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專欄 > 正文

河南寶豐:農文旅融合激活鄉村發展動能

時間:2022-02-09 16:48:01    來源:中國農網    

糧倉、墻畫,茶館、酒館、面館,油坊、民宿,古樹老井、小橋流水……初春時節,走進河南省寶豐縣龍王溝鄉村振興示范區內,一副古色古香的場景撲面而來,禁不住讓人泛起一絲鄉愁。

龍王溝其實并不是一條溝,而是龍泉寺、王堂、楊溝等七個村的簡稱,橫跨寶豐縣、汝州市的百里虎狼爬嶺地帶,分屬商酒務鎮和張八橋鎮管轄,總面積1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1751畝。曾經這里因為土地貧瘠,農民增收乏力;經過幾年的發展,這里每當萬畝油菜花、油葵花盛開時節和秋季谷物、高粱成熟季節,便成為網紅打卡地,游人如織。

龍王溝萬畝油菜花海(資料圖) 何五昌攝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程中,如何在沒有條件的地方闖出一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路?寶豐縣經過充分調研和論證,于2019年8月打破行政區劃,將原分屬兩個鄉鎮的王堂、龍泉寺、楊溝、馬莊、馬廠、大栗莊等七個比鄰行政村組合起來,連片打造農文旅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示范區,實現資源統籌、優勢互補、區域協調,探索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振興“寶豐模式”。

“示范區所在區域屬于貧水區且土地貧脊,我們在此實施了高標準農田建設,將附近凈腸河的水引入整修的蓄水池,通過噴灌等對農田進行灌溉,同時進行了田間道路硬化和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旱能澆、澇能排、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林成網,增強了土地抗風險能力,提高了土地收益。”寶豐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姚榮潔說。

示范區成立后,按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聯村共建、抱團發展的思路,注冊成立了龍王溝實業有限公司,以村民土地經營權入股、保底每畝500元并分紅的模式,先期流轉土地6000畝,集中連片種植多個品種花期不同、色彩不同的油菜和油葵、高粱、谷子、花生、黑小麥等經濟作物,打造花海經濟,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

按照宜林則林、宜養則養的原則,示范區內發展果樹、景觀樹、大球蓋菇種植和雞鴨鵝養殖,與此同時,對土地里產出的經濟作物進行深加工并銷售。“原來我們這的地風調雨順時每畝只能產四五百斤糧食,現在普遍產七八百斤。靠種植經濟作物,土地收益大幅增加。”龍王溝鄉村振興示范區龍泉寺村黨支部書記、龍王溝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凱介紹。

觀念一轉天地寬。目前,龍王溝實業有限公司流轉土地已達11000畝,安排200多名村民在入股土地上務工,工資每天50元、80元或120元不等。現在,公司的農產品品種已有9大類56種,年銷售額320萬元以上。在博鰲國際峰會上,龍王溝榮獲中國名優農產品示范基地榮獲稱號,實現了以花為媒的賞花經濟。村民入股土地每年每畝有500元的保底收入外,去年每畝分紅150元。土地集中流轉入股,最主要的是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使他們再也不用操土地的心,安心在外或在當地務工、經商。

寶豐縣創新探索的龍王溝鄉村振興示范區“高標準農田+”模式,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改善等工作緊密結合,不但提升了糧食和經濟作物綜合生產能力,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環境,補齊了農村基礎設施短板,還推動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每年各色油菜花和油葵花開時節,游客紛至沓來,摩肩接踵,在一眼望不到邊的花海中留連忘返。平時,游客則在示范區觀賞別具一格的美麗鄉村、體驗農耕或各種小作坊生活,騎一騎鄉間共享單車,吃一頓地道的農家飯,住一宿鄉村竹林民宿。

“觀花時節,游客最多時每天可達3萬人以上,我們村有幾十戶村民做各種小生意,其中一戶村民賣紅薯粉面條,一天就賣了5000多元。”孫凱說。

農耕館、民宿、研學基地以及茶館、面館、軋油坊、辣椒深加工作坊等各種古色古香的經營業態等,打造出了一個別樣的鄉愁楊溝。“我們村利用老舊房屋發展村集體經濟,進行改造修繕,開有農家面館、麻花作坊、虎頭鞋作坊等十多家,每年來此游玩的人多達幾十萬人。來人多了,也吸引在外創業有成的人士回鄉創業。”楊溝村黨支部書記楊永杰說,楊溝村利用老舊宅院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做法,前不久還引來了全省農村宅基地改革現場會與會人員的現場觀摩,得到省領導的肯定和好評。

前年,楊溝村返鄉創業者陳要坤返鄉投資近60萬元、裝修17個房間開起了楊溝人家飯店。受疫情防控影響,楊溝人家飯店開開停停,開業2年多來,仍實現保本微利。“這兩年多來,僅員工工資支出就達40余萬元,給村集體交房租10多萬元。讓鄉親們有了掙錢門路,我不后悔。”今年44歲的陳要坤信心滿滿地說,“待到疫情消散那一天,有萬畝花海和鄉愁楊溝做支撐,我相信我飯店的生意會越來越好。”

作者:王世超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張培奇 范亞旭

標簽: 寶豐縣 龍王

上一篇:
下一篇: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