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環球觀天下!漢服女孩李凱迪——創新藝術語言 弘揚中華文化

時間:2023-05-03 10:41:3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漢服女孩李凱迪——(引題)


(資料圖)

創新藝術語言 弘揚中華文化(主題)

她是電影《艾米》里倔強聰慧的艾米,是外百老匯(Off Broadway)話劇《楓梓鄉》中為愛癡狂的薛梓嫣,是百老匯音樂劇《我,堂吉訶德》紐約中文版中可愛的理發師,是《雷雨》中的四鳳,是《潯夢江南》里的西施……

她也是林肯中心舞臺上長綢飛舞的“飛天女神”,是用作品表達人文關懷的青年藝術家,是教室里認真教學的“李老師”,是展現東方文化之美的“漢服女孩”……

對于旅美海歸李凱迪來說,她正在尋找更多文化創作的可能性,溝通傳統與現代,靜態藝術與動態藝術。

“表演拓展了我的生命寬度”

2021年5月,一條關于紐約漢服女孩的話題沖上熱搜。“‘始于衣冠,達于博遠’,河南妹子‘漂’在紐約,將漢服之美傳遞給世界。她舉辦漢服講座、雅集,身著漢服走過大街小巷,翩然舞動漢服羽翼,只為傳承‘服章之美’的華夏文化。”人民日報微博這樣評價李凱迪。

李凱迪認為,漢服背后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也是中國人風骨與精神的外在體現。

“我好奇心重,學校的舞劇、話劇、音樂劇、電視電影挨個嘗試了一遍,非常過癮。表演拓展了我的生命寬度,讓我有機會能體驗多種人生,講述各種各樣的故事。”從北京舞蹈學院畢業后,李凱迪前往美國薩凡納藝術與設計學院深造學習,而后活躍于紐約各大舞臺。

“2014年冬天,我第一次站在時代廣場,四周都是百老匯劇目的廣告牌,劇場前排著長長的隊伍,當時這一切讓我很興奮。”回想起初到紐約的經歷,李凱迪記憶猶新。

在紐約的時候,李凱迪常常半夜趕拍夜戲,結束的時候天已經亮了。“連軸轉很正常,演出繁忙的時候需要趕場,我就扛著好幾個大包,里面塞滿不同演出的服裝,在冰天雪地的紐約街頭狂奔。”她說。

讓她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演出是在2015年12月31日晚,一年一度的紐約時代廣場跨年慶典活動在來自世界各地現場觀眾的歡呼聲中開啟。美中友好協會與紐約時代廣場慶典委員會合作,將中國元素融入新年倒計時儀式。當晚6點,跨年倒計時慶典活動拉開帷幕,李凱迪是開場舞演員,表演了極具中國元素的傳統舞蹈,展示中國藝術魅力和文化底蘊。

她記得,那天晚上非常冷,但隨著后來《我愛你,中國》歌聲響起,現場許多華僑華人、中國留學生激動地歡呼起來。人群中不時有人高呼“中國加油”。熱烈的氣氛讓她感動得熱淚盈眶。

在紐約的那幾年,李凱迪一邊追逐夢想,一邊推廣漢服文化。她在紐約的著名舞臺穿漢服跳中國舞,在時裝周上展示漢服,還會穿上漢服走到街頭……她穿梭在紐約高聳的樓宇、流光溢彩的舞臺之間,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并喜歡中國文化。

回國后,有了一個新身份

2020年夏天,李凱迪決定回國發展。兩年來,她參與了電視臺節目錄制、專業的音樂劇創作,還拍攝了電影。去年,她又有了一個新身份——導演。

去年9月,《飛沙》沉浸式敦煌“樂舞劇場”在北京南池子美術館上演,這是“我與敦煌——靳尚誼、唐勇力繪畫展”的動態展覽部分,肢體劇場、造型復原、吟詠誦唱、民樂合奏與飛天樂舞等展示環節一一上演,為觀眾獻上了一場敦煌藝術視覺盛宴。

動態展覽部分由李凱迪擔任導演。她在畫展的動態展覽部分以沉浸式敦煌“樂舞劇場”,呈現千年敦煌的“飛沙一剎”。這是李凱迪回國后第一次挑大梁面向大眾推出的藝術成果,也是第一次擔任導演。

幽暗的展廳配以明亮的燈光,仿若置身于神秘的洞窟中,感受穿越不同藝術媒介、傳統與現代、現實與理想、繼承與創新的敦煌文化精神。李凱迪想使用戲劇形式去設計畫展的動態呈現,畫展舉辦地并非傳統意義上的鏡框式劇場,這給了她新的靈感。經過和主創團隊商議后,舞美設計提出將敦煌“沙”元素放在劇場正中,制作了一個“沙舞臺”,周圍是回廊式敦煌石窟壁畫的場域,李凱迪將其命名為“沉浸式敦煌‘樂舞劇場’”。

“藝術是可以超越國界、民族的語言”

“讀研究生時我學的是電影和音樂劇方向,一直想做能表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音樂劇。‘樂舞’的說法很傳統也很浪漫,‘劇場’又很現代。我們希望‘樂舞劇場’能成為和諧表達傳統與現代的橋梁。”李凱迪說。

李凱迪坦言,雖然她在此之前曾擔任過音樂劇主演和編舞工作,也經歷過20天打磨出一部音樂劇作品的超高強度工作,但這次敦煌“樂舞劇場”的工作仍是一個巨大挑戰——總共只有17天的準備時間。“導演要對整個演出負責,需要全方位把控,時間緊、任務重、規格高、舞臺特殊,對演出的要求是既專業又適合大眾,只有我們自己知道整個團隊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她感慨地說。

“我對有歷史沉淀感的東西很著迷,也希望能多了解其他門類的藝術。我的下一個項目依然是敦煌主題,希望能創作出‘又美又酷,有未來感’的敦煌。”李凱迪說。

兼具東西方藝術教育背景,李凱迪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之美,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橋梁。“我從小就喜歡傳統文化,在國外學習的時候更是切身感受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藝術是可以超越國界、民族的語言,我們文藝工作者要進一步修煉內功,創作出更多能經受住時間考驗的作品,展現好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她說。(王威)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