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天天新消息丨中暑?夏季感冒?——告訴你如何識別和防治

時間:2023-06-05 05:36:44    來源:科普中國網    

這是達醫曉護的第4402篇文章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謝卻海棠飛盡絮,困人天氣日初長”,告別如花似錦、柳絮紛飛的春天,我們迎來了驕陽似火、綠樹成蔭的夏天。夏日炎炎,隨著氣溫的逐步升高和極端氣象條件下高溫日出現頻次增加,不少人會出現頭暈頭痛、發熱汗出、乏力納差等癥狀,好像是中暑?又有些像感冒?同樣是夏天常見的急癥,兩者該如何區分?分別可以采取哪些防治措施?我們來幫大家支支招。

一、識別中暑和夏季感冒

1.區分病因

中暑通常發生在持續處于高溫(32℃以上)或同時濕度較高(60%以上)、通風不良的環境或衣著條件之后,人體在維持正常體溫的過程中出現一系列變化而引起的不適反應(增加蒸發而使出汗增多、循環加快引起心悸和頭痛、外周血管擴張引起皮膚潮紅、為了降低基礎代謝使內臟血流減少而引起消化等功能下降、電解質丟失過多引起肌肉痙攣、或水分丟失過多引起循環功能衰竭等),甚至由于體溫調節嚴重失衡、汗腺功能衰竭而引起嚴重的神經系統癥狀和全身多系統功能衰竭。夏季感冒的發生本質上與發生于其他季節的感冒一樣,受風寒是主要原因,在夏季多由于貪圖涼快而將室內空調溫度設置過低、或直接對著空調出風口(或風扇)持續吹冷風,也常因短時間內較頻繁地進出溫差較大的室內外環境、淋雨等所致。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中暑或夏季感冒患者共同的特點是往往存在一些基礎慢性疾病、或近期過度勞累、飲食和作息不規律等易導致機體調節能力和免疫功能下降的情況。

2.區分癥狀

大部分中暑患者通常先出現大量出汗、口渴、頭痛頭暈、乏力、心慌、惡心和食欲下降等表現;通常不會出現惡風、怕冷、寒顫;由于出汗較多,發熱并不明顯,有時出現低熱,但如果不能得到及時處置使病情持續加重或發生熱射病時可出現高熱和意識障礙,此時由于體溫調節功能嚴重紊亂、汗腺功能衰竭,反而無汗。夏季感冒時如果出現發熱癥狀,常先有惡風、怕冷等表現,體溫低熱或高熱均有可能,并常伴有頭暈、頭痛、肌肉酸痛等表現;初期一般不出汗或少量出汗;最常見的癥狀有噴嚏、鼻塞、流涕、咽癢、咽痛、咳嗽、咳痰等;有時伴有惡心、嘔吐、腹瀉等消化功能紊亂的癥狀。

二、應對和預防

1.中暑:

(1)應急處置:疑似發生中暑時,應及時離開高溫環境,轉移到陰涼和通風良好的區域,如穿著透氣性較差的工作衣帽應盡快脫除;以溫水擦拭全身以幫助蒸發散熱,患者體溫較高時可在其頭后枕部、或腋窩、或腹股溝等處放置冰袋降溫,但注意一般情況下不要使用冰水擦拭全身,以避免外周血管和汗腺收縮影響散熱;及時補充水分,出汗較多的患者首選含有一定量鈉、鉀等電解質的飲料、或沖服專用口服補液鹽;如果患者出現反復肌肉痙攣、高熱不退、意識障礙、無汗、少尿等嚴重癥狀,應及時送醫就診。

(2)預防:避免長時間逗留于高溫、高濕和通風不良的環境中,尤其是患有基礎疾病者、肥胖者、老年人、孕婦及兒童等人群;戶外運動或體力勞動應避開陽光直射和高溫時段;衣著盡量選擇天然纖維材質的衣物,以利于透氣散熱;注意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正常成年人每日飲水量應達1500ml以上,夏季根據氣溫及出汗情況酌情增加;可選擇薄荷、菊花、荷葉、蒲公英、麥冬、烏梅、太子參等中藥煎煮或泡水代茶飲,可以清熱解暑、益氣生津;夏季日常飲食可適量選擇綠豆、黃瓜、西瓜、苦瓜、冬瓜等食材幫助清涼解暑。

2.夏季感冒

(1)居家應對:合理使用解熱鎮痛類非處方藥物:對于鼻塞流涕、頭痛、全身肌肉酸痛明顯的患者,可以選擇復方制劑,如復方氨酚烷胺片、酚麻美敏片等;對于高熱為主(如體溫高于38.5℃)的患者,可以選擇單一制劑,如對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片、吲哚美辛栓等;需要注意,只能使用一種解熱鎮痛藥物,切忌聯用兩種及以上藥物或超劑量使用;可選擇使用疏風解表類非處方中藥制劑,如正柴胡顆粒、疏風解毒膠囊等;伴有消化道癥狀時可相應選擇藿香正氣液、香連片、蒙脫石散等非處方藥;口服藥物若超過3天,癥狀不緩解或呈持續加重趨勢時,應及時就醫。

(2)預防:大量出汗或淋雨后要及時擦干身體并更換衣物,避免直對空調或風扇吹風;室內空調溫度設置不宜過低,以避免室內外溫差過大;室內環境注意保證空氣流通,每日至少兩次開窗通風,每次半小時以上;氣溫大幅度變化時及時增減衣物;夏季降暑避免貪涼,不宜過多攝入冰飲冷食;適量運動,保證充足睡眠以提高機體免疫力。

小貼士

夏季預防中暑和感冒,勞逸結合、合理作息和飲食、保持情緒平和、規范治療和控制基礎疾病是共同的原則。

作者: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

急診科 蔡靜雯 醫師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