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天天關注:太陽也會“海嘯”?新研究或已破解莫爾頓波之謎

時間:2023-07-04 17:05:57    來源:科普中國網    

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里有這樣一個駭人聽聞的場景:由于地球停止自轉,上海地區的海平面將上升300米,全世界大量沿海地區將被海嘯吞沒!可見,人類在海嘯面前是多么的脆弱。作為地球上影響范圍最廣的爆發性自然災害之一,海嘯的波速高達800公里每小時,可以傳播數千公里。海嘯主要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發、海底滑坡等活動引發的。這種劇烈的爆發活動,不僅會在地球上發生,在太陽上經常出現,如日冕物質拋射和耀斑,這些爆發活動也能引發能量更高、尺度更大的“太陽海嘯”。

圖1:地球海嘯(圖源:網絡)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太陽海**”“**海”

“太陽海嘯”是在太陽大氣中傳播的一種波動現象,所以可將太陽大氣視為這種波的傳播媒質——“太陽海”。如同地球海嘯一樣,太陽大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太陽海嘯”的性質。

太陽通過核心區域的核聚變不斷產生能量,然后這些能量向外通過輻射區、到達外面的太陽大氣。太陽大氣由內到外可分為光球層、色球層、過渡區和日冕,充滿著等離子體或電離的氣體。光球就是肉眼可見的太陽發光圓盤,厚度約500公里;光球上方是厚度約2000公里的色球層和約100公里厚的過渡區;過渡區再往外就是日冕層,范圍可以一直延伸到行星際空間。光球的溫度在5000度左右,色球溫度范圍在4000-20000 度,日冕溫度則高達百萬度量級。太陽大氣中的等離子體密度,在光球、色球和過渡區中急劇下降,而在日冕中則下降緩慢。另外,太陽大氣中充滿了磁場,這些磁場由太陽內部產生并不斷浮現到上方大氣中,最終影響甚至控制著太陽大氣中的活動現象。

圖2:“太陽海”(圖源:維基百科)

任何擾動都會產生波動。地球大氣中的擾動可以產生聲波,地震波也是聲波的一種。在太陽大氣之中,擾動激發的主要是磁聲波,即聲波和磁場的波動(一種由磁力線晃動引起的、被稱之為阿爾文波的波動)耦合在一起產生的。這些磁聲波的速度可以從一兩百公里每秒一直到上千公里每秒。

太陽海嘯”的發現

“太陽海嘯”,表現為太陽大氣中從爆發源區向四面八方傳播的圓形波前,因其輻射增強主要集中在 極紫外波段,所以又稱為日冕極紫外(EUV)波。另外,由于最早是被 1995年發射的太陽和日球層天文臺(SOHO)衛星上的極紫外成像望遠鏡(EIT)觀測到的,所以最早的名字是日冕EIT波。首例“太陽海嘯”是在1997年被EIT探測到的,但它的存在卻是早在20多年前就被預言的。

圖3: “太陽海嘯”。(圖源:NASA/STEREO)

早在太陽觀測衛星上天之前,天文學家主要依靠地面望遠鏡觀測太陽。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天文學家蓋爾.莫爾頓(Gail Moreton)便觀測到了發生于太陽色球層中的“海嘯”現象,下圖給出了一個例子。這種波強度比較弱,但速度高度上千公里每秒,幾乎可以在太陽表面全球范圍內傳播。后人把這種“色球海嘯”稱之為莫爾頓波。

圖4:“色球海嘯“(圖源:美國國家太陽天文臺和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

這么快的莫爾頓波是色球層中產生的波嗎?考慮到色球阿爾文速度(約100公里每秒)比較小,1000公里每秒的高速色球磁聲波就只能是非常非常強的激波了(馬赫數約為10)。但是,這么強的激波應該會很快衰減,傳播距離很短,跟觀測不符。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968年日本天文學家內田裕中(Yutaka Uchida)提出:莫爾頓波是在日冕中傳播的快速激波向下壓縮色球所留下的“足跡”。這樣,莫爾頓波的速度是由日冕中的磁聲波速度決定的,并不決定于色球中的磁聲波速。這個理論能解釋莫爾頓波的很多觀測特征,同時也跟很多科學理論一樣,做出了一項預言:日冕中存在著“海嘯”!由于日冕輻射波段多集中在極紫外(EUV)或軟X射線波段,而這些輻射是無法穿越大氣到達地面的,因此,為驗證這個預言需要發射太陽觀測衛星到天上去。這就回到了前面所介紹的---EUV波或EIT波的發現。

**“色球海嘯”——莫爾頓波**

自被發現以來,只觀測到數十例莫爾頓波。然而,自多個太陽衛星上天以來,已觀測到了上千個“太陽海嘯”事件。那么問題來了,既然“太陽海嘯”是莫爾頓波的源頭,為什么這么多的“太陽海嘯”只產生了這么少的“色球海嘯”?也就是莫爾頓波為什么如此罕見?

近期,山東大學空間科學研究院鄭瑞生教授和陳耀教授及其合作者(包括南京大學陳鵬飛教授和北京大學田暉教授)在國際學術期刊《天體物理學研究快報》上發表論文,為解決“太陽海嘯”“色球分嘯”的罕見之謎提供了關鍵證據。

該研究發現,對于伴有莫爾頓波的日冕EUV波,在其波前底部均存在一段銳利且明亮的區域,而且在源自日冕與色球中間區域即所謂過渡區的304埃譜線上也存在類似波動響應;更令人驚訝的是,這類事件都是由傾斜爆發引起的。因此,提出“太陽海嘯”可成功激發“色球海嘯”的最為關鍵的因素之一,是爆發的高度傾斜(偏離徑向70度左右)位形。高度傾斜的“太陽海嘯”波前能夠更強烈壓縮太陽低層大氣從而激發“色球海嘯”,而高度傾斜爆發的不常發生或“罕見”很可能正是天文學家尋覓許久的導致“色球海嘯”罕見的關鍵原因!該研究對全面理解“太陽海嘯”的激發機制和立體傳播有著重要意義,還可以間接揭示傾斜爆發的觸發機制和高能粒子的加速機制,從而為空間天氣預報提供重要信息。

圖5:傾斜爆發中的“太陽海嘯”(圖源:Zheng et al. ApJL, 2023)

本文為科普中國·星空計劃扶持作品

作者:鄭瑞生

審核:韓文標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 研究員

出品:中國科協科普部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