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原標題:京派內畫代表性傳承人高東升(引題)?
“反手”描摹 壺里乾坤(主題)
北京日報記者 陳雪檸
要在不足巴掌大的內壁畫下江山美景、描摹人物肖像,難度可想而知——這才讓鼻煙壺有了“鬼畫壺”的諢名。如今,內畫技藝已不再神秘,但由于難度大、出活慢,愿意學習并堅持下去的人少之又少。
“能沉下心來,就能體會到成就感。”從藝40年,北京市工藝美術大師、京派內畫第四代傳承人高東升仍樂在其中。他曾為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繪制內畫肖像,也曾在鼻煙壺里“裝”下北宋汴京的繁華街市。近幾年,他還在北京工美高級技校任教,把自己寶貴的內畫經驗,傳授給更多年輕人。
“最安靜”車間里踏實學藝
一手持壺,一手執筆,高東升坐在桌前凝神作畫,旁觀者如不仔細留意,可能都察覺不到他筆尖的細微動作。“畫一只小貓,外畫肯定是先畫貓再畫胡子,但是內畫就要反過來,先畫了胡子才能畫貓。因為看畫的人是從外面看,所以層次反過來,才能有外畫的效果。”何謂“內畫”,高東升一語道出其中玄妙。
40年來,他就是這樣靜靜地獨坐描摹,不覺時間倏忽而過。
“有的時候會突然有一種穿越的感覺,好像回到了當時的內畫車間。”回憶起19歲時初學內畫,很多場景仍如在眼前。1983年,高東升考入北京工藝美術廠,本想學習玉雕、牙雕技藝的他,偶然間看到了內畫鼻煙壺。“在整個廠子里,只有內畫組永遠是最安靜的。沒有機器的聲音,就是一支筆、一枚壺,大家埋頭練手藝。”不久,趕上內畫組“擴招”,高東升立馬報名。經過對素描、書法等多門基本功的綜合考核,高東升在200多個報名者中以第一名的成績脫穎而出,順利考入,成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守本的徒弟。
在高東升眼中,那是內畫行業最好的時期。“你就踏踏實實地跟著師父學,其他都不用考慮。”憑借年少時的繪畫功底和日復一日的練習,高東升用3個月左右就基本掌握了內畫技巧,半年即可畫出復雜圖案,這是很多人數年也做不到的事。他用“焦、濃、重、淡、清”5種墨色的細微變化繪制出霍元甲肖像,不僅讓師父伸出了大拇指,也讓定制作品的霍元甲后人十分滿意。
眼力心力定力缺一不可
學內畫,面對的第一道難關就是筆。
“我的畫筆都是自己做的。”在高東升的案頭,記者看到了一根根樣式“古怪”的畫筆。這些畫筆只有毛衣針粗細,由竹簽削成,末端彎出一個大約90度的弧度,然后把毛筆筆頭中粗糙的毛去掉,挑出好的粘在竹簽上。這些彎曲的筆頭如同鳥喙,顯得頗為尖細鋒利。有的用來勾線,有的用來題字,有的畫弧形……用途不同,畫筆的長短粗細曲度也各有不同。
高東升笑著說,剛開始學內畫時,自己連畫個直線都費勁兒,手拿著筆一直哆嗦。“唯一的竅門就是要坐得住。”在他看來,內畫技藝需要眼力、心力和定力,缺一不可。“要有扎實的繪畫功底,要有悟性,也要有細心和耐心,反復苦練,沒有捷徑。”
他用一套八件的內畫鼻煙壺呈現出《清明上河圖》,在壺內方寸之間繪制遠郊、舟橋、城樓、市集及各色人物。在傳統白描技法下,800余個人物栩栩如生,170多棵樹木蓊蓊郁郁,130多座城樓屋宇巍然屹立,景致層次感分明,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時節繁盛的市井風貌躍然于水晶壺內,更顯清秀雅致。
既承襲了國畫的精髓,又引用了西方油畫技法,高東升不斷推陳出新,把內畫藝術提升到更高境界。以作品《泉》為例,畫面描繪秋雨過后清泉在石間流過的幽靜景色,顯露出一種西方水彩般的質感,天然水晶的茶色則巧妙襯托出日落月出的氛圍。
京派內畫手藝人已不足10人
“北京的內畫手藝人,最多的時候有三四十人,現在兩只手就數得過來了。”多年來,高東升眼見著身邊的師弟師妹陸續轉行,一個個年輕人屁股還沒坐熱就匆匆離開。“我愿意教,但多數人不愿意學,或者說沒人堅持。”言語之中盡是無奈。
高東升說,當看到旅游景點的所謂“內畫鼻煙壺”多數粗制濫造,甚至連畫都不畫,只是將圖案印刷或粘貼在內壁時,那是他最痛心的時刻。“曾經的‘鬼斧神工’如果最終以這樣的面貌被大家所知,是我們的悲哀。”學藝以來,高東升始終堅持創作,并通過民間文藝家協會參加各種展覽和活動,既是為作品覓知音,也是為藝術找市場。
近幾年,與非遺技藝相關的展覽展示逐漸多了起來,有的客人當場下訂單,也有的私下定制,被內畫鼻煙壺吸引的收藏愛好者遍布世界各地。通過在北京工美高級技校的教學,高東升身邊也有了心儀的徒弟。22歲的曾紅威原在動漫專業,因為性格沉穩,改學內畫。在班級里,雖然他晚來近1個月,但繪畫基礎較好,一上手表現就尤為突出,幾節課下來便成為同學中的佼佼者。畢業后,他留在高東升工作室,至今已有3年。
“還是年輕人眼力好啊,我現在得靠著強光,不能再在晚上畫了。”打開臺燈,在光線的輔助下,高東升拿起畫筆,繼續未完成的作品。這枚融入內畫元素的串珠,將成為腕間古樸雅致的裝飾。
窗外風起,樹葉窸窣,顯得屋內更靜。一人一壺一筆,此中真意,欲辨忘言。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京派內畫代表性傳承人高東升(引題)?“反手”描摹壺里乾坤(主題)北京日報記者陳雪檸要在不足巴掌大的內壁畫下江山美景、描摹人物
2022-09-08 15:38
原標題:原創音樂劇《四兩青春》全國巡演啟動中新網上海9月7日電(王笈)由上海音樂廳管理有限公司制作出品的原創音樂劇《四兩青春》7日在凱迪拉
2022-09-08 15:28
