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天天日報丨【智惠農民】河中狼族——食人鯧

時間:2023-02-28 10:52:03    來源:科普中國網    

近年來,隨著我國商品貿易和人員往來日益頻繁,外來入侵物種擴散途徑更加多樣化、隱蔽化,多數入侵物種可在我國找到適宜生存環境,一旦定殖,徹底根除難度大,嚴重影響入侵地的生態環境,損害農林牧漁業可持續發展和生物多樣性。


【資料圖】

外來物種入侵防控事關國家糧食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態安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防治外來物種侵害”。2022年8月1日起,農業農村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海關總署聯合發布的《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正式開始實施。《辦法》是我國第一部針對外來物種防控的管理辦法,對從源頭預防、監測預警、治理修復等方面作出規定,全力構建全鏈條防控體系。

2012年7月,廣西柳州市民張某在柳江河段給小狗洗澡時,遭到3條兇猛的魚攻擊,他的手掌被咬出血。經專家組鑒定,攻擊張某的這種魚就是原產于南美洲的桑氏鋸脂鯉,是食人鯧的一種,是非常兇猛的肉食性動物。

食人鯧咬人圖片(圖片來自網絡)

食人鯧是什么?

食人鯧,也稱食人魚,是分布于南美洲亞馬孫河中的一種魚,是水虎魚(Piranha)的一種。水虎魚有近56種,屬脂鯉科中的鋸鮭脂鯉亞科,按食性不同,可分為:雜食性,肉食性兩種。

肉食性的食人鯧,學名紅腹鋸鮭脂鯉(Nattereri),即納氏鋸脂鯉。該魚體長30厘米(不計尾鰭)。主要分布于安第斯山以東至巴西平原的諸河流中。除亞馬遜河外,庫亞巴河和奧利諾科河也是其主要產地。現處于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分布于阿根廷、巴西。

食人鯧的牙齒(圖片來自網絡)

食人鯧為什么可怕?

食人鯧的品種很多。成群的食人鯧常將誤入水中的動物在短時間內吃得只剩白骨,甚至會攻擊人。它們體型很小,但性情非常殘暴,嘴里長滿了鋒利的尖牙,一口就能咬下一大塊肉。

食人魚捕食的時候,通常是一擁而上,輪番撕咬。獵物受傷流血,彌漫在水里的血腥味,會讓它們變得更加狂躁,用像外科醫生的手術刀一般鋒利的牙齒,瘋狂地撕咬切割獵物,直到剩下一堆骸骨。

食人鯧捕食圖片(圖片來自網絡)

從動物進化的角度來看,這類魚與廣泛分布于中國的鯉形目魚類(如鯉魚)的親緣關系比較近,但背部多有一個小小的主要由脂肪組織形成的鰭,被叫作“脂鰭”,所以中國魚類學家通常稱其為“脂鯉”;又因為鮭形目鮭科魚類(如大麻哈魚或“三文魚”)也具有類似的脂鰭,兩者在這一點上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也有稱其為“鮭鯉”的。

食人鯧(圖片來自網絡)

食人鯧的習性

雖然食人魚非常兇殘,但其實很難“稱霸”亞馬孫地區。因為對于食人魚來說,在亞馬孫流域的河流里去獵食其他魚類并不容易。亞馬孫河的河水實在渾濁,能見度通常不超過1米,而食人魚發起攻擊時離獵物的距離不能大于25厘米。

食人魚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只有成群結隊時才兇狠無比。有的魚類愛好者在玻璃缸里養上一條食人魚,為了在客人面前顯示自己的勇敢,有時他故意把手伸到水里,在大多數情況下他都能安然無事。 如果手指有傷就另當別論了。假如客人湊近玻璃缸或是主人做了一個突如其來的手勢,這種素有“亞馬孫河的恐怖”之稱的食人魚竟然嚇得退縮到魚缸最遠的角落里不敢動彈。顯而易見,平常成群結隊時不可一世的食人魚,一旦離了群,就非常膽小。

作者:陳曉童(湖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生在讀)

科學性把關:徐樂天(湖北大學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標簽: 管理辦法 生態環境 成群結隊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