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專欄 > 正文

北大荒農業股份七星分公司:應用科技手段破解“豐收密碼”

時間:2023-08-02 21:22:41    來源:中國農網    

近年來,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七星分公司搶抓智慧農業發展機遇,采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智能裝備與機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農業物聯網綜合服務管理平臺、科研大數據管理平臺、智能葉齡診斷系統、智能灌溉系統、農業遙感系統、智能農機系統,打通數據壁壘,實現全要素、全場景、全覆蓋的智能少人化生產作業模式,打造全國領先的數字農場、智慧農場,破解高標準農田里的“豐收密碼”。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智能葉齡診斷”破解本田夏管難點

葉齡診斷是寒地水稻栽培的核心生產技術,這項技術的推廣使黑龍江墾區水稻產量從本世紀初的不足450公斤提高到了現在的600公斤以上。但是,這項技術需要技術人員靠專業知識去判斷葉齡,多數農戶還是不能自主識別水稻實際葉齡,在技術普及上遭遇了難點。

2018年,七星分公司聯合哈工大啟動智能葉齡診斷技術,開發基于農業大數據的智能葉齡診斷系統,在田間布置20套智能采集裝置,定時定點采集水稻生長圖像,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對這些圖像進行處理,能夠判讀出水稻的葉齡、分蘗數、株高、葉長、葉色等水稻生長性狀的量化指標,再結合環境數據、天氣預報、土壤營養、灌溉狀況等因素,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形成精確的農事活動的指導建議,通過APP直接推送到農戶的手機上,進而為農戶提供施肥、灌溉等生產建議。

“在推廣過程中,示范戶只能通過手機查看,不太方便。下一步,我們將在小范圍內繼續完善系統準確度,在硬件方面增加田間葉齡診斷可視化模塊,達到降低成本、便于推廣的目的?!北贝蠡霓r業股份七星分公司總經理黎東光說。

七星分公司第十六管理區種植戶于會才坦言:“這地是越種越明白了?,F在,一部手機就能查看葉齡生長情況,實現24小時監控。以前種地看天,現在看屏!”

北大荒農業股份七星分公司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科技試驗示范田。趙波 攝

“智能灌溉系統”破解水稻提質增產奧秘

七星分公司以葉齡診斷技術為核心,探索水稻智能灌溉技術,研發智能灌溉系統,通過格田內的水位傳感器感知水位數據并發送給智能節水灌溉控制裝置(閥門),達到調節水層節約用水的目的。

據北大荒農業股份七星分公司副總經理李振宇介紹,當智能葉齡診斷系統檢測到水稻葉齡變化時,會向智能灌溉裝置發出一個信號來控制閥門開閉,根據水稻不同葉齡期的需水要求智能調整水層高度,實現“淺、濕、干”水層量化管理,進一步降低水稻生長季的田間用水總量,更加科學地控制無效分蘗、提高成穗率,達到以水調溫、以水調氣、以水調肥、以水促產的目標,從而提高水稻的產量和品質。

北大荒農業股份七星分公司在田間安裝智能采集設備。吳迪 攝

“農業遙感技術”破解智能植保之謎

“過去,種植戶想知道水稻長勢怎么樣,需要到稻田里去查看。如果只是種了幾畝或十幾畝地,人工查看還看得過來,但如果種了幾百畝,怎么查看?這時,就要結合衛星遙感和近地空遙感,就可以進行大面積的監測,哪里‘營養過剩’或‘營養不良’一目了然。”北大荒農業股份七星分公司科技信息中心總經理張亞菲說。

為了更加精準地進行生產管控,2021年七星分公司與廣州極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采取無人機近地空遙感,對病害、蟲害、草害的發生情況進行精準識別,植保無人機根據處方圖進行變量精準施藥,可以減少農藥施用量,實現了水稻的綠色種植。另外,七星分公司通過無人機飛巡測繪出田塊的地勢高程圖,根據地勢高程圖指導衛星平地機進行土地平整,應用這項技術進行格田改造、消埂擴池。

同時,七星分公司加強高空衛星遙感的監測,包括生產進度、產量分析等,為宏觀數據提供支撐。在無人機遙感方面與信息公司合作,不斷優化訓練模型,對片狀數據進行無縫連接,形成區域化數據,與植保無人機無縫連接,實現變量施藥。

北大荒農業股份七星分公司現代農業示范區。趙波 攝

“智能農機裝備”破解智慧農業落地難題

七星分公司與科研機構、高校緊密合作,建設聯合實驗室,重點圍繞國產農機開展智能插秧機智能上秧、智能農機協同作業、本田巡檢機器人等技術研究,豐富田間管理、巡田技術手段,突破技術瓶頸。

“以前老式插秧機,靠農機手經驗進行操作,我今年安裝了無人駕駛導航系統,車自己能走,我在車上觀察苗的深淺度,省時省力。”七星分公司第十六管理區種植戶于洋高興地說。

據七星分公司農業生產部總經理石巖介紹,七星分公司智能農機系統是和上海聯適導航合作的,可以利用手機APP進行遠程點火、開始作業、結束作業和熄火功能,遙控范圍是100米左右。經過兩年的不斷測試,到目前為止實現了智能農機遠程啟停,自主規劃路徑,自動出入庫,自動停車泊車,自動轉彎,農機具自動升降等功能。

下一步,七星分公司將依托5G網絡組建物聯網田間設備數據傳輸網絡,解決田間光纜、監測點傳感設備容易發生故障的問題。加大與高校、科研院所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加快培養和引進農業信息化復合型人才。利用信息化培訓基地對基層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及種養大戶進行專題培訓,增強信息化意識和獲取、運用信息的能力,不斷實現分公司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作者:吳迪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