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專欄 > 正文

世界簡訊:吉林通榆縣:壯大牛肉繁育奔向“牛”日子 雙項增收看“復興”新發展

時間:2022-11-25 18:10:14    來源:中國農網    

初冬已至,吉林省通榆縣向海蒙古族鄉復興村,肉牛養殖園區二期場區建設異常熱鬧。11月18日,牛場職工們正在將新購進的這批肉牛卸下運輸車,新到場區的600頭肉牛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600斤以上體重的頭產牛。這批牛一入場,場長周鵬跑前跑后,指揮著職工們按計劃科學安置肉牛。自此,復興牛場的肉牛存欄達1900頭,為養殖園內又增添了新鮮血液與活力。

吉林省通榆縣緊盯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針,科學確定了通榆縣鄉村振興“一二七六三三”發展戰略,緊緊圍繞吉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發展千萬頭肉牛產業工程要求,推動鄉村振興。向海蒙古族鄉開辦合作社聯合社,就是鄉村振興工作實施以來的一項重大舉措。


(資料圖片)

復興村規模化肉牛養殖園區位于向海蒙古族鄉復興村前復興屯,是2021年的11月建成的,總投資6576萬元,占地面積24萬平方米。經過一年的努力,一期牛場已投入生產,養殖基礎母牛1300頭。今年的10月中旬,二期也經過建設和完善,投入使用,可養殖基礎母牛3000頭。按照目前市場價格,每頭牛純利潤4000元計算,預計園區每年所產生效益約700萬元以上,可帶動向海蒙古族鄉15個村的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增加至100萬以上,帶動農戶增產增收。

復興牛場成立之初由向海蒙古族鄉黨委、政府牽頭,鄉里15個自然村貸款3000萬元入股成立了通榆縣向海鄉福興農牧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通過對吉運農牧業股份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的依托,一個集中化、規模化、標準化肉牛養殖園區建成。

周鵬擔任場長,負責園區的日常管理工作。場長周鵬今年不到40歲,曾經在復興村做了3年村支部書記。鄉黨委綜合考慮、合理任用,將鄉黨委組織委員任支部書記和周鵬一起肩負起園區的工作。合作社創新采用“黨支部+合作社”的運營模式。有了黨支部就有了主心骨,周鵬接過了場長的擔子,并向組織作了保證:“就是把牙咬碎了,也要保證干好、不讓集體利益受損失。”

現在園區內現在職工23人,用工人員全部來自復興村,工人人均工資達4000元以上。畜牧類專業技術人員都是遠近聞名的獸醫和畢業于專業院校的大學生,以招聘的形式入場,長期聘用人員工資達1萬元,保證了肉牛繁育、生產和醫療的專業性。

為了提高職工的專業能力,園區定期接受縣畜牧局產業服務中心的培訓,讓原本種地養耕牛的村民在進入園區工作后,手中有了技術,工作有了底氣。

復興村規模化肉牛養殖園區背后是村里流轉給復興村農夫大田專業種植合作社的莊稼地,放眼望去,豐收過后一片天高地闊。

在不改變農民土地承包權和部分國家惠農政策享有權的前提下,復興村將485公頃土地的農業生產全部環節進行托管給復興村農夫大田合作社。從種子、化肥采購到播種管理直至收獲歸倉,為保證村民真正得到實惠,村民和合作社簽訂了托管合同。通過創新農業經營方式,一年一公頃流轉土地承包費8000元,加4000元保底分紅,農民一公頃土地收入可達1.2萬元。農戶的經營風險降低了,農民在成為“甩手掌柜”的同時,還能騰出身子打工再賺一份工資。

這期間,復興村農夫大田合作社種植的玉米秸稈通過深加工,給肉牛養殖園區作為飼料使用,園區肉牛產出的糞便用于還田,既沒有資源浪費,又保證了土地的肥力增強,保護了土地的營養均衡,這也是園區“秸稈變肉”暨千頭肉牛建設工程的一項重要舉措。

復興村規模化肉牛養殖園區收益用于解決向海蒙古族鄉脫貧戶、返貧戶、生活困難戶收入不達標的問題,同時,也用于入股的農戶尤其是脫貧戶的分紅,帶動農戶增收致富。

作為傳統的畜牧養殖大縣,近年來,通榆縣將肉牛產業作為振興發展的重要抓手,舉全縣之力持續推動。截至目前,全縣有省級肉牛現代產業園區一個,國家級龍頭企業一家,肉牛發展到30.2萬頭,存欄25.6萬頭,出欄4.6萬頭,肉牛發展數位居全白城市第一。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正發生了一次又一次巨變。

作者:王志鵬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閻紅玉

標簽: 向海蒙古族鄉 龍頭企業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