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石峁遺址考古發掘持續開展中 “華夏第一門”已面向游客開放
4月18日是國際古跡遺址日。國家文物局將在湖北武漢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高質量發展召開專門研討會。截至目前,全國已有55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如何給“遺址公園”注入新活力、新動能?越來越多元的“遺址公園”會給公眾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先來認識一下坐落在陜西省榆林市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石峁遺址。
(資料圖片)
石峁遺址:距今4000年 規模宏大的石頭城
在陜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鎮,黃河一級支流——禿尾河北岸的黃土梁峁上,矗立著一座距今4000年左右、規模宏大的石頭城——石峁。
考古研究表明,石峁城址由皇城臺、內城和外城三部分石砌城垣構成,面積超過4平方公里,城內密集分布著大量宮殿建筑、房址、墓葬、手工業作坊等重要遺跡,先后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陶器、骨器、石雕石刻、彩繪壁畫等珍貴文物。尤其引起關注的是,考古人員在皇城臺發現了70多件精美石雕,多數出土于墻體的倒塌石塊內,部分還鑲嵌在南護墻墻面上。
石峁遺址出土70多件石雕 最大長度超2.6米
石雕絕大多數為單面雕刻,少量雙面雕刻,最大的石雕長度超過2.6米。雕刻內容大致可分為神面、人面、神獸、動物和符號五類,其中神面石雕體量較大,畫面最為傳神。特別是一件橢圓形柱體圓雕,矗立在夾道正中的地面上,高度近1米,兩面雕刻相同的神面。測年數據顯示,這批石雕的年代為距今4000年左右,顯示了皇城臺在石峁城址內的核心地位。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 邸楠:一系列的考古發現揭露出石峁遺址有巍峨的石墻,有規模宏大的建筑,還有一些類似于石雕、陶鷹之類的非常精美的高等級文物的出土,石峁應該是我們在研究中國早期文明和國家起源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實證。
面積超400萬平方米 皇城臺為最核心區域
考古資料顯示,石峁遺址面積超過400萬平方米,是距今4000年前后東亞地區目前已發現規模最大的城址,也是中國北方地區龍山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的超大型中心聚落。皇城臺是石峁城址的最核心區域,已具備了早期“宮城”性質,是目前東亞地區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早期宮城建筑,為研究中國文明起源的多樣性和發展過程提供了全新資料。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 邸楠:我們現在正在發掘的是石峁皇城臺西側的一處高等級墓地,這處墓地很有可能是和石峁的最高統治者“王”這一級別的人物緊密相關的。利用有限的發掘面積解剖整個遺址,去復原當時石峁先民的一個生活圖景。
石峁遺址考古發掘正在持續開展中
石峁遺址在去年年底入選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目前考古發掘還在持續開展中。這處黃土臺塬上的石頭城,能給大家帶來怎樣的體驗呢?
石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總面積達到12.75平方公里,分為石峁遺址和高家堡古城兩個主題展示區。其中,石峁遺址展示區主要涉及皇城臺、內城、外城、祭祀遺址等,展示距今4000年的中華文明起源文化,以及與石峁古城相輔相成的黃土高原臺塬梁峁延綿交疊的自然地貌;而高家堡古城文化展示區,則是以明代高家堡古城為主,展示農耕和游牧交錯地帶的邊塞古城文化。高家堡是世界文化遺產長城的戍邊塞堡,屬于榆林地區“三十六營堡”之一,是和石峁遺址相互補充的不同文化資源,同時也是游客集散地。
神木市石峁遺址管理處副主任 張志明:石峁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這些特色,既能讓公眾感受中華文明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又能讓公眾感受黃土高原與黃河流域交界地帶的邊塞風情。
石峁遺址的外城東門遺址被譽為“華夏第一門”
石峁遺址的外城東門遺址被專家譽為“華夏第一門”,現在已經面向游客開放,它面積大約2500多平方米。考古人員在這里確認了體量巨大、結構復雜、構筑技術先進的門址、石城墻、內外“甕城”等重要遺跡,出土了玉器、壁畫、陶器等重要遺物。
神木市石峁遺址管理處副主任 張志明:石峁遺跡可觀性很好。在全國絕大多數的史前古遺址中,絕大部分遺跡是存在于地下的,石峁遺址無論是已經考古發掘的部分還是未考古發掘的部分,我們都能直觀地看到地面上的遺跡,即可看見這一座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的古城址。
石峁博物館仍在建設中,肩負文物展覽展示、遺址管理和考古科研三大功能,將在今年年內正式對公眾開放。
標簽:
