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專欄 > 正文

山東鄒城:注入社會資金 鄉村富美蝶變

時間:2023-07-06 09:29:39    來源:中國農網    

“房屋歪七扭八,街道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生活垃圾靠風刮,養殖污水靠蒸發……”山東省鄒城市張莊鎮上磨石嶺村負責人李長山說,真沒想到,過去的窮山村,而今成了成群結隊、人來車往的AA級景區!

這個位于鄒城鳳凰山東麓山坡下的村莊,背靠磨石山,古時以出產磨刀石、磨盤石而聞名。以前,磨石山上除了山腰處的砂巖能開采外,山上沒草、沒樹,就是一個光禿禿的山。而如今,通過引來的社會資金整治景區化打造,原來的荒山禿嶺變得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提升了人居環境,也給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打造注入了新活力。

磨石村總共有村民135戶,以前,因舉家外出務工、搬離舊宅基等原因,全村有6處空白宅基墻體倒塌、17處廢棄的院落、25處長期無人居住閑置的住房。特別是村東北部,大批住戶都往交通便利的地方搬遷,這里自然就成了空心村,破家爛院隨處可見,畜禽糞便遍地都是。


(相關資料圖)

面對如此破敗不堪的局面,村兩委緊緊抓住“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的大好機遇,乘著政策東風,從清理三堆到治理殘垣斷壁、從嚴禁亂擺亂放到規范公共空間、從消除旱廁到創建美麗庭院……一項項工作漸次鋪開,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短短幾年,一個破爛不堪的窮山村一下變成了山清水秀、生態環境優美的“世外桃源”。

人居環境的改變,致使一些有投資民俗民風挖掘、鄉村觀光旅游業、農業農村開發意向的公司開始紛至沓來。經考察遴選,該村最終與“上魔時代文化創意公司”達成合作,簽訂開發30年的協議。這一打長普、利長遠的發展理念和實際做法,得到了張莊鎮、上磨石村“兩委”的支持和村民的擁護。通過兩年的開發改造,昔日不堪入目的魔石村搖身一變發展成了AA級景區。每到節假日,游人如織,車水馬龍,一派喜人景象。

更令人欣喜的是,鄉村發展不僅人氣扶搖直上,還帶來了人才的回流和產業的悄然興起。“80后”青年李長臣在天津打了8年工,看到村子的變化后,他決定回村創業。他在村頭開了農家樂,炒雞、燉大鵝,做的都是當地特色。如今在家門口每年收入80多萬元,不再與家人分隔兩地,這讓李長臣感到日子過得比蜜還甜。在李長臣的帶動下,如今村里的餐飲店、民宿已發展到近20家。

村民李慶章、李懷民不到300平方米的空白宅基地租賃給公司,每年租金就達到了8000元。在村里住了40多年的李長山說,“就連瓜果李桃、山楂柿子、花生地瓜、白菜蘿卜等農產品也都成了香餑餑,甚至連周邊村里無人問津的柿子,在上磨石村都能賣到兩元錢一斤。”

在景區快速發展、村莊面貌快速變化、村民收入與日俱增的進展過程中,公司辦民宿、村民也辦民宿;公司做餐飲,村民也做餐飲。

“我們走的是‘公司+合作社+農戶’的路子,拿民宿來說,農戶民宿標準、規格都是在公司指導下打造的,客源是相互流動的,公司客源多了可分流到農戶,農戶客源多了可推送到公司。公司和農戶已形成了取長補短水漲船高的關系。”李長山說,就是不參與做餐飲和民宿的村民也明顯受益,比如他們賣個笨雞蛋不用跑到10多里外的集市,在家門口就能賣,而且價格還高出其他地方一大截。事實證明,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的生態宜居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

理念轉變,帶來行動自覺。為了給游客留下美好印象,村民自發組織宣教隊伍,不間斷巡回各家各戶宣講互幫互助、鄰里友好、你謙我讓、文明禮貌的言行和好處。“有的村民修繕房子,私自換紅瓦,村民們就不同意。他們擔心每家每戶自做主張,會破壞村莊的統一風貌,影響整體風格。”村民行為自覺的背后,是所有村民都得到了好處,大家才自發行動起來,共同維護村莊的衛生環境、村容村貌、風土人情、家訓民風。

如今已舊貌換新顏的上磨石嶺村,已成為頗有名氣的旅游打卡地,村民在迎來送往間走向幸福遠方。

作者:楊兆鋒 馮貴雨 李永志

標簽:

上一篇:一碗稻米 情牽萬里
下一篇:最后一頁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