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歲月留“金”淘不盡 名家薈萃紀念越劇宗師金采風 看熱訊

時間:2023-05-06 14:33:49    來源:新民晚報    

原標題:歲月留“金”淘不盡(主題)

名家薈萃紀念越劇宗師金采風(副題)

新民晚報記者 趙玥


(資料圖)

她是熠熠生輝的神秀英、活蘭貞,也是《紅樓夢》中八面玲瓏的鳳辣子,是命運波折的祥林嫂,是大家閨秀崔鶯鶯,也是深明大義的竇皇后。轉眼越劇宗師金采風已離開深愛她的觀眾一年多,昨夜,一個個熟悉的角色、一段段熟悉的旋律再次來到觀眾面前,上海越劇院攜全國優秀“金派”弟子傳人和越劇各流派的名家名角,以一場“我是風兒你是沙”專場演出紀念金采風。

平實質樸鑄輝煌

舞臺上的一幕幕,令人追憶起金采風的音容笑貌。“臺角看戲是我最好的老師。”“戲曲的唱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唱腔旋律要優美,要有變化,還要吸收其他劇種的曲調來豐富自己。”“我的榮譽是老師們大姐們‘讓’出來的。”一句句肺腑之言,讓觀眾從音頻中感受到金采風與觀眾和舞臺共同走過的一生。

金采風與丈夫黃沙之子黃曉光的登臺,讓大家看到金采風生活中的一面。曾經有人問黃曉光:“爸爸是大導演,媽媽是名演員,在這樣一個‘明星’家庭中成長,生活一定與眾不同,時時充滿了藝術氣息吧?”其實未必。從小到大,黃曉光從未覺得自己的家庭、父母和別人有什么不一樣。記憶中,父母的工作都很忙,他們在舞臺上留下了許多經典作品和形象,而留給孩子的最寶貴財富,則是他們言傳身教的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工作,以及謙遜、低調的生活態度和處事方式。

繾綣知音久縈繞

金采風的名字隨著她塑造的經典形象深入人心,眾多長三角的觀眾趕來。昆劇表演藝術家張靜嫻(見左圖)也是金采風的忠實戲迷,她隔空再次喊起那位親切的“大阿姐”,說起電視里放《碧玉簪》的電影,她是一定不會錯過的。《碧玉簪》“三蓋衣”中李秀英的幾進幾退,將糾結矛盾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眼神、臺步的運用出神入化,又不失越劇劇種的本體特色。每次看,張靜嫻都會有新的體會。

金派傳人謝群英從杭州趕來,演起金采風塑造的最后一個角色楊貴妃,“我收第一個學生的時候,老師還趕來給我的學生穿衣服,象征衣缽傳承。”而就在去年1月5日,謝群英剛帶了自己第三位學生來滬拜見恩師,卻沒想到成了最后一面。金派傳人黃美菊演起金派代表作《漢文皇后》,她去年剛拍完同名越劇電影,以完成老師的心愿,唯一的遺憾,是老師沒能見到電影的誕生。

就在5月2日晚上演的《碧玉簪》中,金派傳人樊婷婷聽著“官人好比天上月”的經典旋律,看到恩師的照片,思念又點點滴滴浮現在眼前。同為金派傳人的史燕彬感慨:“我們慶幸自己遇到一個比媽媽還要親的老師時,金老師卻說,她的老師們大姐們,當年也是這樣帶著她一路走過來的。”

弦歌不輟人不散

在創作現代戲的過程中,金采風還塑造過不少名人形象,比如《魯迅在廣州》中的許廣平。那時,越劇名家趙志剛還只是一個沒有臺詞的龍套演員,這部戲卻成了他和金采風的第一次“合作”。昨晚以蓄須的魯迅形象重新唱起《魯迅在廣州》,趙志剛讓戲迷大呼認不出了。

當年,因為《漢文皇后》,趙志剛多了一個姐姐。這部戲里,趙志剛演的是皇后的弟弟竇廣平。剛開始排練的時候,趙志剛緊張得連臺步怎么走,手怎么放都不知道,處處感覺手足無措。那時候,金采風就一句句臺詞、一個個表情地教他如何理解竇廣平這個人物,如何把角色內心的掙扎表現出來。

此后40年,趙志剛和采風老師始終以姐弟相稱。生活、工作上相互關心。他看到了姐姐對于后輩的無私提攜,就像當年帶著初出茅廬的他邊教邊演一樣。只要是和越劇有關的,問到她她都熱情點撥,從無保留。每次重逢,不茍言笑的金采風總會熱情地張開雙臂,對趙志剛說:“想煞阿姐了,來,抱一下。”昨晚,幾度哽咽的趙志剛很想再對著姐姐說一句:“阿姐,我老想儂額,我會永遠想儂。”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