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準備好了嗎?到了學校給我個消息。”“去了大學好好學習,遇事多問老師。”時至開學季,蚌埠醫學院選派干部、五河縣郭府村黨總支第一書記凌浩往村民家跑得更頻繁了——今年村里有7個孩子考上了大學,凌浩自告奮勇成了他們的“臨時班主任”。
【資料圖】
做好鄉村振興的大文章,選派干部何處著力?高校如何破題?蚌埠醫學院用實際行動交上了“開題報告”。
身先士卒 高校的選派干部有知識、真實干
蚌埠市五河縣郭府村是蚌埠醫學院鄉村振興對口幫扶村。2021年6月,選派干部凌浩初來郭府村時兩眼“一抹黑”:生在城市且一直在高校工作,對鄉村并不熟悉,包括做飯在內的一切都得從頭學起。更何況,還要帶領鄉親們致富。對此,凌浩其實自己也有點不大自信。
當時,村里明侯故里食品有限公司正打算擴大生產規模,上馬自動生產線。“凌書記,您是文化人,能不能給咱出點主意?”第一天上班,郭府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郭飛望著凌浩,試探性地問。凌浩二話不說,主動攬下了規劃設計方面的工作,每天泡在廠里測量溝通,又千方百計找同事、同行請教。歷時2個多月時間,終于敲定圖紙和設計方案;隨后又全程跟蹤設備安裝調試。終于,全自動生產線和配套冷庫在2022年春節投入使用。新產線上馬后,企業產值從2021年300萬元一躍至2022年3500萬元。“有知識就是好!”郭飛感嘆,“給咱派的第一書記,讓咱們見識到了知識的力量!”
靠著漂亮的第一仗,凌浩贏得了大家的信任。在他帶領下,郭府村在淘寶上開起了特產小店,定期發布蔬菜、雜糧等大宗農產品批發信息,從傳統農業向綠色規模種植、農產品深加工和電子商務服務轉變;同時,凌浩多次到市區大型商超為村里白菜、蘿卜和雜糧“跑門路”,打通農田到市場的“城鄉直通車”,年銷售蔬菜瓜果40萬斤,主、雜糧77萬斤,既解決了農產品銷售老大難,也大幅增加了農戶收入。
“大學來的老師,能吃苦嗎”?面對大家的疑問,凌浩用實際行動作了回答:夏季臺風來襲,他組織志愿者下農田,帶頭搶收搶種,挽回群眾經濟損失27萬元;夏收秋收季禁燒秸稈,他干脆在田埂旁搭個帳篷住下來。哪怕是做視網膜脫離治療手術,拆線后凌浩也第一時間回到村里忙活,一天假沒多請。
在凌浩和村民們共同努力下,郭府村如今集體經濟收入達到81.34萬元,實現連續兩年20%高質量增長。“愛幫忙”“熱心腸”“能吃苦”“有辦法”成為村民對他最樸實、中肯的評價。凌浩自己也在2021、2022年度考核中,連續以綜合排名第一的成績被評為“優秀”等次;在五河縣不久前舉辦的駐村第一書記擂臺比武大賽中,凌浩再次蟬聯桂冠,用成績詮釋了實干擔當的樸素情懷。
授之以漁 找到鄉村建設“關鍵詞”
這個夏天,郭府村村委會前的小廣場上格外熱鬧。“排隊掛號都難見到大醫院專家,如今居然就在俺家門口坐診。”村民們奔走相告,喜上眉梢——在凌浩協調下,蚌埠醫學院不僅派來附屬醫院各科室知名的專家,還帶來免費檢查和藥品。這在郭府村還是破天荒頭一次。
不光是名醫義診,凌浩還多次“回娘家”拉贊助——募資向村衛生室捐贈激光治療儀、空氣凈化器等醫療設備;爭取到幫扶資金近60萬元,先后完成村小學運動設施、村部黨建活動室和廣場設施的改造升級。此外,邀請蚌醫大學生在郭府村開展暑期“三下鄉”活動,為當地學生講授口腔健康知識,把科普大篷車開進校園;還為郭府村“五老人員”、勞模等爭取到蚌醫一附院的健康體檢和常規治理。
“知識改變命運,賦能鄉村振興”,在凌浩看來,這一切都是為了充實鄉村振興的精神力量。因此,他格外重視教育,甚至比家長更看重孩子的成績。村里有個孤兒小趙,去年中考沒考進重點高中,萌生了下學務工的念頭。聽說之后,凌浩比自己沒考上學還著急,三番五次找到孩子和監護人勸說。“將來你的同學都去上大學了,你能保證自己不后悔?”“哪怕打工,有了知識也能為社會多做貢獻。”“你安心上學,學費什么的你不用操心,我來想辦法。”就這樣掰開了揉碎了講道理,小趙終于點頭答應不輟學。緊接著,凌浩又馬不停蹄,根據孩子興趣愛好、家庭實際和職業規劃為他選好一所中職院校;并跟學校溝通,申請按政策上限免除學制內相關費用。9月1日,一大早凌浩就開車把小趙送進學校、辦入學手續,叮囑好好學習。如今,孩子成績優異,已下定決心參加對口高考繼續深造。
到郭府村兩年多,每年中高考凌浩都發動同事同學,線上線下指導村、鎮的考生填報志愿。開學后,凌浩還會組織當地中小學生到高校參觀,在小小的心田刻下“大學”的印象。“我希望盡我所能,讓更多的孩子走進高等學府,掌握改變命運的鑰匙。”凌浩說,孩子們長大,都將是建設這片土地的生力軍。
雙向奔赴 攜手寫下鄉村振興大文章
鄉村振興最關鍵的“題眼”在哪里?這不僅是選派干部要思考的,同樣是擺在蚌埠醫學院面前的問題。教育在鄉村振興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如何讓更多人關注鄉村振興這個“大課題”?蚌醫也在探索。
在蚌埠醫學院另一個鄉村振興對口幫扶村五河縣石巷村,學校不僅出資完善提升村里的黨群服務中心,還建設了標準籃球場,并千方百計籌建金谷園合作社,幫助村企與行業龍頭企業“聯姻”。除了常規的消費幫扶,更是利用醫學院特長,為村醫提供專門的技能培訓。
