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刀木之間見精神——當代現實主義木刻美學探析-天天觀天下

時間:2023-05-28 14:52:18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刀木之間見精神(主題)

——當代現實主義木刻美學探析(副題)

彰顯中國氣派的木刻藝術,其現實主義審美特征之形成有著獨特歷程。今天,新時代木刻現實主義觀念正不斷被注入新內涵,煥發出新活力。

具有現代意味的木刻藝術于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進入中國,由魯迅等一批追求革新的有識之士引入,最先樹立起現實主義之旗幟。這一階段的木刻創作,內容多為風景、人物,出處大多為西方書籍,直面現實世界是其普遍追求的審美理想。魯迅參與成立“朝花社”,編選《引玉集》,馬達、陳煙橋等青年木刻者推崇木刻版畫反映現實的能力,以宣揚革命精神。延安時期,古元的木刻藝術被認為極具中國氣派,是貼近人民群眾的現實主義藝術?;诖?,中國木刻逐漸孕育出剛毅果敢的線條、強烈對比的色調,現實主義的美學特征就此萌發。此后,又歷經多次轉變,圖式變化的背后恰是對現實主義觀念的不斷厘清,從而奠定了當代木刻創作的發展方向。

當代木刻創作注重彰顯自身特色,對刀味與木味的強調是重要的一環,其核心指向是對現實主義審美觀的堅守。無論凹、凸、平、漏四大版種的創作方式,還是三角刀、斜口刀、圓口刀等工具的使用,以及木刻家們發展出的尋求刀味與木味的多種技法,其實質都是現實主義審美觀的外化。一方面追求木刻圖式的秩序感,另一方面尋求將復雜紋理融入其中,促成材與質對畫面內容恰如其分的表現。創作者以刀代筆,在各類版材中尋找靈感,力求打造細膩、分明、流暢、有力的木刻作品。刀味之剛毅、木味之樸拙,共同確立了木刻藝術的現實主義基調。

黑白意境是當代木刻著重闡釋的另一特征,它提倡汲取水墨韻味,重視色塊沖擊,嘗試將現實主義審美觀風格化地表現出來。觀畫所謂“遠觀其勢,近取其質”,木刻家們追求形象與神韻的和諧統一,其中黑白關系、疏密節奏等成為具體的考量維度。他們運用點、線、面編織圖式,以刀筆深淺彰顯層次,推崇刀法清勁,強調明暗有序。總之,既要追求水墨般的靈動雋永,也要突出剛勁鋒利的力量感。“墨”與“木”相得益彰,“黑”與“白”剛柔并濟,開辟了現實主義木刻創作的審美新內涵。

當代木刻藝術漸趨形成兼容并蓄的創作方向,發掘傳統藝術精髓成為現實主義創作的題中要義。創作者們致力于推動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等地方木刻藝術的再度興起,讓諸如“饾版”“拱花”等技藝得到傳承,推出了一批色彩艷麗、風格獨特的本土套色木刻佳作。如云南木刻色彩鮮艷、淳樸厚重、溫潤飽滿,因頗具現實氣息而大放異彩?!妒颀S箋譜》《蘿軒變古箋譜》中的古代木刻同樣為當代創作者所重視,虛實有致、層次分明是他們關注的現實主義美學基因。而唐宋時期的靈動舒暢,元代的質樸渾厚,明代的柔和雋永,皆被視為當代現實主義木刻創作需要汲取的審美底色。除了從傳統中汲取養分,對海外藝術的鏡鑒亦使當代現實主義木刻創作轉益多師。當代木刻重視對創作者內心感受的呈現,將意象化表達納入現實主義美學內涵,尋求來自心靈層面的現實追問。在近年來的全國版畫作品展上,裝置藝術、實驗藝術、景觀藝術等與木刻相結合,呈現出紛繁的面貌,藝術家們在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中探索出更為多元的現實主義表達。

近年來,木刻藝術受到新媒體環境的深刻影響。有創作者提出,要從數字人文角度拓展木刻現實主義美學內涵。有的木刻工作者運用軟件技術,通過模擬筆法、建模刻痕、數碼打印等方式,形塑視覺上具有激光雕刻感的新型木刻。有的青年藝術家將木刻創作過程搬至臺前,搭建起包括講述、觸摸、實操等在內的一整套實踐模式,觀者可在多媒體營造的沉浸式展覽中親身體驗藝術創作的點滴細節,感悟木刻直抵人心的精神力量。

縱觀當代木刻藝術發展歷程,變化的社會語境不斷對其提出新要求,這也使木刻的現實主義美學傳統得到傳承,同時實現開拓創新。今天,拓展木刻藝術的現實主義美學內涵仍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這一蘊藏著紅色基因的藝術形式定能煥發出歷久彌新的藝術魅力。

(作者:夏羿,系南京財經大學傳媒藝術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后)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