原標題:石家莊:月餅制作迎中秋9月7日,在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黃莊村一家月餅生產企業,工人在制作月餅。中秋節臨近,河北省石家莊市各月餅
2022-09-08 15:35
原標題:“我要演到不能演了為止”(主題)84歲吳彥姝演85歲母親獲獎電影《媽媽!》周六公映(副題)北京晚報記者王金躍84歲的吳彥姝憑借出演
2022-09-08 15:42
原標題:長江口二號古船整體打撈遷移工程開啟海上施工(引題)?古船整體出水將住進“新家”(主題)光明日報記者?顏維琦9月6日,長江口二號
2022-09-08 08:33
原標題:可以吃的楚菜非遺文化光明日報記者?夏靜通訊員?陶慧?吳卉仙四季美湯包、蔡林記熱干面、德華樓包子、老福慶和牛肉面、孝感米酒、田
2022-09-08 08:36
原標題:20余檔新老節目開啟錄制(引題)?浙江衛視發布綜藝秋季片單(主題)今晚報訊(記者高爽)浙江衛視近日在秋季大會上發布新一輪綜藝片
2022-09-08 08:35
原標題:現代學術史上的趙元任【讀書者說】趙元任是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奠基人,他最早運用現代的科學的學術方法,對現代漢語,從多方面展開了深
2022-09-08 08:32
原標題:從首日票房不足35萬元到票房破億元(引題)?《隱入塵煙》的逆襲之路(主題)今晚報記者丁曉晨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由李睿珺執導、武
2022-09-08 08:25
原標題:江蘇蘇州新發現一處大型考古遺址9月6日,江蘇蘇州召開了一場考古遺址專家論證會,將蘇州吳中區新發現的一處新石器至明清時期大型遺址
2022-09-08 05:25
原標題:《中國國際時裝周:老廠房里的新時尚》作者:許之豐2022年9月6日下午,中國國際時裝周在原北京751老廠房六號爐車間里,展示了一場設計
2022-09-08 05:35
原標題:《海的盡頭是草原》周五公映(主題)“三千孤兒入內蒙古”的真實歷史搬上銀幕(副題)北京晚報訊(記者王金躍)根據“三千孤兒入內蒙
2022-09-07 22:37
原標題:國家圖書館古籍修復組又修復完成50冊珍貴古籍(引題)他們是與時光對抗的匠人(主題)北京晚報記者趙語涵文并攝已經泛黃破洞的紙張,
2022-09-07 16:29
原標題:用音樂和詩展現兩岸血脈情緣(主題)福建音樂家創作交響音畫《海峽海峽》北京上演(副題)北京晚報訊(記者高倩)鼓聲隆隆,緊接著,
2022-09-07 16:35
原標題:銅鏡中的家國天下(主題)——迄今唯一鑄有“人民昌”“中國強”銘文的漢代銅鏡展出(副題)光明日報記者李潔張哲浩【新展大觀】銅鏡
2022-09-07 15:49
原標題:共迎中秋昨天,西城區牛街街道春風社區舉辦“春風柳上歸”詩詠會活動,通過誦讀詩詞經典,以詩會友、以詩傳情,將愛國孝親、家和鄰睦
2022-09-07 15:47
原標題:多彩民俗迎中秋9月6日,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新市鎮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迎中秋活動,邀請在當地工作的彝族、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一
2022-09-07 15:30
原標題:《少年派2》研討會召開“兩個結合”的審美創作品格獲首肯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蘇墨日前,現實題材家庭劇《少年派2》在京舉辦專家研討會
2022-09-07 15:30
原標題:《隱入塵煙》的“票房奇跡”說明了什么楊鑫宇9月伊始,一部已上映了一個多月的“小眾”電影突然爆發,如同一匹“黑馬”一般,創造了總
2022-09-07 15:44
原標題:今日白露作者:孫震今日23時32分,白露至。白露是秋天第三個節氣,表示孟秋結束,仲秋開始,進入一年中最舒適的時節。此時,天氣逐漸
2022-09-07 09:27
原標題:北京東城將優質文藝送到百姓家門口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賴志凱9月6日,“戲悅景山·2022景山文化戲劇展演季”在北京老城區最大的公共文
2022-09-07 09:43
原標題:四季中國之白露:寒生露凝白露天氣晴谷米白如銀涼風始至白霜初降候鳥南飛寒蟬鳴泣古人將白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
2022-09-07 08:45
原標題:演繹科技自強自立故事(引題)文華獎參評劇目《大道》線上亮相(主題)今晚報訊(記者王洋)昨晚,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暨第十七屆文華
2022-09-07 07:34
原標題:在李時珍的故鄉探尋蘄艾傳奇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夏瑾文并攝 踏上湖北蘄春的土地,空氣里也多了一絲淡淡的艾草香。這里盛產的艾草,
2022-09-06 15:29
原標題:數字賦能為傳統文化增添光彩(主題)從2022服貿會看中華文化“揚帆出海”(副題)新華社記者翟翔、楊淑君春華秋實,馥郁芬芳。石榴,
2022-09-06 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