上一篇:2023北京書市開幕 焦點消息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石峁遺址考古發掘持續開展中“華夏第一門”已面向游客開放4月18日是國際古跡遺址日。國家文物局將在湖北武漢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高
2023-04-15 10:35
原標題:2023北京書市開幕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王偉偉攝4月14日,2023北京書市開幕,書市以朝陽公園為主展場,北京市“16+1”區、北京圖書大廈
2023-04-15 10:56
原標題:《深海危機》15日上映(引題)黃建新:真正反恐片在中國電影中較少見(主題)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肖揚4月15日,中國首部海上反恐題材影
2023-04-14 16:56
原標題:電視劇《無間》《薄冰》熒屏熱播(引題)諜戰“風起”,成色幾何?(主題)天津日報記者張帆近日,電視劇《無間》《薄冰》熒屏熱播,
2023-04-14 16:41
原標題:梅花大獎得主裴艷玲津門會知音暢聊難忘天津情緣(圖)天津日報訊(記者劉莉莉攝影姚文生)昨日,梅花大獎得主裴艷玲見面會在津舉行。
2023-04-14 16:34
原標題:“這是我這輩子最重要的一份‘作業’”(主題)——十卷本《王水照文集》在滬出版(副題)光明日報記者顏維琦“這部《文集》是我這輩
2023-04-14 15:33
原標題:2023北京書市今天開幕!參展書品種創歷年最高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路艷霞程功4月14日,展期11天的2023北京書市開幕,書市以朝陽公園為主
2023-04-14 14:34
原標題:兩代刑警追溯十三年懸案(主題)陳建斌、陳曉合演《塵封十三載》雙線糾纏打造新懸疑效果(副題)北京晚報記者邱偉由陳建斌、陳曉主演
2023-04-14 14:33
原標題:《超能一家人》延續開心麻花喜劇風北京晚報訊(記者袁云兒)“老實人”艾倫大戰“大反派”沈騰,開心麻花奇幻喜劇電影《超能一家人》7
2023-04-14 14:38
原標題:2022年度人民文學獎在瀘州頒獎光明日報記者劉江偉光明日報瀘州4月13日電(記者劉江偉)2022年度人民文學獎頒獎典禮13日在四川瀘州舉行
2023-04-14 14:54
原標題:《青春之城》聚焦大灣區創業故事北京晚報訊(記者李夏至)回首歌頌拼搏者,聚焦大灣區創業故事,描繪大灣區奮斗者“創業圖鑒”的電視
2023-04-14 14:38
原標題:北京豐臺將書展開到社區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賴志凱通訊員鮑豐鑫新書簽售、閱讀沙龍、名家講堂 芳菲四月,書香正濃,4月14日至4月
2023-04-14 11:54
原標題:當AI開始歌唱,人類的歌聲還能否被聽到?中新網北京4月14日電(記者王詩堯)“每一個音符,每一個呼吸都由AI演唱。”AI唱歌雖然已經不是
2023-04-14 09:42
原標題:文化和旅游部擬對未成年人參與劇本娛樂活動設置保護條款文化和旅游部4月13日發布公告,就《劇本娛樂管理暫行規定(征求意見稿)》公開
2023-04-14 09:49
原標題:同一APP換個端口收聽得重新交費會員收聽一些專輯還得再充值(引題)視聽類App能否“只收一次費”?(主題)法治日報記者文麗娟用手機
2023-04-14 09:45
原標題:青色,解讀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色彩密碼包巖青色,是春天的顏色。無論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還是“裊裊城邊柳,青青陌上桑”
2023-04-14 08:41
原標題:青年電影人將鏡頭對準人間煙火(主題)帶著大銀幕上的中國故事“揚帆遠航”(副題)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蔣肖斌《萬里歸途》《刺殺小說
2023-04-14 08:36
原標題:類型拓展表達創新(引題)海上反恐題材影片《深海危機》在京首映(主題)人民日報海外版電(記者徐嘉偉)海上反恐題材影片《深海危機
2023-04-14 08:35
原標題:《無間》最大的看點是演員(主題)首次當導演的奇道對“實力派”贊不絕口(副題)北京晚報記者邱偉由靳東、王麗坤、張志堅、王志文主
2023-04-13 22:37
原標題:第十四屆魯迅青少年文學獎香港賽區征文正式啟動第十四屆魯迅青少年文學獎香港賽區征文11日正式啟動。即日起,香港大中小學生及35歲以
2023-04-13 15:54
原標題:海派皮影戲亮相首屆全國小劇場戲劇展演(引題)?《花木蘭》捧起“紫金杯”(主題)新民晚報訊(記者趙玥)4月2日至4月12日,首屆全國
2023-04-13 15:53
原標題:現代京劇《東方大港》展現中國創新故事北京晚報訊(記者韓軒)伴隨著舒緩的回憶曲,舞臺紗幕上播放的泛黃的青島港老照片,昨晚,青島
2023-04-13 15:49
原標題:舞劇《歌唱祖國》再現經典誕生歷程北京晚報訊(記者韓軒)4月16、17日,由無錫市歌舞劇院創作演出的現實題材舞劇作品《歌唱祖國》在國
2023-04-13 15:45
原標題:為何靳東演不好這部諜戰劇◆孫佳音由靳東、王麗坤、張志堅、王志文等主演的諜戰劇《無間》正在熱播。開播伊始,就有網友吐槽劇情雜亂
2023-04-13 15:55
原標題:全國第三屆書法臨帖作品展覽舉辦(引題)?崇尚經典內化出新(主題)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賴睿書法作為中華民族的璀璨瑰寶,是具有代表
2023-04-13 14:45