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實時:元人雜劇的雙璧

時間:2022-10-19 15:40:23    來源:今晚報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元人雜劇的雙璧

馬致遠《破幽夢孤雁漢宮秋》為《元曲選》一書壓卷之作,故置于卷首。此劇借昭君出塞故事,影射漢人在元代所遭受的屈辱。主人公是漢元帝,貴為九五至尊,尚且不能保心愛之人,而況呻吟在元人的蹂躪之下的普通漢族人呢?其旨在此。第三折寫灞橋送別昭君,曲詞最精彩:

【七弟兄】說甚么大王。不當。戀王嬙。兀良。怎禁他臨去也回頭望。那堪這散風雪旌節影悠揚。動關山鼓角聲悲壯。【梅花酒】呀,俺向著這迥野悲涼。草已添黃。色早迎霜。犬褪得毛蒼。人搠起纓槍。馬負著行裝。車運著糇糧。打獵起圍場。他他他傷心辭漢主,我我我攜手上河梁。他部從入窮荒。我鑾輿返咸陽。返咸陽。過宮墻。過宮墻。繞回廊。繞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黃。月昏黃。夜生涼。夜生涼。泣寒螀。泣寒螀。綠紗窗。綠紗窗。不思量。【收江南】呀,不思量。除是鐵心腸。鐵心腸也愁淚滴千行。美人圖今夜掛昭陽。我那里供養。便是我高燒銀燭照紅妝。

這幾支曲子化用或直接引用了杜詩的“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傳為李陵別蘇武的“攜手上河梁”、蘇軾的“不思量,自難忘。……小軒窗,正梳妝”,以及蘇軾的海棠詩“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是所謂檃括前人成語,而自然渾成,皆如己出,最足再三玩味。

關漢卿的《關大王獨赴單刀會》,敘三國時蜀將關羽攜單刀過江,赴東吳魯肅之約,捍衛蜀漢對荊州的主權。關漢卿撰此劇,一是為了在元人統治下,借機弘揚儒家正名之說,劇中關公駁東吳對荊州主權的聲索,唱道:“漢高皇圖王霸業。漢光武秉正除邪。漢王帝把董卓下,漢皇叔把溫侯滅。俺王親合情受漢朝家業。則您那吳天子是俺劉家甚枝葉。請你個不克己的先生自說。”借古以諷今,通過戲劇激發人民心眷故國;二來也有旌揚先祖之意。此劇第四折中江上一段,文辭之佳,卓有千古:

〔正末云〕看了這大江,是一派好水呵。〔唱〕【雙調新水令】大江東去浪千疊。引著這數十人駕著這小舟一葉。又不比九重龍鳳闕。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夫心別。我覷這單刀會似賽村社。〔云〕好一派江景也呵。〔唱〕【駐馬聽】水涌山疊。年少周郎何處也。不覺的灰飛煙滅。可憐黃蓋轉傷嗟。破曹的檣櫓一時絕。鏖兵的江水猶然熱。好教我情慘切。〔云〕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盡的英雄血。

自東坡赤壁詞后,居然能有以“大江東去”起頭,而與之并論的作品,極是難得。因前賢影響,最難擺脫,這段《新水令帶駐馬聽》,文辭上雖顯受《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沾溉,而其壯美高夐,足可與坡公方駕齊驅。結云:“這也不是江水,(這是)二十年流不盡的英雄血。”我每次聽到這兩句唱念,都忍不住熱淚盈眶,因為這兩句體現了面對歷史的殘酷,時光的無情,親歷者深刻的悲憫與人類中的極少數,敢于直面命運的勇氣。(徐晉如)

標簽: 大江東去 攜手上河梁 只恐夜深花睡去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