關于人工耳蝸有兩點需要我們注意。第一,人工耳蝸繞過受損的耳蝸毛細胞,直接刺激聽覺神經產生聽覺,使其成為重度或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患者的合理治療方式,但是人工耳蝸對聽覺神經受損的聽障者無效。第二,植入人工耳蝸的聽障者和常人聽到的聲音是有區別的,植入手術完成之后,依然要進行康復訓練才能最大可能發揮人工耳蝸的益處。

Part.6

如何保護我們的聽力?

1.預防。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免疫接種、在醫生指導下謹慎用藥、保持耳部衛生、盡量縮短在噪聲環境的逗留時間、合理使用電子設備等都是預防聽力損失的有效措施。

2.早期發現。青少年、噪聲環境中的工作人員、老年人等重點人群可借助hearWHO、醫院聽力測試等方式定期篩查聽力,確保在盡可能早的階段發現聽力損失。

3.早期干預。一旦發現患有聽力損失,應對其進行早期干預。目前醫療手段可以治愈大多數耳部疾病,甚至有可能逆轉相關的聽力損失。即使在聽力損失不可逆轉的情況下,利用助聽器和人工耳蝸等聽力技術、學習手語唇語等替代交流方式,以及采取其他康復治療手段,也可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發揮其潛能。

最后,請大家尊重、理解、關懷身邊的聽障人士。希望隨著社會和科技進步,我們能夠早日實現《世界聽力報告》中所描繪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沒有人會患可預防的聽力損失,而那些患有聽力損失的人可以通過康復、教育和賦權實現其全部潛能。

制作:中國科普博覽

作者:石志奇

作者單位:中科院聲學所 超聲學實驗室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中國科普博覽立場

本文首發于中國科普博覽(kepubolan)

轉載請注明公眾號出處

中國科普博覽

標簽: 聽力損失 人工耳蝸 聽到聲音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