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觀”和“演”成就鮮活的藝術生命── 訪青春版《牡丹亭》柳夢梅的扮演者俞玖林

時間:2023-05-16 08:52:05    來源:天津日報    


(資料圖片)

原標題:“觀”和“演”成就鮮活的藝術生命(主題)

── 訪青春版《牡丹亭》柳夢梅的扮演者俞玖林(副題)

天津日報記者 劉莉莉?

日前,江蘇省蘇州昆劇院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在中華劇院上演,大美昆劇再一次感動津門觀眾。這部已走過19個年頭的劇目,何以常演常新、光彩依舊?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劇中柳夢梅的扮演者、梅花獎得主俞玖林娓娓道來。

2004年,由白先勇擔任總制作人的青春版《牡丹亭》掀起昆曲熱潮。俞玖林說:“首演時,我和女主演都才20歲出頭。起用年輕人演繹《牡丹亭》這樣的傳奇故事,是演員與劇目的傳承。此外,當年昆曲乃至整個戲曲界,還存在觀眾流失的現象。任何一門藝術,‘觀’和‘演’相輔相成才能成就鮮活的藝術生命,所以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很重要。青春版《牡丹亭》就是抱著多方面傳承的制作理念,令很多人愛上了昆曲。”

俞玖林介紹,青春版《牡丹亭》飽有白先勇提出的遵循傳統但不因循傳統、利用現代但不濫用現代的分寸感。“其實這就是守正創新。守正是把正統、正規、正派的昆曲原汁原味地傳承,同時,與時俱進地創新是事物生存發展的必然途徑,所以要加上現代人的審美,在昆曲和觀眾心靈之間架起橋梁。”

19年久演不衰,青春版《牡丹亭》一直抱著“分寸感”前行,也在服化道、聲光電等方面不斷細微調整。從傳統出發的創新,源于堅定的文化自信。俞玖林表示,以前到海外演出,更多是以武戲、猴戲等偏于技巧化的內容來吸引觀眾。其實,“情”是更能夠打動觀眾心靈的。《牡丹亭》講的就是“情”,以情為美,感動觀眾。藝術無國界,海外的觀眾也能夠通過《牡丹亭》體會中華戲曲的韻味、節奏以及感情塑造的細膩、精致,每場演出后都是長時間的掌聲。此時此刻,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自2004年問世以來,青春版《牡丹亭》曾多次來津演出,俞玖林對天津觀眾印象深刻。“很專業,眼界也很寬。這個演員的水平有幾斤幾兩?臺上一亮相,天津觀眾就用眼睛稱過了,所以這對演員來說是一種考驗。”

對于角色塑造,俞玖林坦言:“最開始更多的是本色出演、模仿老師,慢慢地則變成是一種追求。我清楚記得,張繼青老師帶給我的那種‘神奇感’──生活中她就是一位鄰家老太太,但一張口,唱起‘尋夢’中的‘懶畫眉’,那種少女的嬌羞、眼神里散發出的光線,一下子就變成了16歲。而這些,觀眾都是看得懂的。”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