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題材作品如何觀照現實】
原標題:工業劇《麓山之歌》厚植“工基因”火爆出圈(引題)
“是時候讓年輕人重新認識‘三工’,重新熱愛工業了”(主題)
(資料圖片)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方大豐 王鑫
閱讀提示
收視、熱度、口碑一路沖高……《麓山之歌》破圈甚至爆款了,如同專家贊嘆:“充滿熟悉的陌生感,充滿驚奇的意外感。”
這似乎也意味著,多年來,工業題材,現實主義,主旋律……這些在觀眾之間橫亙的所謂“語境壁壘”,也是很多創作者自設的心理壁壘。
“將主題表達凝練為一句話,就是‘咱們工人有力量,更有知識’。”
高頻次接受采訪,毛衛寧每次都會說出這句話。讓冷題材熱起來,讓硬主題“軟著陸”,不只是毛衛寧一個人的理想。“現在一說‘大廠’,大家想到的是一些互聯網企業,其實我們忘了傳統意義上那些有著上萬工人的大廠。”編劇王成剛說。
《麓山之歌》播出前一天劇名還叫《重中之重》,主創團隊的硬核初心一直很真切,甚至急切。但恰如劇名的蛻變,他們也一直在梳理工業與公眾、工廠與人間煙火等等各種關系,試圖在“共情”中把工業之美滲透到人心——尤其是年輕人的心里。
來得正是時候
新工業革命帶來的深刻變革已經發生,而且就發生在年輕人的身邊,但年輕人仍然在逃離工廠。
“現在中國的工業和工廠,已經超出了觀眾的想象。” 在工程機械之都長沙那些充滿科技感的企業采風和體驗,《麓山之歌》主創團隊震撼了。
再次接受“命題作文”的總導演毛衛寧說道:“變化太驚人了,是時候告訴年輕人這些巨變了。”在接受《工人日報》記者采訪時,他還特別強調,有必要讓更多的人重新認識“三工”,重新熱愛工業。
“重中之重,還是人。”毛衛寧和主創團隊非常精準地探及工業精神與藝術精神的相通之處,并堅持以“工業精神為內核”進行創作,在人與機器相處的真實場景中演繹戲劇性。“把宏大命題落入細節現實,考驗的是創作者對生活的洞察,以及在戲劇中重現這種生活的具體能力。”近年來屢屢在“命題作文”中破圈、爆款,毛衛寧的這種深刻感悟,其實也給“命題方”極大的啟發:落實落地新型工業化戰略,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乃至企業家精神,既需要硬舉措,還需要軟實力。
因此,令人意外又在意料之中的是,這部獻禮劇、主題劇的出品方陣中,不僅有宣傳主管部門,還有工會組織。
共情發生了
工業題材在大眾文化場域和影視創作中的長期缺位,導致越來越多的人對工業、工廠和工人因不了解而更加陌生。
工業與公眾的“心理隔離”,看起來是一種文化現象,落進經濟發展的現實,還加劇了工業經濟尤其是制造業發展的底層困惑——“工業基因”的缺少,使得工廠越需要年輕人,他們離工廠、離機器越遠。
專家、學者從藝術上、技術上對《麓山之歌》進行了各種褒揚和解讀,但主創群體在創作中更深切地體驗到了上述困惑。每個人都想通過傳遞一份感動,去激發人們對“工業文明”的親近和熱愛。
“一個機械手臂伸到上百米,似乎像中國人舉起的手臂,告訴世界這是中國的,我還是很感動的。”男主角衛丞的飾演者楊爍“代入感”很深,并試圖更多地“表現我的焦慮”,他認為,“中國的制造業還可以更好,可以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工程師,有技術含量、知識儲備的工人。”
裝備制造業在長沙崛起,是中國工業、企業家和工人迎接新工業革命機遇與挑戰的一個縮影。借《麓山之歌》真誠切入其中,毛衛寧等主創團隊都說觸摸到了一段工業“創業史”以及“心靈史”。乃至于,入戲很深的演員還感嘆,長沙“這個城市,每個人像追著太陽的向日葵一樣,工人也是”。
久違的工業精神與大眾心理產生了共鳴,共情發生了,眾多觀眾在現代工業美學和社會煙火氣中找到了強烈的情感共鳴。片尾在主演們一聲聲“師傅”的呼喚聲中,包括“七一勛章”獲得者艾愛國等勞模、大國工匠、技能大師紛紛亮相。這種近乎直白的“抒情”,乃至于被觀眾接受并大贊“走心”。
工業是有溫度的