“常規動作”之外,蚌醫專門開辟了一塊園地,種上了村里帶回的瓜苗、油菜苗。村民被請到學校當老師,給師生們上了一堂勞動課:從播種、育秧、除草、施肥,再到收獲、晾曬,師生們全部親身參與。菜籽成熟后,學校還專門榨成了菜籽油,發給每位參與者,共同品嘗勞動的果實。
在校時凌浩曾擔任過思政教師,如今,蚌醫的思政課堂也開到了郭府村——設在田間地頭的研習基地,定期組織思政委員到郭府村開展社會實踐、調查考察,鼓勵大學生們深入基層農村,把論文報告寫在田間地頭、將研究成果留在農民家中。為此,學校制定了研習培訓計劃方案,大中小學生互通書信,以此把提升脫貧地區和群眾的內生發展動力與拓展大學生綜合素養能力有機兼容,把“鄉村振興”的大課題引進高校課堂,為持續發展充實后備力量。
“腳上沾滿了泥土,才知道鄉村振興需要什么,我們能做什么。”蚌埠醫學院思政委員曹絲雨說,在郭府村向村民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跟他們聊天談心,是一堂難忘的社會實踐課。
學校的努力,也換來郭府村的“雙向奔赴”——新冠疫情期間學校封閉管理,村民們自發組織,籌集到大米、蔬菜、冷凍食品等捐贈給蚌醫食堂,為師生們提供免費飯菜。“蚌醫、凌書記對咱們實打實地好,咱們也得掏心窩子對老師們好、學生們好!”郭飛說。
“高校不是象牙塔,鄉村振興是我們共同的大課題,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應有之義。”蚌醫校黨委書記蔣家平說,鄉村振興大課題下,高校還有更多文章可做。
作者:靳瑾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楊丹丹
標簽:
上一篇:“統防統治”跑出“蟲口奪糧”加速度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40名歌劇演員“出師”記中國文化報記者?羅群由中國歌劇舞劇院
2023-08-31 17:00
原標題:河北武強:300余名孩子手繪百米年畫長卷8月28日,在河北武強年
2023-08-31 14:55
原標題:重視音樂品質、制定合理票價(引題)戶外音樂節:提升文旅消費
2023-08-31 14:57
原標題:新版紅色兒童劇《大豆謠》在蘭州上演8月29日晚,演員在蘭州音
2023-08-31 14:55
原標題:暑期檔國慶檔實現“無縫鏈接”今晚報記者丁曉晨截至8月26日,2
2023-08-31 15:06
原標題:張凱麗任中華慈孝文化大使:慈孝要言傳身教上行方能下效中新網
2023-08-31 11:55
原標題:浙江省博物館新館開館這是8月29日拍攝的浙江省博物館新館展廳
2023-08-31 11:58
原標題:(尋味中華丨戲曲)清新婉轉黃梅戲引得“天仙”落人間中新社武
2023-08-31 11:59
原標題:現代評劇《沙海情》在沈陽上演8月29日,演員在現代評劇《沙海
2023-08-31 12:05
原標題:雪山腳下的“90后”:守正創新草原音樂,還會跳敦煌舞中新網蘭
2023-08-31 12:04
原標題:實體專輯花樣百出搭售周邊(引題)明星出專輯賣實力還是賣情懷
2023-08-31 11:01
原標題:《一路朝陽》的北漂,站直了別趴下!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沈杰群
2023-08-31 10:57
原標題:大陸贈臺大熊貓“圓圓”歡度19歲生日人民日報海外版臺北8月30
2023-08-31 10:59
原標題:2023第三屆龍崗喜劇節圓滿收官8月27日,由深圳市龍崗區人民政
2023-08-31 10:06
原標題:兩岸120余位太極愛好者齊聚客家土樓交流傳承太極文化中新網福
2023-08-31 09:59
原標題:七年一劍劇版《三體》再獲殊榮熱度持續中新網北京8月30日電(記
2023-08-31 09:58
原標題:34家北京地區博物館亮相服貿會文博文創展區促文物融入生活中新
2023-08-31 10:05
原標題:紀錄片“出海”需找到題材共通性北京日報記者李夏至紀錄片所具
2023-08-31 09:59
原標題:《夢想改造家》第十季首期開播,香港老破小如何逆襲重生?今晚
2023-08-31 09:04
原標題:雷佳音遭遇歷史最難演一場戲,《堅如磐石》終圓20年前夢想合作
2023-08-31 07:58
原標題:《我的魔法藥水》開啟首輪駐演北京日報訊(記者王潤)9月2日,
2023-08-31 07:56
原標題:多方力量匯集研發古龍IP集群,再續江湖夢南昌高新區、慈文傳媒
2023-08-31 07:55
原標題:家門口享“文化大餐”山西7年免費送戲下鄉進村超10萬場中新網
2023-08-31 08:01
原標題:2023阿那亞·蝦米音樂節如約而至27組音樂人海邊造就音樂人生8
2023-08-31 07:52
原標題:舞蹈劇場《一刻》國家大劇院上演(引題)華宵一:用極致肢體展
2023-08-30 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