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學者10年研究發現:愛做飯的人更長壽!

時間:2023-02-21 15:34:03    來源:開放科學    

**下館子、**外賣,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隨著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大部分年輕人因為沒有時間、不會做飯等原因不愿做飯了,下館子逐漸成為百姓生活中的常事。不過美味背后,卻藏著一些健康隱患,比如油、鹽攝入往往超標,久而久之導致肥胖、高血壓,還會誘發糖尿病、腦卒中,甚至是腫瘤。

日前,武漢科技大學醫學院****榮爽教授等人在**《營養與營養學學會雜志》**" J Acad Nutr Diet"期刊上在線發表了一篇題為"Association Between Frequency of Eating Away-From-Home Meals and Risk of All-Cause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的研究。


(資料圖)

調查人員研究了去餐館就餐與死亡風險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經常食用(每天≥2次)餐館的食物與全因死亡的風險增加顯著相關,**全因死亡率高49%。

有證據表明,外出就餐往往能量密度、脂肪和鈉含量較高,但水果、蔬菜、全谷類食品和膳食纖維和抗氧化劑等保護性營養素含量較低

調查人員對35084名年齡大于等于20歲的成年人進行了面對面的家庭訪談,這些人參與了1999-2014年全國健康和營養檢查調查(NHANES),參與者報告了他們的飲食習慣,包括在餐館吃飯的頻率。

然后將這些記錄與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死亡記錄聯系起來,特別是全因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和癌癥死亡率。

在平均17年的隨訪中,2781人死亡,其中51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638人死于癌癥。

在調整了年齡、性別、飲食和生活方式以及體重指數因素之后發現,很少在餐館吃飯(每周少于一頓)的人比經常在餐館吃飯(每天兩頓或更多)的人的全因死亡率低49%,而心血管死亡率癌癥死亡率的數據沒有統計學意義。

家庭外飲食頻率與全因死亡率關系

結果表明,在長達16.75年的隨訪期間,經常食用餐館的食物與全因死亡的風險增加顯著相關,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癌癥死亡率之間的關系值得進一步研究。

該研究是最早量化外出就餐與死亡率之間關系的研究之一,研究結果與之前的研究一致。作者解釋說,盡管新出現的證據仍然有限,但表明經常外出就餐與慢性病風險增加有關,如肥胖和糖尿病以及其他慢性病的生物標志物。

通過研究結果,應該鼓勵人們在家多做飯

而且,早期有研究表明,愛做飯的人更長壽!中國學者10年研究發現:愛做飯的人更長壽

一項研究發表在 Public Health Nutrition雜志上,題為" Cooking frequency may enhance survival in Taiwanese elderly ",該研究顯示,愛做飯的人更長壽,尤其是對于女性。

在10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與從不做飯相比,做飯能顯著降低死亡率,而做飯頻次越多,死亡風險越低,每周做飯5次以上的參與者死亡風險降低近50%,生存時間更長

很明顯,在家里做飯和吃飯是一種健康的行為,行動起來吧!

標簽: 研究結果 心血管疾病 飲食習慣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