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民俗民風春節手抄報篇一
(資料圖)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
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制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
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
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后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
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征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
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民俗民風春節手抄報篇二
貼春聯自然是春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家家戶戶對春聯都要精挑細選,貼于門上,增加喜慶的氣氛,尤其是祖父祖母那輩的,對于這種美好的遐想,自是十分憧憬的。在貼春聯的同時,人們在窗上等其余地方貼“福”字,“福”字充分表現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演變至今,已經成了倒貼“福”字,象征幸福到了,福氣已到。
傳統的春節,無非是包餃子,放鞭炮,穿新衣服,走親戚……而現在,這樣的習俗是越來越少了,更多的,是取而代之的潮流,一些青少年組成一個旅游團,邊旅游邊團圓。雖說一個時代要有一個時代的東西或代表,可那些習俗,畢竟是集結了當時中華人民的智慧,更重要的,是老人希望子女早點回家的一份心意,它連接著你與父母彼此的關心。
團圓夜,遠在他鄉的游子也會不遠千里而趕回家來,坐下來陪父母一起吃個團圓飯,大家一起動手包餃子,用早就搟好的皮包著肉餡,也偶爾會包些蔬菜或海鮮。因餃子酷似元寶,大有“招財進寶”等吉祥寓意,因此,餃子是飯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
新年倒計時的時候,就是孩子們最高興的時候,尤其是男孩子,左手拿著打火機,右手拿著鞭炮,“噼噼啪啪”,頓時,整個天空鋪滿了鞭炮,被映得亮堂堂,猶如白晝。
分壓歲錢,無疑是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光,拿著那一個個紅包,錢摸在手里的感覺可真好。我曾經不止一次的想著,我相信,這也使孩子們最真實的想法吧。當你在偷偷地數錢時,這種感覺別提多美了。按舊時的說法,有一只妖怪名叫“祟”,人人避而遠之,而有一位老者,拿了一枚銅板,壓在一位孩子的枕頭下,“祟”來侵犯不成,于是,這個方法便沿襲下來。
春節的食俗也是很有講究的。走親戚時,飯桌上總是少不了一碗年糕,因為年糕又稱“年年糕”(年年高),象征著你的親戚對你新的一年工作與生活更上一個臺階的美好祝愿。另外,我們通常把餃子叫做“萬萬順”,酒水叫做“長流水”,金魚叫做“年年有余”,這條魚只能看,不能吃,名為“看余”。每一份食品都寄托著親人們對你新的一年生活和和美美,事業飛黃騰達的美好祝愿。吃在嘴里,暖在心里。
標簽:
上一篇:【天天聚看點】介紹中秋節的 介紹中秋節的風俗特色(四篇)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兩次榮獲金雞獎的表演藝術家鄭振瑤病逝(引題)《城南舊事》里的“宋媽”走了(主題)北京日報訊(
2023-05-26 14:52
原標題:《子夜外賣》跟拍外賣員的夜行人生羊城晚報記者龔衛鋒深夜時分,大多數人已經進入夢鄉,但也有一些
2023-05-26 14:45
原標題:《當燃青春》走進清華大學年輕化探訪式視角獲好評羊城晚報記者王莉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節目
2023-05-26 14:46
原標題:甘肅東鄉林家村:彩陶文化引客來羅赟鵬?中國旅游報記者張隆堂“在陶器上作畫很有意思,這種體驗很
2023-05-26 13:56
原標題:有的你休息時它謝客有的長達兩年不開放(引題)這些博物館為何大門常緊閉(主題)實習記者何蕊柴嶸
2023-05-26 13:32
原標題:主創團隊走進校園社區與學生觀眾面對面(引題)《只此青綠》八月亮相澳門(主題)文 北京青年報記
2023-05-26 13:41
原標題:鴻德藝術館書畫展開幕(圖)天津日報訊(記者張帆翟志鵬攝影姚文生)昨天,“溫故知新”──鴻德藝
2023-05-26 13:52
原標題:京味兒話劇用細節還原老北京澡堂文化(引題)《清水堂》把澡堂搬上舞臺(主題)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
2023-05-26 13:54
原標題:“科技+非遺”:講好中國故事解鎖更多可能中國文化報記者王彬實習記者劉霄近年來,科技賦能非遺,
2023-05-26 11:50
原標題:山東:讓文化遺產融入當代生活中國文化報駐山東記者孫叢叢文 圖文物保護利用“十大工程”深入實施
2023-05-26 11:46
原標題:北京自然博物館講解員高源——(引題)讓觀眾聽得懂、喜歡聽、記得住(為夢想奔跑)(主題)人民日
2023-05-26 09:56
原標題:中國深海考古新篇章,開啟了!陳振凱侯婧怡5月21日,國家文物局、科技部、海南省人民政府、中國科
2023-05-26 09:45
原標題:“魅力拉薩”在香港巡展人民日報海外版電(沈姍姍)近日,第八屆“魅力拉薩”攝影大賽暨“拉薩巧手
2023-05-26 09:50
原標題:“歌、舞、劇、展”惠民400余萬(引題)“樂動蓉城”講好大運故事(主題)光明日報記者周洪雙李曉
2023-05-26 09:38
原標題:《四部醫典》入選《世界記憶(國際)名錄》光明日報見習記者石永程光明日報記者尕瑪多吉杜倩滾動拉
2023-05-26 09:56
原標題:重大利好!電影行業迎來政策紅包近日,財政部、國家電影局發布《公告》,免征從5月份到10月份的國
2023-05-26 08:46
原標題:第五屆中國早茶文化節在江蘇揚州開幕作者:楊召奎作為中華美食薈活動之一,由中國飯店協會與揚州市
2023-05-26 08:51
原標題:北京警方嚴厲打擊“黃牛”非法倒票,五月天演唱會已處理人員29名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張蕾記者26日
2023-05-26 08:42
原標題:當民間雜技演員被要求“飛得更高”澎湃新聞記者喻琰談起高空雜技表演者孫潔(化名)墜亡一事,已轉
2023-05-26 08:42
原標題:“美麗的西藏?可愛的家鄉”音樂會在京首演人民日報北京5月24日電(記者周飛亞)24日晚,由西藏自
2023-05-26 08:55
原標題:保存文學記憶賦能美好生活(主題)——文學博物館研討會側記(副題)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黃敬惟文學
2023-05-25 16:32
原標題:伏爾泰與儒家思想在法國和瑞士邊境的阿爾卑斯山東南方,有一個費爾奈小鎮,鎮上有座城堡,名為“歐
2023-05-25 15:47
原標題:第五屆中國早茶文化節在江蘇揚州開幕共推美食產業發展中新網揚州5月25日電(記者崔佳明)以“好地
2023-05-25 15:55
原標題:“98后”青年藝術家懿晏:以“奇思妙想”繪幻境世界中新網重慶5月25日電?中新網記者鐘旖隨著青年
2023-05-25 15:39
原標題:遼寧凌海發現漢代密集墓葬群??為配合京哈高速改擴建工程中的文物保護工作,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2023-05-25 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