藝術從來離不開生活。編劇王成剛在創作中始終持有“批判精神”,堅信工業、工廠和工人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應該是公眾生活和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在我們父母那一代,工人是非常受社會尊重的……”影視劇中很難看到藍領工人成為主角的戲,讓王成剛敏銳而深刻地指出,“參天大樹之所以繁茂,關鍵在于根,工業的根就是工人,工人不被尊重,工業是沒有根的。”
很可能,這句話不僅會是“工業題材劇”再出發的底層邏輯,還將是值得各界深入反思經濟社會發展深層次問題的一把“鑰匙”。
數十年改革開放孕育、積淀的中國工業精神,與一種被主創人員敏銳捕捉到的稱之為“命運感”的特質 ? ? ? 個人命運與企業興衰深入骨髓地融為一體。《麓山之歌》努力傳達這種“命運感”,比如,很多演員都在與世界級裝備制造工廠頂尖的企業家、工程師和技能工人面對面交流中,觸摸到了所謂“使命感”“責任感”乃至“家國情懷”。
“工業不僅僅是有溫度的,也是浪漫的。”楊爍描述,在智能化廠房的拍攝現場,兩個機器,一個機器上全是攝像頭,對著一塊鋼板反復看,吊起來,放回去,他覺得特別浪漫。“那種凝視像是一對情侶,那么專注。”他進一步捕捉到了工業現場“人與機器”的情感互動——第一次拍81米的臂架泵車,“當它升起來,(與它)對視的時候,我眼淚一下子就出來了”。
人與機器的深情凝視,不啻為《麓山之歌》主創者的“詩意”發現。工業文明以及工業精神的底色,其實都在這種深情和真摯的凝視中,以此展開的“工業題材”藝術創作也必然會充滿生動性和豐富性。
與毛衛寧的采訪,圍繞“功夫在戲外”展開。
記者注意到,《麓山之歌》很藝術地貢獻了對新機器革命時代觀察工業、工廠、工人轉型升級的“洞見”:智能化升級遠不止技術升級,員工需要協同進步,而成功的企業都不惜花費時間和成本“等待”員工成長之后的質變。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現實題材作品如何觀照現實】原標題:工業劇《麓山之歌》厚植“工基因”火爆出圈(引題)“是時候讓年輕人重新認識‘三工’,重新熱愛工業了
2022-09-25 05:25
原標題:走出院墻的圖書館雖然現在數字圖書勢頭迅猛,但作為紙質圖書的“大本營”,圖書館仍然“倔強不屈”地延伸著自己的觸角:比如很多地市
2022-09-25 05:27
【新書榜單】原標題:文化的啟蒙與失明《盛世的崩塌》郭建龍著?天地出版社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節點,作者從唐朝一系列制度設計的缺陷開
2022-09-25 05:32
原標題:修辭立其誠劉建民8月底,終于收到張世斌老兄所著《燈花,燈花》(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這是繼2019年《奶奶的老理兒》之后,退休多年
2022-09-25 05:24
原標題:南開大學葛墨林院士口述整理(引題)?《我知道的楊振寧》出版(主題)今晚報訊(記者高麗)在楊振寧先生百歲壽辰到來之際,由中國科
2022-09-24 16:45
原標題:百余文物講述中日文化交流史(主題)曹操宗族墓出土墓磚文字涉及日本(副題)北京日報訊(實習記者何蕊)202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
2022-09-24 15:41
原標題:央視推出舞蹈影像短視頻(引題)?《四時舞·秋分》感受中華大美(主題)今晚報訊(記者劉桂芳)昨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秋分。一段通過
2022-09-24 15:28
原標題:博物館出燒腦謎題,年輕人解謎愛不釋手(引題)?精妙互動解謎書助燃“文博熱”(主題)北京日報記者王廣燕“玩到了夜里兩點,做夢還
2022-09-24 15:47
原標題:《中國好聲音》開啟第二輪導師對戰今晚報訊(記者高爽)昨晚,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播出導師對戰第二輪。此次迎戰的是廖昌永戰隊和
2022-09-24 15:33
