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天天最資訊丨鈞瓷的柴燒、煤燒、氣燒有什么區別

時間:2023-02-17 09:37:42    來源:科普中國網    

隨著鈞瓷技藝的恢復,越來越多的人了解鈞瓷,更多的收藏愛好者去收藏它,隨之鈞瓷的收藏價值也體現出來。一些鈞瓷愛好者探討最多的一個問題是,鈞瓷的燒制方式也從柴燒到煤燒再到今天的氣燒,到底哪種燒制方式更值得收藏,對于這些我們怎么看?

鈞瓷的燒制工藝大致有三種,柴燒、煤燒、氣燒,不同燃料燒制的鈞瓷,藝術效果上各有千秋。


(資料圖)

鈞瓷燒造的歷史

宋代時鈞瓷始于柴燒,金元時期開始出現煤燒,到元代末年由于煤炭淺層枯竭,深層煤炭不易開采,又改用柴燒。

到了明代,由于南方瓷器崛起,北方連年戰爭,樹木柴草被毀,燃料缺乏,大多鈞窯停燒。

直到清朝末年,鈞瓷開始恢復,當時多在燒碗窯中帶燒。后來又在爐窯內用藍炭(沒有燒透的煤炭,煙少易燃)燒制。

20世紀50年代初,神垕的任堅工程師試建倒焰煤窯燒制鈞瓷成功。

從20世紀50年代初直至1994年,鈞瓷都用煤燒。

1994年,禹州市鈞瓷研究所和孔家鈞窯相繼試驗液化氣燒制鈞瓷成功。該技術從防止空氣污染、減輕勞動強度、改變鈞瓷作品空間等方面有明顯的優點,很快在神垕窯口推廣,并在實踐中對氣燒方式進行了改進和完善。

2002年年底,鄭州大學閻夫立鈞瓷藝術工作室又開始用天然氣燒制鈞瓷。當氣燒鈞瓷成為主流后,神垕瓷區一直保留少量煤燒鈞瓷窯,沒有斷燒。

2004年,禹州市鈞瓷研究所、星航鈞窯、晉家鈞窯又成功地恢復了柴燒鈞瓷工藝。一些窯口在煤燒鈞瓷、氣燒鈞瓷的同時,也兼做柴燒。

所以市場上就出現了柴、煤、氣燒三大主流鈞瓷產品百花齊放的局面。

鈞瓷柴燒、煤燒、液化氣燒的區別

【從窯變效果上看】

柴窯制品釉色相互滲化過渡自然,呈現出清麗淡雅、俊秀飄逸的藝術風格。

煤窯制品具有熱烈奔放、生氣勃發的藝術風格,釉面容易出現山水畫面或霞彩紛飛的藝術效果。

氣窯制品一般都鮮艷明亮、色彩秀麗。在合理的燒成制度下也能產生豐富多彩、品味高雅的藝術效果。

【從工藝上講】

鈞瓷燒制工藝復雜。從選料到燒成,自古就有“七十二道工序”之說,無論哪道工序稍有不慎便前功盡棄,加之燒制極其復雜嚴格,這是鈞瓷珍品率極低的重要原因。因此,鈞瓷燒造“十窯九不成”。

煤燒鈞瓷勞動量最大。產品需要裝匣缽,煤質需要嚴格把關,燒池需要清理,每次燒窯點火需要裝窯、鋪燒、砌堵窯門,燒成中需要添火、撬火、平火、蓋天眼、捂火還原等,工藝最復雜,成品率也較低。

其次是柴燒。柴燒工藝要求與煤燒有類似之處,但由于柴燃燒火焰長,柴的質量比較直觀,比燒煤少了出渣撬火的勞動量,成品率比煤燒略高。

氣燒勞動量相對較小。不用匣缽,使用現代抽屜窯或者梭式窯,無論溫度、氣氛都容易掌握,成品率也高。

【從燒成的表面效果看】

煤的火焰短,靠的是輻射升溫,加之煤的成分復雜,燃燒時火焰較難控制,燒成效果常常豐富凝重、剛勁深沉,頗有男性的陽剛之氣。

柴的火焰綿軟柔長,燒成速度緩慢。由于木炭隨火焰與釉接觸,使釉面變化溫潤如玉、細潤柔和,有女性的陰柔之美。

而氣燒溫度氣氛容易控制,只要燒成制度合理,較易達到人們所期望的藝術效果。

從1994年氣燒工藝普及以來,氣燒鈞瓷多是明亮艷麗,這與人們的現代審美習慣和市場需求有關。由于去掉了匣缽束縛,大件異型體鈞瓷也越來越大,釉色也愈加鮮艷奪目。這樣,就使人們有個錯覺:氣燒鈞瓷色彩艷麗但失之輕薄,沒有煤燒厚重、柴燒溫潤。但真正掌握氣燒技術,采用一些工藝手段,完全可以燒出煤燒和柴燒的效果,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而氣燒的燒制方式,更符合當下代碳環保的理念。

從收藏的角度來說,鈞瓷藝術品的收藏,無論哪種燒成方式,首先要看的是作品的造型和窯變效果。在此基礎上,作品文化背景、尺寸大小、燒制難易都應是考慮的重點。當然,柴燒、煤燒作為一種鈞瓷燒造的歷史文化,也應是收藏的因素之一。

標簽: 藝術效果 藝術風格 燒成制度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