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經濟 > 正文

公募行業格局加速重構 中小公司股權“不香了”

時間:2023-07-10 07:17:31    來源:證券時報網    

(原標題:公募行業格局加速重構 中小公司股權“不香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證券時報記者 趙夢橋

在管理規模持續創新高的背景下,公募基金的行業格局正在加速重構——受行情震蕩、經營剛性支出較高等影響,頭部公司與中小型公司的經營利潤差距越拉越大。而在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轉變的過程中,中小基金公司的股權溢價逐漸縮水,越來越多基于財務投資的股東方選擇掛牌出售所持股權,其中不乏清倉式的減持。

基金公司股權頻轉讓

近日,新華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破產管理人在阿里拍賣公告稱,將于7月16日至17日對新華信托持有的新華基金管理有限公司35.31%股權進行公開拍賣,起拍價及評估價約為4.23億元人民幣。照此計算,新華基金的整體評估價約11.98億元。

雖然新華信托是因破產重整被迫出售股權,但梳理近期動態不難發現,基金公司的股東已越來越主動地尋求出售持有的基金公司股權。

此前,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網站披露,上海銀行擬以3.388億元的底價轉讓上銀基金20%股權,信息披露起止日期為6月20日至7月4日。更早前,上銀基金的股權轉讓已經多次延期。今年以來,上海銀行掛牌轉讓上銀基金股權項目最早的信息披露期為3月30日至4月26日,此后分別延長到4月28日至5月29日、6月1日至6月14日、6月20日至7月4日,而隨著截止日結束,意味著這四次轉讓均未有結果。此外,上銀基金第二大股東中國機械工業集團也曾多次謀求轉讓股權,但目前并未轉讓成功。

無獨有偶。近期,廣東聯合產權交易中心披露,嘉合基金的第一大股東——中航信托擬掛牌轉讓所持有的嘉合基金27.27%股權,這部分股權的轉讓底價為1.68億元,掛牌起止日期為2023年6月21日至2023年7月19日,標的企業原股東不放棄優先受讓權。

此前,深圳聯合產權交易所信息還顯示,中廣核財務有限責任公司持有的安信基金5.93%股權掛牌轉讓,掛牌轉讓底價為8500萬元;北京產權交易所則披露諾安基金20%股權轉讓信息,諾安基金股東大恒科技擬以10.24億元的價格轉讓所持股權。

多重考慮致股東減持

有業內人士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此類基金公司的股東多以財務投資為目的,多數非第一大股東,常因內部治理、財務狀況、合規性以及公司發展戰略等方面的考慮決定出讓所持股權;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股東方不看好名下基金公司,對其未來發展沒有信心,又或者認為當前股權過度高估等。

天相投顧認為,股權頻繁變動通常對公司的治理與運營產生負面影響,這是因為股東的頻繁變動可能會帶來公司管理層的頻繁變動,這將導致公司人員的不穩定。另外,不同的股東方也可能給公司帶來不同的文化理念,會使得公司的運營管理模式頻繁變動。

“不過,如果基金公司可以引入優質的、具有戰略意義的股東方,也可能給基金公司帶來先進的治理理念以及豐富的資源,這將給公司帶來正面影響。”天相投顧表示。

利空來襲股權溢價縮水

不難看出,上述頻繁被出讓股權的多為中小基金公司,而這也跟行業高速發展中越來越明顯的“馬太效應”有關。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公募基金前十名基金公司的管理規模合計達到10.54萬億元,占全市場總規模的四成,而管理規模低于1000億元的公募基金管理人則多達100家,合計管理規模約有3萬億元,占全市場總規模僅一成。

規模的兩極分化,直接導致了基金公司經營情況天差地別。據不完全統計,在公募規模持續攀高的去年,包括易方達基金、工銀瑞信基金、華夏基金等在內的18家頭部公司凈利潤均超過10億元。基金公司主要收入來源為產品的管理費用,給市場的印象是“旱澇保收”,然而去年卻有高達12家基金公司陷入虧損,利潤在數百萬元至一兩千萬元的基金公司也不在少數。

比如,去年紅塔紅土基金出現自2016年以來的首次經營虧損——2022年實現營業收入3665.98萬元,凈利潤虧損5039.60萬元。近期,該基金公司30.24%股權也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此次股權轉讓也是第二大股東北京市華遠集團的清倉減持,華遠集團持股11年后決定與公司揮手作別。

對于中小基金公司而言,影響估值的利空消息正接踵而至。近日,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啟動,雖然調降比例相對有限,但根據動輒超過40%的尾傭比例估算,相關產品在費率調降后,對公募基金的管理費收入所帶來的沖擊可謂不小。

華北地區某公募內部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我們根據公司情況做過的測算,如果管理費率從1.5%降到1.2%,僅僅降了0.3%,就使得我們公司的凈利潤減少將近一半……而如果大幅降費的話,對依賴主動權益型產品的中小基金公司來說,影響更大。”

華南某公募一位內部人士也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國內資本市場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之后,基金行業也從原來的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邁進,而高質量增長也意味著結構分化。“降費之后,原本生存就比較緊張的中小型基金公司,壓力就更大,也將加劇馬太效應。可以發現,近期掛牌轉讓的中小基金公司的股權溢價已非常低。”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