原標題:新劇《胡同》講述居委會故事北京日報訊(記者邱偉)電視劇《胡同》明起將在CCTV-8播出。《胡同》通過講述三代人的故事,見證居委會從
2022-09-24 15:31
新華全媒+原標題:秋分最美是豐收“屋頭明月上,此夕又秋分。”9月23日,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秋分到來,秋意日漸濃厚。中國漢代哲學家
2022-09-24 05:46
原創動畫原標題:秋分節氣知識科普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六個節氣,也是秋季第四個節氣。秋分日后,北半球晝短夜長,晝夜溫差加大,氣溫逐日
2022-09-24 05:37
原標題:“好評中國”延長作品征集啦!你關心的問題都在這里9月21日,2022“好評中國”網絡評論大賽主辦方發布了《關于延長2022“好評中國”網
2022-09-24 05:45
原標題:日本在小行星“龍宮”巖石樣本中發現液態水新華社東京9月23日電(記者華義)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23日宣布,日本“隼鳥2號”探測
2022-09-24 05:45
新華社臺北9月23日電(記者齊湘輝岳夕彤)臺北市動物園23日證實,剛過18歲生日的大陸贈臺大熊貓“團團”經外診確定出現腦部病變,將對其進行精
2022-09-24 05:41
原標題:文化與科學融匯,北京海淀區啟動“科學家帶你游三山五園”系列活動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蔣菡在碧波萬頃、雕梁畫棟的頤和園里探尋植物的
2022-09-23 22:48
原標題:第四屆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在蘇州開幕新華日報訊(記者王慧楊民仆)時而磅礴、時而柔婉,塔影悠悠的虎丘小武當廣場上,蘇州民族管弦
2022-09-23 16:46
原標題:山東省醫務工作者有了自己的“主題歌”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田國壘通訊員王夢嬌陳國欣9月22日,山東省醫務工會在山東省工會融媒體中心
2022-09-23 16:25
原標題:今天秋分,也是“中國農民豐收節”,且看——(引題)古人如何“稻花香里說豐年”(主題)新華日報記者楊民仆春種秋收,春華秋實。秋
2022-09-23 16:45
原標題:曹郁姚晨監制喬思雪編劇并執導(引題)《臍帶》入圍東京電影節(主題)今晚報訊(記者丁曉晨)青年導演喬思雪編劇并執導的電影《臍帶
2022-09-23 16:32
原標題:書和遠方家鄉的友人,介紹一位喜好寫作的同事與我相識,我們互加了微信。他發來了一張照片,是我當年在他所居住的吳橋縣城新華書店買
2022-09-23 15:32
原標題:古舊書博覽會在京開幕展示展銷近萬種優質古籍善本等中新網北京9月22日電“萬閱典藏”2022潘家園第四屆古舊書博覽會今天在北京潘家園舊
2022-09-23 15:27
原標題:中國記協公示第32屆中國新聞獎、第17屆長江韜奮獎評選結果自9月23日起,中國記協在中國記協網、新華網公示第32屆中國新聞獎、第17屆長
2022-09-23 15:28
原標題:法官嚴肅活潑案例照進現實(引題)《底線》一部法治正劇如何讓人欲罷不能(主題)北京青年報記者楊文杰?靳東扮演的基層人民法院立案
2022-09-23 15:29
原標題: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翻譯家任溶溶辭世中新網上海9月22日電(王笈)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翻譯家任溶溶于9月22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0歲。作
2022-09-23 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